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3826712
  • 作      者:
    於可主编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
收藏
编辑推荐
  《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
  解“三农”政策之演变、析“三农”理论之创新、探“三农”发展之路径、究“三农”决策之路径、揭“三农”趋势之指向、献“三农”对策之管见。
展开
作者简介
  郑有贵,1963年生于川西农村,1984年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农业部农业局,1992每起就职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997每起任当代农业史研究室主任,2005年起任研究员。学术团体兼职有: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匿经济史学会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当代农业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理事。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当代中国“三农”政策演变与制度变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持课题21项。作为主编或第一作者出版了《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解决“三农”问题之路》、《当代中国农业变革与发展研究》、《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中国土地改革研究》、《中国传统农业向观代农业转变研究》等7部专著。发表文章约140篇。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二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等法律、政策、发展规划的专家咨询、调研、草拟。获第三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独立完成),两项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首届国史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和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参与完成人)。
展开
内容介绍
  《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从纵论与综论两个维度,对60年问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历程研究篇为纵论,共四章,即每个发展阶段为一章,力求按照较一致的框架,即以“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选择为主线,展开对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之路的回顾和讨论,如此,既突出主线,又可以克服对史实取舍和研究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有意识的一叶障目。综合研究篇为综论,共四章,对中国共产党在“三农”政策选择上的理论发展与创新、重大决策、政策演变动因进行系统梳理和辨析,并就未来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与政策选择进行前瞻性讨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2章“国家工业化战略下‘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选择”,就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起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进行回顾和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政策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是基于国家工业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双重使命,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做出的。本章讨论的问题及形成的结论主要有: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非是政府所明确的政策目标,而是一系列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政策及制度安排的结果;在农产品的计划生产、收购上,中国的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与加拿大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配额管理制度有相似之处,但中国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对农村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与加拿大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配额管理促进产业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形成反差,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制度背景不同、制度产生的动因和功能不同、计划管理的主体不同、实施范围不同所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其初始动因是在农业养育工业政策下,通过倡导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集体经济的精神,以应对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作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特别是农村人民公社的组织制度安排,一些政策目标得以实现,包括保障了农业剩余向工业的顺利转移和农业向工业提供农产品原料,也包括将大量农村资源动员、整合起来大规模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购置机械装备农业、推进农业技术改造、兴办社队企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等;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体劳动、按工分分配的农村人民公社,由于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自主权缺失、农民财产权的无偿渡让、按劳分配难以实现而使得投入与收益相离散,是农民积极性遭受严重挫伤的直接原因,也是农村人民公社最终被废除的深层次动因。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三农”及其问题所在
二、工农、城乡结构转换的理论模式
三、“三农”政策演变影响因素与研究主线
四、“三农”政策的四次重大选择
五、问题的讨论与结论

历程研究篇

第1章 农业社会的“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三农”问题的历史性与政策目标的选择
一、“三农”问题的历史性
二、新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起点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农”政策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以土地改革为路径解决“三农”问题
一、土地改革的抉择
二、土地改革的政策选择
三、土地改革的绩效
四、土地改革对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影响

第2章 国家工业化战略下“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选择
第一节 国家工业化与“三农”政策目标
一、国家工业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双重使命
二、国家工业化战略下“三农”政策目标的选择
三、农业养育工业政策取向的确立
第二节 以计划经济为内核的路径探索
一、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产品统派购的路径改造小农经济
二、以人民公社的路径解决“三农”问题
三、以二元户籍管理和就业制度强化二元结构
四、倡导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应对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
第三节 政府与农民互动下的政策微调
一、集体经济、计划经济下的私有经济和集市贸易
二、农民的探索——包产到户三起三落
三、城乡二元产业政策与农村五小工业的反反复复
四、对农民抵触开展意识形态的教育
第四节 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困境
一、工农业发展失衡
二、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
三、农业的两次大波折
四、“三农”困境

第3章 向工业化中期迈进时期“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选择.
第一节 建设现代农业与“三农”政策目标调整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部署
二、“三农”政策日标的调整
三、农业养育工业政策的重大调整
第二节 以赋权与放活为内核的路径探索
一、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重塑农民家庭经济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重构农业规模经营模式
三、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
四、探索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民就业和人口的非农化
五、实行政社分设和村民自治,推进民主建设
六、实施扶贫开发,解决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
第三节 结构转换与二元结构的初步破解
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转换
二、农业素质的提升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改变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善

第4章  进入工业化中期“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选择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与“三农”政策目标调整
一、统筹城乡发展和重中之重指导思想的确立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提出
三、“三农”政策目标的调整
四、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取向的确立
第二节 以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转变为内核的路径探索
一、取消农业税以实现城乡税制统
二、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加大对“三农”的支持
三、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四、壮大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内核的县域经济
第三节 “三农”发展进程评析
一、农民的大解放与发展政策的转变
二、传统农业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农业功能拓展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四、全局观下的“三农”问题

综合研究篇

第5章 “三农”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第一节 “三农”的基础地位论
一、农业基础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农村和农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优先位置
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论
一、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工业和小城市的构想
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之路
三、逐步解决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第三节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与农业组织化论
一、对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与经营制度的认识28l
二、对合作社经济的认识
三、组织起来与农业“两个飞跃”

第6章 “三农”重大决策
第一节 建制与发展的决策
一、土地改革法的决策
二、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策
三、农业发展纲要的决策
四、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调整的决策
第二节 改革与发展的决策
一、启动农村改革的决策
二、赋权与放活的决策
三、工业反哺农业与城乡一体化的决策

第7章 “三农”基本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第一节 “三农”基本政策的演变
一、所有制变迁
二、经营制度变迁
三、分配制度变迁
四、工农业发展关系演变
第二节 “三农”政策演变的动因
一、改革前后影响“三农”政策制定因素的比较
二、“三农”政策制定中的经济动因与意识形态动西
三、“三农”政策在国家工业化战略及整个经济社会政策中的定位
四、工农业发展关系演变反映出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基于60年经验的“三农”政策模型
一、基本经验和原则
二、变量及趋势

第8章 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前瞻
第一节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三、推进劳动过程的机械化
四、培育和壮大现代产业组织
五、促进政策组装实施与产业体系协调运行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从比较视角探讨新农村建设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 促进城乡一体化
一、促进农民就业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同推进
二、促进资金留乡和资本下乡
三、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
五、构建起以法律为保障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