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节第十一
【原文】
柔之戒,弱也;刚之戒,强也。
【译文】
柔软的东西也要防备过于柔软,太刚烈的东西也要防止过于刚强。
【事典】屈原固执遭放逐
战国时期的楚国,占据着广大的长江流域。楚怀王时仍是“七雄”之一,大有与秦国抗衡之势。怀王去世,由他的长子继位,这就Pl52 是历史上的楚襄王。楚襄王终日沉湎于酒肉歌舞之中,不理朝政,一味地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朝中有一个叫靳尚的臣子,为人奸诈,趋炎附势,却很受楚襄王的宠信。一时之间,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三闾大夫屈原颇有雄才大略,而且为人勤勉清廉,以前也很受楚怀王的器重。但是,自从襄王继位以来,奸佞横行,屈原倍遭冷遇。眼看着楚国一天天地衰败下去,屈原心急如焚。他已经一连去了三次楚王宫,劝谏襄王,希望襄王斥退靳尚,变法图新,富国强兵。但是襄王充耳不闻,而且对屈原越来越冷淡,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屈原回到家中,茶饭不思,叹息不止。徒弟宋玉仰慕屈原的文才武略,通今博古,但他一直好道,为人清逸洒脱,心中不免时常觉得老师过于固执了。这时,他见屈原忧闷不堪,唉声叹气,便走上前,说道: “君子从来都是修养自身,而不责备别人的过失,隐晦自身而不着意让别人看到。时机来临,君王勤勉,就献计献策,治国安邦,但又从不考虑自己如何建立功勋。因此,就没有什么施恩,没有什么怨恨可言。现在楚王痴迷于小人的甜言蜜语,面对混乱的朝政而不知悔悟,楚国的人又都因靳尚的豪富显贵而拼命巴结他,而您独自一个人奔走宣讲忠信,谁又肯听呢?没有人听,国家就仍然得不到治理。您现在徒劳地在这儿分辨是非曲直,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只能招致仇恨和灾祸呀!再说……” 屈原不等宋玉讲完,就呵斥他住嘴,说道:
“我听说君子如果做儿子,就一定要讲孝道;做官,就一定要忠信。如果这样,就虽死犹生;如果不这样,就虽生犹死。”
第四次,屈原又去进谏襄王。靳尚对屈原早已恨之入骨,便在襄王面前大进谗言。襄正本就昏昧,于是,就传旨将屈原远远地放逐在荒凉落后的汉北。
天阴风吼,宋玉送行屈原到了湘江岸边。屈原眺望湘江西岸,满目疮痍,不禁涕泪横流,高声吟赋《离骚》。一首《离骚》文采飞扬,一Pl53气呵成,甚是悲亢苍凉,随着呼啸的江风,回荡在江中。 宋玉见屈原满面悲怆,便上前道:“以前您一个人在奸佞小人中间宣讲忠信,我很为先生您担心。这些话我以前也说过了,只是您不肯听从。既然这样,您现在又为什么悲伤呢?是因为留恋高官厚禄,还是因为思念祖国呢?” 屈原低沉地说:“都不是。我是因为人们不守忠信,楚国得不到治理而悲叹呀。” 宋玉不禁长叹一声,说道:“您既然肯为孝悌忠信而死,那又有什么可以悲伤的呢?美的、长的、强壮的东西就是美的、长的、强壮的,不能使它丑、短和软弱,反之亦然。该得的疾病不能避免,该死去的人也不能挽留。这是因为它们本性如此。今天的楚国,单凭您一个人是改变不了的。因此,Pl54 君子处世时,任其自然而无为,就能无邪无正,无是无非,无功无罪。夏桀王、商纣王、盗跖虽然罪恶滔天,但是他们只要是无心而为,也算不上有罪;尧、舜、禹虽然功勋盖世,但是他们只要是有心而为,也算不上有功。而且,我听说处事分为达节、守节、失节三个层次。达节,就是排除欲念,不有意作为;守节,就是有一定的欲念,也分出是与非;失节,就是分出是非,又反过来为它悲伤,被它困扰。先生您分出忠信,又为它悲戚,不就是很不值得的失节吗?”
屈原沉默不语,乘船远去了。后来,屈原仍不能“达节”,竟然投泪罗江自尽了。【释评】生活五光十色,变化无穷。时有欢笑,时有泪水,时有热闹。时有P155孤寂,时有得意,时有失落。一句话,一个人生存环境或工作环境的优劣,不是个人随意选择的。诸葛亮只有跟刘备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其才干,待刘备死后,换了后主刘禅,诸葛亮做事情就没有过去那样得心应手了,但不管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仍然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没有因为刘禅的白痴而自杀。相比之下,三闾大夫屈原的命运就很令人同情和惋惜。自从楚寰王继位后.倍受冷落,又不识好歹,多次进宫劝谏襄王,希望寰王远小人.近君子,变法图新,富国强兵,但襄王就是充耳不闻,而且越来越讨厌屈原,在奸臣靳尚的陷害下,最后被放逐在荒凉落后的汉北。屈原不肯受辱,最后投了汨罗江。实际上,面对昏庸的楚襄王。屈原真不该选择自杀去进行抗争,应该达观一些。襄王不听劝谏,你可以静下心来写诗待时,何必要那么认真呢?在这一点上,屈原远不如苏东坡旷达乐观,苏东坡一生多次被贬官,放逐,可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生活,从来都能随遇而安。P156
展开
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
世事无常,先求退安而后致荣达。
——南北朝·傅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