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如何对待大问题及如何回答一连串的问题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他的传世名作《战争论》中说:“大问题造就人才”。何谓大问题?我想有两个方面,一是事关大局,二是难以解决。难而不大不能称之为大问题,因为没有普遍意义;大而不难也不能称之为大问题,因为很容易就解决的问题很快就不成其为问题了,又何谈问题之大呢?所以我看可以把克氏的这句话改为或看作为“大而难的问题造就人才”。
克氏的这个论断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问题不大,社会需求就不强,从而很难获得社会提供的物质支持,以至研究无法进行,当然出不了人才。问题不难,一般的人谁都可以解决的研究课题,只能造就一般的人才;比较难的课题,只有少数比较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造就出比较优秀的人才;非常难的问题,只有极少数非常优秀的学者才能解决的问题,才能造就出杰出的人才。所以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想当将军的士兵应当敢打大仗、敢打难仗,因为只有在这种战斗中才有机会立大功、立奇功,一如当年岳武穆奋起抗金,志在“还我河山”;有志气有勇气的学者应当敢选大课题,难课题,因为只有这样的课题才是有攀登价值的高峰,一如陈景润之于“哥德巴赫猜想”,直指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社会科学中的大难题很多,“社会预测学”不仅列居其一,而且是个老大难问题。从考古发现来看,人类远在五千年前就开始用龟甲占卜的方法预测未来。几千年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对此付出了锲而不舍的努力,其间发明的预测方法多达几百种,直到今天人们用现代数学模型并辅以电子计算机预测未来,但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测仍感到扑朔迷离,每每陷于困惑,频频出现失误。从社会运行的速度来看,从古至今至将来是越来越快,而人类对社会预测的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强烈,好比驾车,车速越快要求驾驶员看得越远,反应越快,否则就越加危险。从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来看,从古至今至将来是越来越复杂,因而需要预测的方面和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多到仅凭个人的大脑和单个学科已经无法驾驭,致使人们不时发出“预测之难”的慨叹!从社会预测和自然预测的比较来看,在自然预测领域中“天有不测风云”,预测已经很难;在社会预测领域中“人有旦夕祸福”,比之自然预测更是难上加难。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层次或思维过程:描述——解释——预测来看,预测是最难做到的。预测不难,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50岁读《易经》,不会读到“纬编三绝”;预测不难,现代大思想家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论也不会用40年。反过来看,正因为难,才成就了两位“巨型人才”。总而言之,社会预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研究对象和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需求,问题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难,足以堪称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大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大问题?宋代学者苏洵《上田枢密书》云:“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大问题的特点之一,即其往往不是一个人或一代人能够解决的。岳飞和陈景润虽因敢于问鼎大问题而成名,但其实并没有最终解决大问题,他们只是解决了大问题中的部分问题,或者说是在解决大问题的道路上推进了重要的一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除非出现天才。但天才也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解决大问题,所以归根结底,大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人们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不可一蹴而就。至于像孔子和马克思这样的“巨型人才”,我们不能望其项背,也无意想成为什么了不起的人才,我们只是对大问题本身感到更加强烈的兴趣,只是在科研选题时常记起老百姓的“困难像阶梯”的俗话,觉得只有比较困难的课题才有意思、有意义,而且克服了困难,就可以再上一个阶梯。当然,选了“大问题”不一定就能完全解决,但探索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至少可以抛砖引玉为别人铺平一些道路。总之科研兴趣和使命感是主要的,至于自己能否因这个“大问题”而被造就成“人才”,那并不是本意所在。我的本意是希望在大问题面前做一名敢于过河的小卒,但更希望能够有一个军团去开疆拓土,在前赴后继的人里面,随着大问题的逐步解决,能够出现一批不同层次的人才。在此引用克氏“大问题造就人才”的话,旨在与诸君共勉。
大问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而是一个复合的问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常会有这种经验,就是在研究问题的时候,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会发现问题里面还会套着新的问题,?“如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问题越大复合性就越强。所以大问题往往是由一连串的中小问题构成的问题系列,是由一连串显在问题和潜在问题构成的问题系列。这个问题系列会形成一个复杂的树型结构或链型结构,让你皓首穷经也难以尽解。拿本书要研究的社会预测问题来说,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人类究竟能不能进行社会预测?随后就会接连遇到:社会预测在什么情况下是可能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可能的?社会预测如果能够成立,那么其进行社会预测的哲学基础是什么?现代科学基础又是什么?现代新兴学科除老三论外,还有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理论、自组织理论、超循环理论以及复杂科学等等,这些学科对社会预测有什么启示?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预测与传统社会中的社会预测有哪些重大变化和区别?如何把现代科学理论融会于社会预测之中?自然预测方法能否用于社会预测?社会预测与自然预测之间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对社会预测的理论和方法有什么影响?社会预测所依赖的认识论依据即基本原理是什么?在社会预测的基本原理中如何解决所谓的“蝴蝶效应”和“俄狄浦斯悖论”?在社会预测技术方法中,如何成功地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解决社会预测定量化的难题?还有,从纵向来看,人类的预测活动有数千年历史,如何总结这漫长的社会预测思想史?传统预测思想中有没有值得汲取的精华,如何去芜存精?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预测活动分布在众多领域,如何总结各个领域预测活动的特殊规律并使之上升为一般规律?再有,现代社会预测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计量,它和自然科学领域对物化现象的计量不同,属于对非物化现象的计量,那么如何对复杂的非物化现象进行计量?这至今仍是困扰社会科学家的难题。从应用来看,社会预测应用的重要方面是社会预警,如何进行社会预警?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当前的前沿和热点难点问题,不一而足。所有这些已经发现和尚未发现的问题,都是我们在建立社会预测学中不能不回答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问题很复杂,回答很简单:饭得一口一口地吃,仗得一仗一仗地打,问题得一个一个地解决,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学者参加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队伍中来,寄希望于有一茬接一茬的学者锲而不舍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等到问题完全解决了再来出书,而且一本书肯定也容纳不下这么多的问题,“集大成”有一个过程,而且那肯定是后人或以后的事情。因此我们想出了这么一个出“多卷本”的主意: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进展,先把自认为业已解决了的部分问题发表出来,一卷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一卷反映一个阶段的成果,一步一个脚印,希望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片腋以成裘衣。
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第一卷以探讨社会预测学的基本理论为主题,第二卷以研究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为主题,第三卷将以研究现代社会预测方法为主题,第四卷将以阐述社会预测学的诸相关学科为主题,第五卷将以评介社会预测的名人名著和著名研究机构为主题,第六卷将以解析中国传统预测术为主题……总之,作者不限于一人或多人,次序也不限于暂定先后,卷本数量和名目也不限于目前设想,每卷字数在20万字左右,出版时间也不做严格限定,一年可出一卷也可出多卷,也可多年出一卷,一切以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感谢学术界前辈支持和鼓励我的这一想法,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朋友使我的这一想法能够付诸实施,我还要预先感谢将来能够参加到这个多卷本撰写中来的学者,并预祝他们能够通过社会预测学的研究,成为解决大问题的人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