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枝巢四述;旧京琐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8246665
  • 作      者:
    夏仁虎著
  • 出 版 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8.12
收藏
内容介绍
  《枝巢四述:旧京琐记》《发凡》中说,所记多为“里巷俳谈,为茶余酒后遣闷之助”。引言中说“荐绅羞言,是曰《琐记》”,当是谦词,意指笔记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其实父亲一生博学多闻,加以文笔雅健,写笔记体文章最合理想。所记既翔实可靠,足资研究当时民俗仪制者的参考。《发凡》中说“他日复有所忆,或更为续记”。但是后来出版诗词文集、传奇、方志、通典等数十种,续记竟未着手,殊为可惜。
展开
精彩书摘
  都人习见官仪,多讲礼貌,周旋应对,往往中程,然其弊也伪。风气刚劲,不屈不挠,勇于赴义,重名知耻,然其弊也狠。顾本性多近质实,常见故家老辈,其接子弟后进,礼倨而词直,貌严而情亲,尚不先失民矩范,迨末季渐浇漓耳。
  妇女见客,匪特旗族为然,上著亦有之。门生谒师,固无不见师母者,亲戚至,无不见家人者。余初北来,诣一远戚,乃其家闺中之人咸集,若者妗姨姑姊妹,固夙所未知也。然一片嘤咛问好之声,推本身以及南中之家人,一一都遍。实则余家人,固梦寐中不知有此戚也。彼辈亦不知余家究有何人,特臆想而遍询之,谓匪是弗亲耳。昔见笑剧,有不相识之人,乍见而呼曰:“赵”。答曰:“非赵。”“然则钱”。曰:“无钱”。曰:“若是,则孙三爷。”曰:“余无弟兄。”又有初会者,见面极亲,问其尊亲好,自家人以逮鸡犬,终则曰:“贵姓?”殆此礼作俑欤?
  交际场中,亦多虚伪之风。昔于筵中晤一人,谈悉为世交。彼则极意周旋,坚约来日一饮。即而曰:“明日有内廷差,后日如何?”方逊谢,彼已呼笔书柬,议地议菜,碌乱不已。席将终,彼忽拍膝曰:“后日有家祭,奈何?”他客为解曰:“相见正长,何必亟亟。”余恶其扰,亦谢曰:“此月中鄙人方有俗冗,得暇再趋扰耳。”后终不晤。友人云:“彼之延饮,面子也。君应逊谢,亦面子也。君竟不坚辞,彼只有自觅台阶以下耳。”
  贵族之家,文胜于情。新妇问安视膳,但有侍立。妾媵亦然。命坐但有矮几,弟跪于前,兄微引手而已。夫妻间礼貌亦隆。昔闻溥仲露尚书于其夫人生辰,恭具冠服,童仆持礼品先之。至夫人许,高唱曰:“老爷来拜寿,夫人出迎。”互请安道谢,肃坐进茗,寒暄而退。尚书生日,夫人礼亦如之。遇年节亦然。
  亲臧获而远骨肉,讲过节而无真意,旧家之通病也。乐与仕宦交,好习官样,平民之通病也。至于好侠尚义,急人之急如其私,转在社会中之卑贱者,其殆古燕赵之遗风欤?
