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意”和“恶意”的侵犯
伤 害
虽然“侵犯”(Aggression)大多被人们理解为贬义,但是最初它既非褒义亦非贬义。拉丁语中,这个词的基本意思不含褒贬:慢慢走过来,逐渐靠近,开始做事。它也有进攻、袭击的含意。总之,人们以任何方式开始做的一切事(也可以是问题、任务),古罗马人都用“aggredi”来表示。因此,拉丁语词“aggression”不可译作“破坏”(Zerst6rung),而是译为“(初次)起始”——不论是进攻某个关隘的堡垒还是解决难题。如果理解了这个概念的原始意义,那么每种带有目的性的行为都可以划归为“侵犯性的”。如今,人们却把“侵犯”的含义大大缩小了。连大部分专家也把它和损坏、激惹、折磨、伤害或者扼杀生物、损坏或破坏物体的行为称为侵犯。乍看上去,这种描述没什么问题,可以与平和的行为清楚地区分开来,然而表面现象是欺人眼目的。有许多行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损坏和破坏,却并不形成真正的“侵犯”,比如说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相反,人们却经历过不少表面和谐的情景,这些情景却暗藏着侵犯,比如表面友好、实为挖苦的言语。另外,还有一些侵犯,虽然起初它们造成了损坏,而结果却不见得就糟糕,正相反,结果变得十分有意义,甚至必不可少。这是不是侵犯呢?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这几个问题可不是轻易便能在下述事例中得出答案的。
您乘公共汽车进城,踩了另一名乘客的脚。这一脚算不算侵犯?或者两个孩子吵架,妹妹抢走了哥哥的玩具,哥哥便打了妹妹一记耳光来报复,发火了的爸爸同样在大孩子脸上留下了印记。这场冲突中,谁侵犯了他人呢?是两个孩子,还是大人也包括在内——虽然他原来只想平息冲突。我们看到,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也常常让我们的判断力面对一些棘手的任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