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怀瑾选集.第四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9037014
  • 作      者:
    南怀瑾著述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之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时值青年的南怀瑾投笔从戎,跃马于西南边陲。尔后返蜀,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金陵大学。他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曾隐遁于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通读卷帙浩瀚的《大藏经》。旋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各派学说均有精深的研究。
展开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展开
内容介绍
  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并称显学。它们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收,融通变易,争雄于世,从各个方面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由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禅宗与道家》(原名《禅与道概论》,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就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遐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丈、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的同意,将《禅与道概论》1989年第十版,易为今名,改排出版,以供研究。
  宇宙何以生成天地万物?人的心灵究竟具有多大的功能?修炼养生能否延年益寿?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这些问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求。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出现的神秘学也莫不是以此为主题展开的。本书是一部从文化和医学的角度,论述道家、密宗和东方神秘学的著作,作者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密宗的历史、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的修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解易学与中医医理,尤其是气脉问题;第三部分,收录有关的专论和序跋。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1985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长生不老”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内丹静坐法;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的方法;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以及《太极炼丹秘法》、《菩提道次第论》等著作中的修炼法。为纠正讹传误修,怡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的同意,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台湾1989年第17版改排出版,以飨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2.小乘的实践
  以持戒、修定、修慧为次第三学的基础,终于达到解脱,与解脱知见的究竟。所谓戒律,有出家的男众与女众,不出家在俗的男众与女众种种项目的差别,基本戒条,也就是人类公认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等的美德,是以戒律的作用,与中国文化的《礼记》精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极其相似;其他细节条文,有关于仪礼,以及防微杜渐的操守,又与墨子的素丝染色之叹,与节俭其行、高尚其志,互相类似,除了其中一部分,因时因地的异同,尚有可议之外,实在是澡雪精神、砥砺操行的道德准绳。
  3,小乘的求证方法
  以禅那为主,梵语禅那,有译为中文的静虑,但静虑是从大学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取义而来,且又稍有出入,禅那包括瑜伽与观慧,是一种变化气质,锻炼身心的方法,大乘的禅定,与后来中国佛教禅宗的禅,又有异同。禅那的方法,有从一心一德的信仰坚定人手;有从生理的安那般那(调理出入呼吸)人手;有从洗心休息人手;有从心理的观念慧恩人手;有从念诵秘文人手,所谓方便法门,不一而足,综合其修证工夫程序的分类,不外四禅八定,又称为九次第定;四禅包括四定,统名为四禅八定,加上得阿罗汉极果的灭尽定,更名为九次第定。
  初禅,心一境性、定生喜乐:所谓心一境性,就是指从某一种方法人手,初步到达心境宁静,统一精神与思虑,集中一点,没有另一纷杂的思念歧差,渐渐引发生理上生命本能的快乐——不同平常欲乐的感觉,与心理上无比的喜悦——不同平常情绪上的欢喜。由初步人手到达这个过程之中,便已经历一般所说打通气(生理本能的活动)脉(神经系统)的程序,才能到达心境宁一的境界。二禅,离生喜乐:再由此进修,心境的宁静,更为凝固,喜乐的境界,更为坚定,有脱离身心压力苦恼的觉感。三禅,离喜得乐:由前所引发心理上喜悦的经验,已经熟悉而安谧,成为异乎平常的习惯,唯有乐境的存在。四禅,舍念清净:以上三个禅定的过程,仍有感觉意识的作用存在,到了四禅的程度,舍除感觉而达到无比寂静的境界,才为究竟。除了这四种禅的境界以外,有四种定境:色无边处定,是在光景无边的情况中,得到身心的宁静。空无边处定,是在空灵无际中,得到宁静。识无边处定,是在从未经验的精神境界中,得到宁静。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为超普通感觉知觉的境界中,得到宁静;所谓非想,就是说不是意识思想的情况,非非想,是说并非绝对没有灵感的知觉。至于最后一种阿罗汉境界的灭尽定。
  ……

展开
目录

禅宗与道家
出版说明
举办宗教哲学专题讲演的旨趣(代序)
前言
禅宗与佛学
一、 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
二、 佛学内容简介
(一) 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 印度上古的形势与国情
(三) 释迦出家成道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
1. 建立师道的庄严
2. 破除印度传统的阶级观念
3. 归纳印度上古传统宗教的轮回之说
4. 开拓宇宙观与世界观
5. 调和裁定形而上的本体论
(四)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1. 小乘的思想
2. 小乘的实践
3. 小乘的求证方法
4. 大乘的思想
5. 大乘的实践
6. 大乘求证的方法
三、 禅宗概要
(一) 有关禅宗的史迹
1. 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
2. 禅宗的禅
3. 达摩大师初传的禅宗
(二) 初唐以前禅宗开展的影响
1. 关于六祖的开悟
2. 关于“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
3. 关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问题
(三) 唐初禅宗兴盛的大势
(四) 研究禅宗的几个锁钥
1. 时代方言的注意
2. 几个重要术语的了解
(1) 禅宗语录
(2) 禅宗机锋
(3) 棒喝
3. 研读禅宗典籍的重点
4. 必须具备禅学与文学的素养
(五)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1. 禅的目的与涅?
2. 宋元以后注重参禅的禅风
(1) 参话头与止观、禅那的关系
(2) 看念头
(3) 参话头
3. 元明以后禅宗的三关界说与参禅的境界
(六) 禅宗与理学的关系
(七) 禅宗与中国文学
1. 隋唐以后文学意境的转变与禅宗
(1) 诗
(2) 词曲
(3) 小说
2. 禅与文学的重要性
(1) 禅师与诗
(2) 宗教与文学
四、 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精神
(一) 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
(二) 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
 1. 丛林的规模
2. 丛林的风规
3. 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
4. 丛林与中国文教
结论
道家与道教
一、 道家学术思想与黄老、老庄的渊源
二、 隐士思想与道家
三、 方士的学术与道家
四、 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
五、 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
六、 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
七、 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
八、 道教
九、 道家及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出版说明
前言
第 一 部 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一章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二章 密宗的神秘、神秘的密宗
第三章 密宗的神秘
——近于神人之间的龙树
第四章 密宗理论之依据
第五章 人身的内密
第六章 声音的奥妙
第七章 声音对人体神妙的作用
第八章 意密与佛学理论之依据
第九章 意识的神秘之研究
第十章 从世俗到出世
——谈意密与观想
第 二 部 分
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 三 部 分
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出版说明
前言
附录: 修定与参禅法要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