  喜游览,妇女尤甚。正月最繁,所谓六部灯也,厂甸也,火神庙、白云观也,按时必至。春初,则出郊外,曰看青。六月,则南薰门外之南顶,永定门外之中顶,各有会。植旛、使叉、秧歌、花鼓。演者率为子弟,观者奔波远来,挥汗相属。大抵四时有会,每月有会。会则摊肆纷陈,士女竞集,谓之好游荡可,谓之升平景象亦可。
  懒惰之习,亦所不免。《顺天府志》谓:民家开窗面街,炕在窗下。市食物者以时过,则自窗递入。人家妇女,匪特不操中馈,亦往往终日不下炕。今过城中曲巷,此制犹有存者。熟
  食之叫卖,亦如故。
  潘吴县生平精力,大半消磨于金石。尝见王莲生家藏名人手札,王得一铜器,潘借观不还,师弟龂龂相口角,亦名流之佳话也。
  伯愚为长乐初将军善子傅文忠恒之孙也,其妹入宫为珍妃。将军镇广州时,颇提倡风雅。时文道羲之父任广州府,道羲与伯愚弟兄文字相结契,文之大考擢学士,伯愚与有力焉。或传道义常课珍妃读,语盖不确。志氏昆季皆有才调,喜与名士交,又世居戚里,于时文士之讲声气者,皆缔交焉。迨珍妃入永巷,伯愚外贬,名流冷落,时人为之诗曰:“今日清流尽可哀,
  伯愚乌里雅苏台”云云,一时名士云散风流,亦朝土一变局也。
  清流最负盛名而喜谈兵略者,南为吴清卿,北则张幼樵也。幼樵论兵事如掌上螺纹。清卿白谓精枪法,有百发百中之技,试之良信。与习者,或谓其枪上置望远镜云,两公皆主用兵以
  张国威,清卿北辱于榆关,幼樵南败于闽峤,论者或谓用违其地矣。
  自吴、张好谈兵而致愤覆,于是清流乃出其看家之学,以相号召而消磨日月。其目约分为五:曰三传三礼,曰金石碑版,曰考据目录,曰小学舆地,曰词章楷法。厥后道羲诸人出,始复有志于兵事。
  当时名流文酒之会,率为诗钟,伯愚与弟仲鲁皆为能手。于时珍妃方得宠眷,余尝见仲鲁一联,题为分咏李延年瓦松,云:“可怜兄妹承新宠,未必风霜耐岁寒。”赏其浑成大雅,而窃讶其不祥。未几而妃贬,伯愚昆仲各窜逐矣。
  清流中以李越缦为最淹雅,亦最兀傲,其自署所居门联曰:“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工部员外补缺一千年。”门内修竹数十竿,掩映窗户间,不恒病而好服药。过其居者,但闻讽咏与呻吟声相间作,时人戏比之林黛玉云。潘文勤伯瀛最礼敬之,亦恒烦其捉刀,至年节常馈赠焉,悯其贫亦惧其骂也。都中俗称马料曰喂养,潘值年节,辄嘱其仆曰:“速送李老爷喂养去,否则跳踉矣。”虽恶谑,亦见当时大老怜才之意。
  清光绪初,满部员之最负时望者,为荣禄、端方、那桐,皆于部中最有权,当时所谓红人也。时有联云:“六部三司官大志小那端老四,九城五窑姐双红二翠万人迷。”皆喻其红也。
  宫中三殿:太和、中和、保和,皆沿明旧制。太和为正殿,近世唯光绪亲政、大婚及宣统登极御焉。丹墀下列晶级石,百官分品序立殿阶,尊严莫敢仰视。中和殿则惟大祀看版、耕糟
  田、陈农器、御驾一莅。余于光绪中与耕错田礼,往将事焉。保和殿则殿试、覆试、朝考、大考、考差皆於此,筵宴外藩亦在焉。 御正殿曰坐朝。其五日一常朝曰坐门。御门之典旧在太和门,后改御乾清门。至咸丰而中辍,迄同光朝皆未举行御门。仪物有二木箱,置乾清门左右,以至于亡,终未开也。
  清之末代,不坐朝而但引见、召见。办事各衙门奏折以夜子时,由司员一人捧至东华门外,少俟,门启,随奏事官以入,至九卿朝房,折匣交奏事官录于簿。乾清门启,奏事官奉之入内奏事处,交奏事太监呈览,时仅丑正。唯奏事官一灯置石栏上,视灯移至阶上,则事将下。俄而奏事官捧折出,呼接事,则群鹄立以俟。奏事官呼某衙门依议,曰“知道了”;曰:“另有旨”,口傅手授,百无一舛。盖视折上指痕为辨,横画曰“知”,竖画曰“议”。至光绪时,则移至西苑门,领事者咸俟于外侍卫处檐下。
  天安门上旧有金凤一,凡恩诏皆从凤嘴系而下,殆所谓丹凤衔书也。臣工之接恩诏者,皆跪于金水桥下,曰听宣。宣诏官用满洲语于门上宣读,其音宛如牛鸣瓮中。
