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的神话故事中,神灵被描述为各种各样的形象,因此逐渐出现了一种观点:各种神灵只是同一个最高神圣存在的不同显现。这种思想最初出现在《梨俱吠陀》中,后来它变成了综合各种不同神话的一种方法。
在印度文化所有的信仰体系中,都盛行这样一种“衰退观念”(asense 0f decl.ine)O现在的时代或称迦利时期(Kaliyuga),是无限时间循环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促使人类存在的衰退,而进入一个不断出现混乱和邪恶的时代。在佛教的宇宙观中就有这种观念,即你所处的时代离佛陀生活的时代越远,宗教越衰退。
以上这些思想都必须用教义和哲学的主题来加以解释,这些主题才真正代表印度古代文化的特点。一个最普遍流行的主题是再生(rebirth)或再一次肉体化。每一个个体生命实际上都要经历无限的时间,通过许多次的出生。一个人的命运,是靠他的前世和今生所做的行为来决定的。这种“业的法则”(laW 0f karma,“业”指的是人的行为)把人的生命与存在的循环——轮回(sams~tra)捆绑在一起。摆.脱轮回的愿望,或至少是战胜这种令人厌烦的结果的愿望,使人竭尽全力去追求解脱(mOksa)0当一个人摆脱了轮回或至少是通过对世界本质的超然认识而战胜轮回时,他将最终获得解脱。在佛教传统中常常把解脱称为“涅槃”(nirvdna),而在耆那教的传统中却把它归于“完全知”(kevala)或摆脱尘世。
作为创造者的神也与轮回的过程有联系,但是它经常被看作是超越一切描述的O这种不可言说的梵(Brahman),当它以人格化的形式出现时,是高于一切神的。所以,在一些哲学中这种至高的神与每个人内在的灵魂,即永恒的阿特曼(dt man)或自我(Self),是同一不二的。一个人只要通过向内的观想和冥思,就可以证悟到自己内在永恒的自我,同时还可以实现与惟一神圣存在——梵的统一。在印度还有许多信仰体系不承认神的观念,因此在它们那里解脱并不
是实现与神的结合,而只是从再生的轮回中摆脱出来。
作为创造者的神也与轮回的过程有联系,但是它经常被看作是超越一切描述的。这种不可言说的梵(Brahman),当它以人格化的形式出现时,是高于一切神的。所以,在一些哲学中这种至高的神与每个人内在的灵魂,即永恒的阿特曼(atman)或自我(Self),是同一不二的。一个人只要通过向内的观想和冥思,就可以证悟到自己内在永恒的自我,同时还可以实现与惟一神圣存在——梵的统一。在印度还有许多信仰体系不承认神的观念,因此在它们那里解脱并不
是实现与神的结合,而只是从再生的轮回中摆脱出来。
所以,古代印度文化有几种占主导地位的教义学说:再生或再一次肉体化的思想、可以实现最终解脱的思想、能够创造和再创造、毁灭和再毁灭宇宙的那些人格化神的思想、高于人格化神的不可言说的梵的思想、在每个活着的人内部都存在着“某种永恒之物”的思想。在印度传统中不同的哲学体系都是以不同的方法来表达的,它们用这些方法把不同的思想拼凑在一起。
谈到伦理层面,佛教和耆那教虽然观点不同,但是它们都非常重视不杀害生命的实践活动。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婆罗门,他们也逐步成为素食主义者。不杀生是禁欲主义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禁欲主义渗透于古代印度文明的各个领域。这种“放弃”的思想经常采取脱离尘世的形式,因而使一个人成为和尚或尼姑。然而,能够取替这种形式的就是印度教“四个生活时期”的体系,这个体系被视为虔诚家庭户主的理想。按照这个体系: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是过独身的学生生活,应在婆罗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宗教知识;而后,他成为一个家庭的主持者;第三个时期,他开始脱离家庭和公共生活;最后,他成为一个四处漫游的、无家的隐士或游方僧(sannyfisin)。这种体系是在世生活与出世生活之间相互妥协的一种道德。按照这个体系,一
个人的道德义务和宗教仪礼义务,逐渐地就由他所在的特定生活时期来决定了。
当然,对再生的普遍信仰在理解整个道德生活中是有很大影响的。一般印度传统中有一个典型的思想是:一个人通过积德行善可以改变自己未来的地位,甚至能升到天堂。积德可以通过慈善的捐赠(为虔诚的目的向圣者捐款,如修缮庙宇等)来实现,但是最主要的是多做善事。
简言之,从道德的角度看,印度文明中有许多永恒的因素:尊重一切生命的尊严的观念、重视禁欲生活特殊性的观念、强调积德行善的观念、在实践生活中更多地重视人的生活时期的观念。
