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经济社会条件下,劳动生产力有时增长有时下降。因此,如果人口、劳动力越来越多,则边际劳动者的生产力递减。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是马尔萨斯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他们的错误在于把边际生产力下降看成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律,而没有看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可是,在人口、劳动力大量过剩和农业技术长期落后的条件下,在传统产业和原有范围里,边际劳动者的生产力确实是递减的。否则,就不会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了。有人强调,传统农业有“内卷”效应,增加人口、劳动力,总能找到活干,看来好像不过剩。可是,传统农业还有“外溢”效应,当这种效应大于“内卷”效应时,最终还会产生过剩人口。
在传统农业社会,落后的生产技术和低下的生活水平往往刺激人口增长,即使人口大量过剩,人口增长速度也难以下降。这时,由于边际劳动者的生产力下降,所以人口增加必然减少人均收入,降低人均消费水平,从而形成贫困。贫困可能暂时降低人口增长速度,但因生产技术落后和人口素质低,摆脱贫困的渴望又产生刺激人口增长的机制。在传统工业中,如果仅仅拿劳动力供给多少与工资水平来分析,则劳动力供给多了,工资下降;劳动力供给少了,工资又上升。大体上工资总是保持在维持生存的水平。因此,在传统社会中,人口与经济往往处于最低生存水平的均衡,也就是“穷均衡”。在生育上表现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马尔萨斯等人把这种最低生活水平均衡看成是“贫困的恶性循环”,认为是不可改变的“陷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