二、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战略管理理论萌芽于本世纪2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8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不再像70年代那样热了,开始进入了“衰落”阶段。9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理论再次受到普遍重视。战略管理冷热的变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经济背景。
(一)战略管理理论产生并受到重视的原因
首先,从美国国内经济来看。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在50年代至60年代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行业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面对竞争形势,企业不得不加强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分析。市场犹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企业为了生存,需要从战略的高度保护自己、战胜对手。
其次,从企业自身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很需要一个整体的、综合的发展规划。以通用电气公司为例,它在喷气机、计算机、电子和核能等许多行业和部门经营,需要耗费巨额资金。面对资金需求和企业资金有限的矛盾,企业就要在事业构成上做出选择,哪些事业需要维持和发展,哪些事业需要舍弃,就需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战略管理在这方面为企业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也促进了企业战略本身的发展。
再次,从国际经济来看,70年代以后,整个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变幻莫测。世界上不少地方政治动荡,经济生活更加复杂化。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使许多企业感到生意难做、日子难过,从而也迫切需要企业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国际化经营。
(二)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衰落”的原因
8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不再像70年代那样热了,开始进人了“落潮”阶段。由“战略热”到战略落潮,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软化热”、“优势热”导致“战略热”降温。80年代美国管理理论异常活跃,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为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1981年,威廉·大内的《Z理论》、理查德’帕斯卡尔与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等书的问世,在美国掀起了向日本学习的热潮。1982年又相继推出了由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小沃特曼合著的《寻求优势》,以及由特伦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合著的《公司文化》。这些书批判以往管理中的理性主义,提出恢复常理的“非理性主义”。他们把“战略”、“制度”、“组织”等作为“硬性”因素,把其他因素称为“软性”因素。他们认为以往的管理过于强调“硬性”因素,主张要发挥企业文化、作风等“软性”因素的作用,提倡软化管理。“软化热”、“优势热”自然就导致其对立面的“战略热”降温、落潮。
第二,分析性战略方法容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型经营。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战略管理人员不了解基层的具体情况,只会按财务报告提供的利润、销售额等指标进行计算分析,这就导致他们只讲究财务上的近期利益,而缺乏远见,往往失去有利的经营机会。这种只重视财务分析的战略方法容易使人们脱离实际,患上“分析麻痹症”。
第三,战略应用不当,使其声誉下降。有些企业采用不恰当的多角化经营战略,结果多尝败绩,使人们对战略规划产生了怀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