以上各种思想都与印度古代文化的社会和制度层面分不开。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最显著、最普遍的特点。种姓制度的基本构架形成于印欧人侵入印度的初期,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这些入侵者像其他说印欧语的人群一样,也划分为三个阶层:祭司(Brahmins,婆罗门)、武士(Ksatrivas,刹帝利)、手工业者和其他为前两个高级阶层服务的人(Vaieyas,吠舍)。当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以后,作为奴隶和仆人的第四个阶层(Sudras,首陀罗)也出现了。继续发展下去,第五个阶层,即“不可接触者”(untouchables)也逐渐被承认。因为印度教的宗教仪式非常重视纯洁性,所以包括四个或五个等级的这种体系也被实际流行的纯洁和不纯洁的观念所逐渐强化:高等级的印度人在接触低等级的人时,特别是与那些不可接触者的接触时,有可能被他们所污染。这最后一个等级也包括各种部落民族,这些部落民族也被吸收到印度大的社会结构中。前四个等级被称为“瓦尔那”(varnas),这个词的原意是“肤色”(colors)。“瓦尔那”这个名称可能是出自种族的差别。因为说印欧语的入侵者原初是白皮肤的。后来,这种“瓦尔那”制度不断得到加强,而且由于出现许多亚种姓。即所谓的“贾提”(jatis,有出身或血统的意思),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以种姓制度著称的庞大体系,代表着印度社会所形成的等级制度。但是,佛教徒和其他一些宗教徒从来不承认这个制度,特别是当他们(包括男人和女人)加入僧迦社团(Sangha)后,他们就脱离厂他们背后的社会等级。佛教的僧迦制度,耆那教类似的制度。都是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教伟大的改革家商羯罗(Sankara,公元8世纪后期)创立了宗教社团后,僧们制度在印度教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各种类型的圣人也是印度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祭祀的婆罗门.是印度教等级制度中的最高等级;佛教徒和其他宗教徒。他们穿着棕色、灰色或象征旗帜的红色的长袍;裸体的圣徒和誊那教的僧侣,他们光身露体表示他们巳完全弃绝了世俗生活;古鲁(gurus)或各种类型的导师;游方僧或其他不同信仰的隐士等等。此外,各种动物,主要是母牛,也是神圣力量的源泉,具有洗涤罪恶的效力。如果以上的人物代表的是对世俗社会的弃绝,那么,那种受性欲影响的对世界的强烈之爱也是印度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中心,也是举行家庭宗教仪式的中心。
……
展开
这本书需要修订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的解体,以及摆脱了俄国统治的庇护(这是一种帝国主义的庇护)后,一些“新”国家的出现。此外,还有那些曾经在一种更广意义上的斯大林式的征服者统治下的国家,东欧各国和蒙古,它们又一次经历了独立。由南斯拉夫的铁托(Tit0)建立起来的统治也分崩离析,肢解为一些经常相互冲突的国家。所有这一切改变了政治与宗教的蓝图。在欧洲,基督教的各种形式重新出现,值得注意的有波兰天主教(它在苏联帝国的瓦解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高加索(CaucaSus)有形形色色的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亚也有伊斯兰教;在蒙古有佛教。犹太教也能够在俄国重新站住脚。我们在此已经尽力回忆了这些事件:有关东欧和苏联这一章的后一部分已经重写。
由于20世纪已经接近尾声,因此反映该世纪的新的一章即最后一章(第二十五章)已经写毕。这主要是考虑到20世纪后半叶境况中的多元主义。它强调应该通过并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让人们了解宗教(与意识形态)的现实这样一个方面。最终,我们人类要开始严肃地把重点放在应该理解宗教,而不是以教条的或狭隘的心态去描述宗教这样一个方面。然而,仍然需要努力奋斗,因为许多所谓的宗教人士对于教条化他们观点的兴趣,要胜过说明人们实际上如何行事为人以及传统如何发展的兴趣。
对于人类而言,宗教是一个奇妙的源泉。但是现在所有的宗教都生活在一起:它们不得不如此,因为我们的全球文明就是产生于喷气式飞机和互联网。在结尾时,在对如何利用宗教研究的思考中,我当然想要说明,像这样的一本书如何能够发挥一种小小的作用。
每一种文化在这个时代中都经受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这个重要的主题仍然是,各种传统如何回应现代,尤其是如何回应一个殖民时代的。
我特别要感谢伦敦的“美拉尼。怀特.卡尔曼与金”出版社,他们参与了这本书的创意和早期的写作过程,而且做了很好的工作,尤其是为文字配了精美的插图。我也要为ULSB的迈克斯.李明(MaXLeeming)、阿米.库伯(Amy COOper)和艾伦.坡斯曼(Ellen POSman)的大力帮助而感谢他们。由于偶然的原因,这个版本中的某些图片有点变化。这些图片非常精美,它们的惟一缺点是,读者可能会因此而忽略文本。然而,文本是严肃的,它包含了一种关于宗教之现代变化的理论。
尼尼安。斯马特
于意大利特勒默索柯莫湖
1997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