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0445148
  • 作      者:
    [(清)康熙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康熙治国六十
  年建树甚多,其守成、创业之功绩举世公认。他十分珍异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这一切迫使他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写出来、留下去的欲望,如蚕吐丝,欲罢不能。这本书,正是在上述情景中书记留了下来。
  教诲督促,严格训饬。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帝王: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谋略超人;乾隆皇帝,儒雅风流,自号“十全皇帝”。正是“唐乾盛世”的基础,奠定了满清王朝二百多年的业绩。所有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遗泽和他的《庭训格言》——一本珍藏大内、秘不示人的皇家遗嘱读本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评
  康熙,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皇帝。他多妻多子:据统计,康熙后宫有后、妃、嫔、贵人、答应、常在名号者达六十七人。
  康熙皇帝自十三岁完婚至六十三岁,五十年中先后有子三十五人,女二十人。內府档案记载: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康熙的五十五个“龙子龙女”中,有十五个儿子和十二个女儿早年殇逝或夭折,活到成人者,有二十个儿子和八个女儿。儿女满膝,康熙皇帝并不因此而感到幸福,反而有无限的忧虑。子孙多,皇位只有一个,争来争去便会同室操戈,兄弟相残;忧虑他们持贵纵恣,大胆妄为,触犯刑律,不得不剜却心头肉,刑之以王法。“可怜天下父母心。”大概帝王父母也不例外。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  ”
  康熙教子的种种做法,法国传教士白晋以亲身见闻,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实报告。白晋在报告中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中国皇上去蒙古狩猎,最初只带了长子、三子和四子。狩猎开始后,又召来三个皇子,其中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只有九岁。这些年幼的皇子从早到晚都在马背上风吹日晒,达一月之久。不论哪个皇子,没有一日空手而归的。
  教诲督促,严格训饬。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帝王: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谋略超人;乾隆皇帝,儒雅风流,自号“十全皇帝”。正是“康乾盛世”的基础,奠定了满清王朝二百多年的业绩。所有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遗泽和他的《庭训格言》——一本珍藏大内、秘不示人的皇家遗嘱读本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循规蹈矩  才是真孝
  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译文】
  一个人要尽到孝道,讨得父母的欢心,不在于穿衣、饮食方面对他们的奉养。只有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一举一动符合古人所教诲的道理,以此告慰父母而得到父母的欢心,才称得上是真正孝顺的人。
  【评语】
  中国古代有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这套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固然有其落伍之处,但许多道理在日益重视金钱的现在,仍不失其现实作用。不论是敬老尊贤的公德意识,还是养儿防老的反哺思想,对稳定社会都有着积极意义。人生在世,对朋友有友爱之情;在家里,安享天伦之乐,正表现出人的一种善良美好的本性。正是这种家庭人伦之爱,维系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传统。这种爱是自然的,是金钱权力所不能交易到的,是不存在恩惠观念的,是感情生活中的一块净土。康熙皇帝在这篇庭训中告诫儿孙,真正的孝道不仅是从生活上侍奉老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行和孝心对社会尽其责任,使父母为之感到欣慰和骄傲。应该看到,这种孝道所包含的内在道理,除去其宣扬忠孝的封建统治思想之外,也是今天社会所应提倡的。
  体贴君亲  忠出至诚
  训曰: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之心①,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昔日太皇后驾诣五台②,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轿③。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④,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不甚安稳⑤,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既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末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注解】
  ①君亲:指皇帝和父母。②驾:帝王的车乘。五台: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③暖轿:有帷幕遮盖之轿。④校尉:指卫士。请轿:指为皇上等抬轿。⑤圣躬:皇帝的身体。此处指太皇太后的身体。
  【译文】
  凡是作为臣下、人子的,确实能尽心体贴国君、父母之心,做什么事情都能出自真诚,那么,决不会得不到国君和父母的欢心的。原先,我祖母驾幸五台山,因为山路难行,坐车不稳妥,我就命人准备了八抬暖轿。我祖母天性仁慈,考虑到抬轿的侍卫们行走困难,因而要改轿为车。我再三请求,她不答应,不得已,我只能命轿跟随在车后面行走。走了没几里路,我注意到祖母坐在车里不怎么安稳,因而还是恳请她坐轿,祖母说:“我已经换乘车了,不知道轿在哪里,哪能马上就到?”我启奏说:“轿就在后面。”随即就命令把轿抬到祖母跟前。祖母高兴极了,抚摸着我的背,对我称赞不已说:“车、轿都是些小事情,况且是在路途之中,但是你的诚恳之意却是无微不至,这实在是大孝顺。”这是由于事情做得合乎祖母的心愿因而赐下来的欢爱意旨。可见作为臣下、人子者,真心的敬爱,实在的体贴,没有得不到国君、父母的欢心的!
  【评语】
  篇中告诫儿孙,为臣为子者,必须细心体察君王或父母的意愿和要求。在这里,封建统治者有意地将忠君和孝亲联系在一起,其目的,乃是希冀封建王朝和伦理纲常代代相传。但其中的某些道理,时至今日仍有其积极意义!
