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经济结构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个体的生存状态。就业的压力,日趋严酷的竞争,使得全社会把期望一层层压在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身上。学校、班级、家庭、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父母、老师将不适当的期望层层压到自身心理仍处于动荡与危机期的青少年身上,由于独生子女自身的特有弱点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或处于不利的家庭处境,或由于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再加上当前社会消极影响日渐增多,学生的心理状态离健康越来越远。因此,时代和社会需要教师承担起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br> 2.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br> 近年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广州市1994.年对1 000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53.2%有心理行为问题;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在心理咨询热线设立之初,曾做过一次统计,前9个月打进热线的2 700人中,1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多是中小学生。1997-199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 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32.0%;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 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尽管调查采用的量表和问卷各不相同,得到的数据也有差异,但从中仍可以看出,中小学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现实。<br> 近年来媒体经常披露一些青少年学生因心理脆弱、抑或承受力不强、应变力太差而演绎出的一幕幕悲剧。其惨痛的结局,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空怀愧疚和伤悲!而诱发的事件其细小与偶然,又令人们困惑难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