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译文】
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
【释评】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刻意隐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选择。
这其中自有智者对智慧的独特认识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他们对智慧的反作用心存忌惮。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个人的智慧越高,如果他不为君主所用。他所面临的危险也就愈大。纵是卖身投靠,他们也常常被君主所猜忌,视为潜在的威胁。这就要求真正的智者以保身避祸为头等大事了,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总是那些不知收敛的人。他们的结局大多不妙。
【事典】闭门不出的张良
西汉的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他智慧过人,屡出奇计,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汉六年(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刘邦说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请他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推辞不受,最后被封为留侯。
张良的谦逊,很多人颇为不解。刘邦的另一位谋士陈平就对张良说:
“先生功高盖世,荣宠受之无愧,又何必拒绝呢?我们追随皇上,出生入死,今有幸得偿所愿,先生不该轻言舍弃。”
陈平见张良一笑不答,又说:
“先生足智多谋,非常人所能测度,莫非先生别有筹划?”
张良敛笑正容,口道:
“我家几世辅佐韩国,秦灭韩时,我幸存其身,得报大仇,我愿足矣。我凭三寸不烂之舌,作了帝王的辅佐,贵为列侯,我还有什么悔憾呢?我只求追随仙人遨游四方了。”
张良从此闭门不出,在家潜心修炼神仙之术。跟随张良多年的心腹家人一次忍不住问张良说:
“富贵荣华,这是人人都不愿放弃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时,一概不求呢?大人也曾是义气中人,这销声匿迹,岂不太可惜了吗?请大人三思。”
张良随口一叹说:
“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抉择啊。”
张良的心腹家人闻言一怔,茫然不语,张良低声说:
“我年轻时,散尽家财,行刺秦王,追随沛公,惟恐义不倾尽,智有所穷,方有今日的虚名,时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谋略当是无用之物了,我还能彰显其能吗?谋有其时,智有其废,进退应时,方为智者啊。”
张良和外人从不袒露心声,好友探望他,他从不议论时事。一次,群臣因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之事找他相商,他枯坐良久,最后只轻声说:
“皇上有此意愿,定有其道理,做臣子的怎能妄加评议呢?我对太子素来敬重,只恨我人微言轻,却不能帮太子进言了。”
群臣苦劝,张良只是婉拒。群臣悻悻而去,张良心腹家人对张良说:
“大人一口回绝,群臣皆有怨色,再说废立太子乃天大之事,大人怎忍置身事外,不闻不问呢?”
张良怅怅道:
“皇上性情,我是深知啊。此事千头万绪,关系甚大,纵是我有心插手,只怕也会惹来一身的麻烦。群臣怪我事小,皇上忌怪于我事大,我又能怎么样呢?”
吕后派吕泽去强求张良,软硬兼施之下,张良无奈给他出了主意,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一直崇敬这四个人,待见他们出山相助太子,刘邦大惊之下,自知太子羽翼已成,遂不得不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派人向张良致谢,张良却回绝说:
“这都是皇后的高见,与我何干呢?请转奏皇后,此事切勿再议了。”
吕后听罢使者回报,感叹良久,她对自己的妹妹说:
“张良不居功是小,弃智绝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他智谋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测,非我等可以窥伺的了。”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张良对世事的变故一概不问,求见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见。吕后见他潜心研学道家养生之术,便不以他为患,反而对他愈生钦敬,她派人对张良说:
“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应该及时享乐。听闻你为炼仙术,竟致绝食,何须如此?切不要自寻烦恼了。”
在吕后的一再催促下,张良这才勉强用饭。吕后对其他的大臣或杀或贬,却独对张良关爱有加。公元前189年,张良病逝。
P.18-21
展开
王通 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大名鼎鼎:魏征、李靖、房玄龄……凡是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