  顺适为安  自然为孝
  训曰:尝观《宋史》,孝塞月四朝太上皇,称为盛事。孝宗王宋固为敦伦之圭,然而上皇在御,肩当乘暇问视,岂可限定朝见之期?朕事皇太后五十余年,总以家庭常礼出乎天伦至性,遇有事奏启,一旦二三次进见者有之,或无事即间数日者有之。至于万寿诞辰、裹时令节,
  朕备家宴,恭请临幸。则自晨至暮,左右奉侍,岂止月觐数次!朕巡狩江南,  出猎塞北,也随本报三日一次恭请圣安外,仍使近侍太监乘传请安,并进所获鹿、狍、雉、兔、鲜果、鲜鱼之类。凡有所得,即令驰进,从不拘定日期。且朕侍皇太后家人礼数,以至顺适为安,  自然为乐,  并不以朝见日期限定礼法而称孝也。
  【译文】
  我曾经阅读《宋史》,《宋史》记载宋孝宗每月要四次朝见太上皇,并把它称为盛美之事。宋孝宗在有宋一代,固然算得上是敦厚、笃于人伦的国主,但是太上皇还健在,就应当抽出时间,随时随地去探望、问候,怎么能够限定一个朝见的时间呢?我侍奉皇太后五十多年,总是保持着家庭日常的礼节,一切做法都出自天伦的本性,遇到有事需要禀告的,一日拜见二三次的情况也有;没有什么事间隔几天才去拜见的情况也有。至于皇太后的诞辰、嘉庆的日子、节日,我准备了家庭宴席,恭请太后临幸。从早到晚,我都在她身边侍奉,岂止一个月去拜见几次!我巡视江南,到边塞去狩猎,随着三天一次的奏折附上我对太后的恭敬问安之语,并且还经常派身边的侍从太监借助驿传去向太后请安,并呈献上我捕猎所得鹿、野鸡、鸭兔以及新鲜水果、鲜鱼等。只要获得什么,我即派人快马给太后送去,从来不限定什么日期。我侍奉皇太后按照家庭的礼节,仅以恭顺安适为好,以自然、不造作为快乐,并不认为定下日子去拜见、执行这些礼法才是孝顺。
  【评语】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相当重要的伦理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子女而言,孝是衡量每一位作为人子者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对孝的推崇,在相当程度上强调的是:孝要出自爱,出自子女对父母亲的一种深厚的爱。孔子的“色难”说法(见《论语·为政》),在认为侍奉父母,时时刻刻做到和颜悦色是件难事的同时,指出孝顺的儿子对于父母只有深爱,才能不烦不恼,总是保持愉悦之色。康熙的这则庭训,就是对先秦儒家伦理规范的一种发挥。“顺适为安,自然为乐”,即不拘泥于孝的形式,而注重于内心的情感,其理论的核心是正确、合理的。
  昏定晨省  不可拘泥
  训曰:《记》云:“昏定晨省”者,  言为子之所以竭尽孝心耳。人当究其本意,不可徒泥其辞,必循其迹以行之,如朕子孙众多,逐日早起问安,汝子又早起问汝之安,  日暮如此相继问安,不但尔等无饮食之暇,即朕亦将终日不得一饭之暇矣,决非可行之事。  由此观之。凡人读书俱究其本意,而得之心可也。
  【译文】
  《札记》上说:“早晚问安”,是说作为儿子的应该对父母竭尽孝心。对于这句话,应当推究它的本意,不能够仅仅拘泥于字面的解释,一定要遵循本意的轨迹去实践。
展开
目录
心  小  胆  大    防  患  未  然
居  安  思  危    处  变  不  惊
嘉  纳  良  言    闻  过  则  改
法  令  之  行    率  先  身  之
自  任  其  过    大  人  之  为
见  人  得  失    如  己  得  失
深  思  熟  虑    无  憾  无  悔
慎  重  持  敬    谨  终  如  始
防  微  杜  渐    预  其  未  萌
事  无  巨  细    不  可  懈  慢
教  化  普  追    怀  柔  远  人
以  德  服  人    心  悦  诚  服
治  心  之  要    首  在  克  己
仁  者  之  心    随  感  而  应
恒  劳  知  逸    自  强  不  息
实  心  相  待    不  务  虚  名
善  喜  善  念    去  恶  去  凶
心  存  善  念    天  报  福  禄
俯  仰  无  愧    存  乎  一  心
修  德  之  功    在  于  主  敬
持  斋  必  戒    感  发  善  念
立  志  于  道    犹  入  圣  域
良  知  良  能    乾  乾  不  息
至  诚  无  息    日  增  月  累
逸  乐  有  节    勤  修  不  惰
修  身  治  性    谨  于  平  日
诚  而  有  信    不  欺  暗  室
一  念  之  微    天  理  人  欲
体  认  世  务    据  理  审  事
读  经  明  史    开  卷  有  益
四  书  性  理    立  命  之  道
好  学  多  问    追  求  名  师
善  喜  善  念    去  恶  去  凶
心  存  善  念    天  报  福  禄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