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康生,男,1937年11月生于上海,江苏省扬州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0年至1964年在北大哲学系东方哲学史教研室任教。自1964年迄今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职。1983年5月至1984年9月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研修。1985年至1998年期间任宗教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至1998年任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全国宗教学学科规划组成员、社科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常任研究员、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及基督教研究中心顾问。长期从事伊斯兰教、当代宗教及新兴宗教研究。合著有《世界三大宗教》、《世界十大宗教》、《伊斯兰教概论》、《伊斯兰教史》、《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社会主义与中国宗教》等,并参加《宗教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社会科学新辞典》、《哲学大辞典》、《伊斯兰教辞典》等的有关条目撰写。现主持撰写《宗教社会学》与《当代新兴宗教》近期出版。
展开
宗教是个人类旷日持久的课题。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与地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都能看得到,也能寻得到其历史的轨迹。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社会与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特定的情感与体验,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当今世界上有四分之三左右的人口信奉着各种宗教,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会程度不等地感受着宗教的影响。宗教不以人们的意志或好恶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并有其自身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国际性、民族性、复杂性等社会特点。社会是宗教的载体,宗教在与社会互动中不断变化发展,适者生存,不适应者将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我们
要认识时代与社会,就有必要认真了解宗教,多知道一些宗教的知识,研究其规律,不断关注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总的说来,我们不少人过去对宗教确实知之不多,认识不深,甚至还有片面不实之处,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扩大视野,在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从动态上去观察、把握宗教问题,尤感必要。
当今世界,宗教出现不少新变化新特点新动向,其中新兴宗教的大量涌现,异军突起,是一个值得世人关注的问题。当今意义上的新兴宗教有的最早源自上世纪,现今仍很活跃,但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出现数量之大,发展之快,活跃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据《1990年大百科年鉴》统计,新兴宗教的信众已占世界当时总人口的2.5%以上。另据一些资料测算,新兴宗教的信徒从本世纪初至90年代初增加约五倍。现仅在美国约有两千多个新兴宗教团体,其中600个较为活跃。日本在二次大战后新兴宗教发展十分迅速,在数以千计的新兴教团中,有百万信徒以上的就有八个,其中创价学会号称国内外会员近2000万人。可见一斑。
新兴宗教主要是相对传统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印度教、神道教等)而言的。时间上,出现较晚近,距今较“新”。内容上,宗教思想等对传统宗教及民间信仰多有吸纳或复合创新,很少是完全独立创新的。但它毕竟脱离传统宗教的常规,搀杂各种现代物质文化和多种宗教成分,在教义、教规、组织制度等方面与传统宗教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与传统宗教的分离,或遭传统宗教的排拒,以各自独立的面貌出现。当然,“新兴”一词本身是相对
的,传统宗教在兴起之初也是“新兴”的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新兴宗教,也会从“新兴”步入到“传统”。本书中所说·的新兴宗教,一般指的是19世纪中叶以后兴起的与传统宗教有别,且在当代仍在活动着的宗教组织或运动。这只是根据当代人的视角反映的一个事实现象,对新兴宗教概念本身不存在着价值判断,并无褒贬之义。
当代新兴宗教大多产生、活跃于传统社会解体、现代化进程主导着社会转变的这样一个时期,是对当时社会思想环境作出的一种反应,可以说,是各国现代化、世俗化过程中的产物。它力图通过共同的宗教体验与认知,崇拜新的卡里斯玛型的“先知”或“教长”,专注于自我,以“自我提升”或“灵魂治疗”等方式,吸引一部分人群并形成某种共识,更加强调教团内部的密切联系。新兴宗教往往以其“新的观念”去解释世界与时代,提出某些要求重新构建
社会或改造已过时宗教的口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迎合了在现代多元社会中,不同社会成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需求,以及填补在社会转型期内旧的价值观崩溃后所造成的内心空虚的需要,或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对新价值观的探求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