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怀瑾选集.第八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9035968
  • 作      者:
    南怀瑾著述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展开
内容介绍
  《南怀瑾选集:第8卷 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出版于200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为满足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的需要,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南怀瑾先生的这些著述汇编成十卷,精装印行。在书中,南怀瑾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展开
精彩书摘

  有色无色的众生
  除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之外,另有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象,有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五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五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我们姑且讲活鬼,大家也许没有看过,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若有色”“若五色”的众生。他有时候给你看见,有时候不给你看见,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高兴就看不见。人走到山里,看到走路的脚印子同我们相反,脚趾头在后面,脚后跟在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他们非常讲礼貌,你不要说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亏了。你要说有山先生在这里!他会觉得你这个人知礼,就不会找你麻烦。
  这些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候,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着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手去指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准备什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地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英里范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骗鬼,所以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有想无想的众生
  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觉。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无想”,没有思想、感觉。细分之下,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另有众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学的分类,神的类别太多了,小则分为三十多种,大则分为六十多种,再细分析下去,有几百种。神也有他的等次,一类叫“非有想”,不是没有想,但是看起来没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真知道吗?又不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更多种类的生命,不过佛法大致归纳为十二类。
  世界上的生命有这么多种类,唯有人很坏,但人也最具备一切。我们不要认为人类是胎生,在我看来,人类具备了十二类生。我们是胎胞里精虫卵脏的结合,所以是卵生,胎生。在妈妈肚子里是湿生。要青菜、萝卜、牛肉、洋葱堆起来才能长大,所以也是“化生”。人也是“有色”,身体机能有物质可见。但是讲到人的生命——气,又不是物质了,也看不见,所以是“五色”。“有想”,我们当然有思想,有时候我们呆住,或者没有什么思想,笨得要死,那又人于“无想”。还有许多人到达“非有想”“非无想”的修道境界,虽没有成功,但他已经到达了“非有想”“非无想”。
  说到“非有想”“非无想”,想到大陆上我曾听说一两个地方。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庙子,有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据说坐了两百多年,还坐在那里。每到过年的时候,乡下人要来替他剪一次指甲;人坐在那儿没有死,摸摸还有点体温,据说是人定了。有些修道的人说他不是人定,是在那个定的境界出不了神,在那个身体躯壳里头,因为修成功了,所以出不来,离不开身体。
  另外我还看到过一个学佛的人,据说打坐定力很深,功夫很好,已经坐在那里七八十年,也没有死,也没有出定,他也不会想什么,似乎等于死人差不多。他的背拱起来一块,摸摸那个地方,像脉搏一样在跳动,所以有人说他人定了。不过一般学佛修道内行的人,也晓得他出不了神。你们年轻人怕打坐走火人魔,像这一类的样子才叫做走火人魔!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走火人魔!所以说,放心啦!还差得远呢!可是,这也不一定是走火人魔,在那一种情况下,这一个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说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所以说,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具备了,只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再根据谭子《化书》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文喜和文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这是加进来的一个问题,我们把《金刚经》放轻松一点,当作是师生问答的记录,或者当成一个剧本,不要像念书一样死板,要把心扉打开一点去了解。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如果你梦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云端上,那你就着魔了,那不是真见佛,你尽管拿石头去丢他,拿《金刚经》打他,你可以说:是你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跑来干什么?
  当年有一个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禅师,从小出家,三十几岁开始参禅,总不能开悟,于是他从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开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场。也有人拜了三年两年才拜到,为的是要见文殊菩萨。
  话说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刚窟,看见一个老头子牵一头牛,胡子白白的,头发也是白的,请他到他的茅蓬喝茶,问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从哪里来的?文喜说南方来的,想求见文殊菩萨。老头子说:南方佛教怎么样?他回答说:南方佛教马马虎虎,所以到这里来,想求见圣人……你们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么样?老头子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啊!
  其实整个世界人类社会,都是有圣也有魔,都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问道: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这老头子说: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一句话,千年来也没人知道他讲什么,一般修道的人就讲,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就是要人修气脉呀!后面有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前面是印堂呀,守窍的灵门关,这里是什么关,那里是什么关,都是讲这个。其实这个可以作话头参,前三三与后三三就是禅宗的话头,
  那么两个人谈到这里,老头子就问文喜佛法,这位文喜和尚却答不出来;老头子皱了一下眉头,叫声:均提,送客。茅蓬后面出来一个童子就说:法师你请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这个文喜和尚正回头要道谢,就看到文殊菩萨骑一只狮子站在空中。
  可叹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见文殊,这时才发现原来与文殊菩萨当面对谈而不自知,真是后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后,文喜发愤努力,终于大彻大悟。文喜悟了以后,到丛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队里所称的伙夫,大陆上禅林中就叫作饭头。饭头的工作很辛苦,一个庙中千人吃饭,那个大丛林的饭锅,像我这种个子啊,站在锅里头,从外面绝对看不见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饭菜,所用的锅铲之重,如果没有练过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动。所以少林寺学功夫,只要能烧三年饭,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进锅去,要搅的时候,要有武功才能转得动那个锅铲。文喜禅师因为自己悟了道,愿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
  不能忍,这就是菩萨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饭的时候,文殊菩萨在饭锅上现身,还是骑他那只狮子,在饭锅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萨,就是当年在五台山金刚窟看到的那个老头子,他拿起锅铲一边就打过去,一边嘴里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来这里干什么?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萨的那个化身飞到空中一笑,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当然连根都是苦的啦,这个甜瓜当然连那个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数,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做过他的学生的,倒霉了,反被老和尚讨厌,这说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反复叮咛。也就是禅宗祖师们后来说的“佛宋斩佛,魔来斩魔”的道理,这也是修行的无上秘诀。

  难得的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说,是的,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就是这样。未来世的众生,有人听到《金刚经》的道理,没有被吓住,那就是一个希有的人。惊是吓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譬如我们走夜路,看到一个黑影子,一下子吓住了,那个是惊。怖呢,非常恐慌,持久的心里恐吓,那个是怖。畏时间更长了,不停的害怕。像我们在座的,个个都是第一希有,听了《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而且没有不懂的人,个个都懂了。
  事实上有没有又惊又怖又畏的人呢?这在修持佛法的时候就看到了。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来,反而吓住了。许多人说:我吓死了,吓得我的汗啊,像黄豆那么大,因为我没有了。我说你学佛不是想求个无我吗?怎么还吓住了呢?所以说慧,这个佛学名词,用得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
  将来的时代,有人成就《金刚经》般若这个法门,不惊、不怖、不畏,佛说,这个人,真是非常难得了。佛说这个希有,就很重,佛给我们的这个价钱,奖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几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人圣。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金刚经》的特点,是使我们知道无住、无相、无愿,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随时无住,随时不著相,随时随地的无愿。你说正要我们发大愿,怎么无愿呢?大慈悲当然是愿力,慈悲过了就不住,没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哭啊!过了就不住,所以说愿而无愿。
  ……

展开
目录
金刚经说什么
出版说明
前言
再版说明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净心得善分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后记
楞严大义今释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