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实义与中国学统:文化互动与诠释》将利玛窦利用儒家解释天主教义的《天主实义》作为跨文化研究的范本,用伽达默解释学理论来处理文本的“前见”与“效果历史”,开创了一种新的解读文本的有效视角。试图在两个具有相关性的文本间建立一个对话的空间,使文本的阅读和诠释成为一个文本间的协商和交流过程。<br> 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之历史,近几十年来已在中国近古史、基督教在华传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引起相当的重视,有关的研究主题与成果颇为丰富。大致而言,这些研究都从宏观的历史视野入手,或者将重心放在天主教“神学”与中国“经学”遭遇的思想史领域,或者分析阐述耶稣会在华传教的成败得失,也有的从中西文化之相遇和碰撞的角度观察这段历史,认为两种文化问实有难以兼容的巨大差异。迄今为止,在华语学界,尚鲜有人对具代表性的传孝吐著述本身进行专门而又深入的解读,张晓林博士对于利玛窦《天主实义》的阐释与分析,可说是从经典文本出发进行思想史研究的可贵探索。<br> 在基督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的过程中,利玛窦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人物。尽管自他的时代以来,对于他的传教策略就有很大的争议,但不能否认的是,利玛窦颇为敏锐地认识到,儒家思想与价值观在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居难以取代的核心地位,因此,他才自觉地借助中国本土资源,以古代儒家经典中的“上帝”、“天”等概念来阐述天主教教义,试图说明“上帝”概念早就为中国人接受,而天主教信仰也并不与儒家传统相悖逆。《天主实义》正是利玛窦藉先儒经典及传统之助,以对话形式撰著的天主教“教义问答”。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当它试图融合基督教和儒家两种传统时,也对两者同时进行了修正,以使基督教信仰能更好地被中国人所接受。正是在利玛窦对两种传统所作的融合与修正的基础上,后来的儒者基督徒杨廷筠等人发展出了荷兰汉学家许理和(ErikZurcher)所谓的“儒家一神论”(ConfLicianMonot‘heism)。“儒家一神论”对先秦儒家思想和被称为“新儒家”的宋明理学传统都有所继承与吸收,但它在选择性地接受基督教教义后构成了一种新型态的宗教。尽管这一思想趋势由于种种历史机缘没能成为主流,但它对其后儒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需要重新给予定位与评价。<br> 本书将利玛窦的《天主实义》作为跨文化研究的范本,用伽达默解释学理论来处理文本的“前见”与“效果历史”,不失为一种解读文本的有效视角。笔者研究希伯来圣经多年,深感在经典文本间进行跨越式阅读(CROSS~text。ualreading)的启发性。“跨文本阅读’’试图在两个具有相关性的文本间建立一个对话的空间,使文本的阅读和诠释成为一个文本间的协商和交流过程(aprocessofnegotiation)。《天主实义》同样可以被置放在这样的诠释框架中进行另一角度的解读,例如,将其与杨廷筠的护教著作交互阅读,或能更好地观察“儒家一神论”的发展脉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