  寿皇殿者,以供列祖御容,每御容前必供平果一大盘,四时弗撤也。月之朔望必祭,四时令节必祭,各祖忌辰必祭,故皇帝每晨赴寿皇殿之时为多,赴殿后,始诣慈宫问安也。
  引见之制,外官及初发人员,由吏部带领,京官由各部自行带领,先具绿头签,曰膳牌,分缮衔名。由奏事处进呈。;吏部排班,班六员或八员,由部员二人领之,一日带班,一日押班。光绪时,值引见,则皇帝前坐,太后后方高坐如供佛然。引见人员奏报其简,但称某名某省人,若干岁而已。
  外官监司以上及京员京察俸满者。引见后必有召见,俗谓之叫起。召见之制,在偏殿或暖阁中,宫监及帘而退,入屋而跽,先去帽,曾赏花翎者,必以翎向上,以示敬。
  南书房之制,始自康熙朝之桐城张文端英。其时欲得文学之臣,讲颂经史,并备谘询,俾帝于退朝后,朝夕居左右。选于众,得文端,赐舍瀛台之西,大官给饮膳焉。盖于谈经论道之
  余,兼亦商及时政得失,优礼儒臣,典至隆重。蹶后历代皆于词臣中选之,人数渐多,恩礼亦减,专供上方代笔,或书写春联、题咏书画,文学侍从而已。
  上书房旧设于阿哥所,即皇帝之师傅也。亦于词臣中选拔充之。其恩赍体制亦如南书房,凡吃肉、昕戏诸典,皆得与焉。
  帝师之尊无二,向于大学士中择一人任之,如李高阳、孙寿州、翁常熟皆是也。自帝以下,均尊之曰师傅,而不敢名。其殁也,例得谥文正。此外复于词林中选二人或四人以侍讲读。帝读书何殿,则称之曰某殿行走。宣统时,兼及西文,聘西人庄克敦为教授,其体制与某殿行走同,特俸给较多耳。
  岁仲春,帝祀先农坛,行耕耩田礼,三王代三公,一品九人代九卿,帝四推,公卿九推。帝本三推,咸丰时四推,示重农意。作诗悬于更衣殿,后以为制。帝亲推毕,御观耕台,观公卿推。服端罩,黄缎为之,如外桂,而稍变其制。
  有祀典,先期斋戒,或二日,或一日,视典之大小为差。宫中设牌于宫门外,外省官厅各于仪门外供之。内廷自帝后下及妃御、宫监、内廷行走官员,各以小牙牌一,上刻斋戒字,挂于胸前,口斋戒牌。
  春秋,日月食,书灾异,以时无共主,诸侯放恣,孔子假神道以设教也。历世相沿不改,以为常仪。礼部通行各省派员救护。实则科学既明,钦天监已推算时刻,分秒无误,尚何灾异之足云?然奉行者莫敢废也。各署所派皆资浅闲散之员,届时诣太常寺,列跪于庭。庭中具钲鼓僧道,设坛唪经,金鼓梵贝之声,杂然并作。复有纠仪御史,监察其问,见有欹倚谈笑者,谓之不敬。此制至光绪末年始罢之。
  衣服之制,四时更易,皆由宫中传出,登之邸抄而行。各部署引见时,冬裘不得用羊皮,恶其近丧服也。夏不用亮纱,嫌其透体也。遇万寿或年节皆蟒袍,谓之花衣期。逢斋戒、忌日,皆青外袿,渭之常服。国丧则入临皆反穿羊皮袿,余日元青袿,至奉安始止。德宗病革时,传各堂官入内,都御史张英麟以为帝已崩矣,遽反穿羊皮袿以入,为某王所诃而出,当时传以为笑。
  花翎与古之貂蝉同,初唯近侍宿卫有之。康熙时皇子某欲之,求于上,特为制五眼花翎赐焉。自后虽福文襄有大功,仅得四眼而已。宗室子弟,年十二能试箭者,得赐翎冠上,但缀翎无顶戴,名之曰空花翎。余则以赏军功。昔日汉文臣赐翎者甚少。自捐例开始,人人可得。其极也,仅费二百金。故外省官员,几于无人不翎矣。六品以下官,如有赏赐,仅得戴蓝翎。其
  用于花翎者,无眼而已。
  自八分镇国公以上,均戴宝石顶,色正紫,无顶柱,故不穿眼,下钻二孔,以缀于冠。然三品之明蓝顶,亦曰蓝宝石顶,亦可不用顶柱也;又有红绒结顶者,向唯御用,间以赐臣工一二人而已。
  ……
展开
目录
本书说明
枝巢四述
周序
引言
说骈
言诗
谈词上
谈词上
论曲
旧京琐记
旧京琐记引
发凡
卷一 习尚
卷二 语言
卷三 朝流
卷四 宫闱
卷五 仪制
卷六 考试
卷七 时变
卷八 城厢
卷九 市肆
卷十 坊曲
校读后记 何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