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女士对上海曾经这么描绘与吟颂过:
这个城市,处在古老的泥土上却面对着大江大海,永远有豁出去的气魄;
这个城市,挂着西洋的骨架却又紧紧系着中国的胸怀;
这个城市,时时赶着时代的步伐但怎么迈也略带着传统的重负。
我想,这个“重负”既来自自身,也很有可能来自各种各样的抨击。“上海人小气”应该就是其中之一。这就使上海人很难彻底“豁出去”,很难“时时"“赶”上“时代的步伐”。
“小气”是理性的一种。它既来自中国古老的文化积淀与民族习俗,又是中国当代城市化运动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因为它与理性是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城市化,就是人类在经历自然生态的过程中组合成高浓度的汇聚地,以此来构建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上海曾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近代城市制度的发祥地。中国自有“洋务”、“维新”事业以来,各个城市都是根据清政府颁布的条例,仿照上海的城市制度,设立了诸如“救火会”(消防队)、“巡捕房”(公安局)、商团(民兵)、商会、法院……上海的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的“前卫”与权威。中国城市存在的历史并不太短,但城市文明历来显得稀薄。种种消减性的力量总是不断发生着作用,我们周围的许多人群长期对城市怀着相当的陌生感与不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现代城市文明无可奈何的潮退潮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