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br> 毁誉现象,一般的说,直接属于形下的俗情世间,而不属于形上的真实<br> 世间。但它又是二者间交界的现象,同时亦是人生之内界——即己界——与<br> 外界中之人界之交界的现象。这现象,是人生中随处会遇见,而内蕴则甚深<br> 远,然常人恒不能知之,哲人恒不屑论之。实则人如能参透毁誉现象的内蕴<br> ,即可了解由形下的俗情世间,至形上的真实世间之通路,亦渐能超俗情世<br> 间之毁誉,而能回头来在形下的俗情世间,求树立是非毁誉之真正标准。这<br> 些话要完全明白,须逐渐由俗说到真,由浅说到深。此下分六段说明。此六<br> 段又分两部:前三段是说“俗”,其文字本身亦是俗套的;后三段则希望逐<br> 渐转俗成真。<br> (一)作为日常生活中之<br> 经验事实的毁誉<br> 我所谓作为日常生活中之经验事实的毁誉,每人都可以从他的日常生活<br> 中去体会。在一般人相聚谈话的时候,通常总是谈学问谈事业的时间少,而<br> 批评人议论人的时间多。批评人议论人,便非毁则誉。西方有一文学家说,<br> 人最有兴趣的是人。此应再下一转语,即人最有兴趣的,是对人作毁誉。毁<br> 誉本于是非之判断。人有是非之判断,则不能对人无毁誉。我们可暂不对此<br> 人间有是非毁誉之事实本身,先作一是非毁誉之判断。我们可暂不誉“世间<br> 之有毁誉”,亦可暂不毁“世间之有毁誉”,而只将其纯当作为一事实看。<br> 中国过去民间普遍流传一讲世故的书,名《增广贤文》。其中有二句话:“<br>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此二句话之语气中,包含一讽刺与感<br> 叹。但这是一个事实。人通常是依他自己的是非标准,而撒下他的毁誉之网<br> ,去囊括他人;而每一人,又为无数他人之毁誉之网所囊括。一人在台上演<br> 讲,台下有一百听众,即可有一百个毁誉之网,将套在此讲演者之头上。一<br> 本书出版,有一千读者,即可有一千个毁誉之网,套在此书作者之头上。一<br> 人名满天下,他即存在于天下一切人之是非毁誉之中。而一个历史上的人物<br> ,他即永远存在于后代无限的人之是非毁誉之中。这些都是此俗情世间中不<br> 容否认的事实。<br> 这个事实,有其极端的复杂性。其所以复杂,主要是由人之任何的言行<br> ,都有被毁与被誉的可能。这亦不是从当然上说,而是从实然上说。其所以<br> 总有此二可能,大概有四种原因。一是人之实际表出的言行,只能是一决定<br> 的言行。每一决定的言行,必有所是。人们在发一言行时,亦总可暂自以为<br> 是,他人便可是其所是而誉之。但是人之言行,是此则非彼。故每一决定的<br> 言行,又只能实现某一种特定的价值。因而在想实现其他特定价值的人,便<br> 可觉此特定言行之无可誉,而复可转而以其他特定价值之未被实现,为毁谤<br> 之根据。最能表达此种毁誉现象的,即《伊索寓言》中之一老人与小孩赶驴<br> 子的寓言。小孩在驴背,则人要说为什么让衰老的人步行?老人在驴背,人<br> 要说为什么让稚弱的小孩步行?老人小孩都在驴背,人要说何以如此虐待驴<br> 子?老人小孩都步行,人要说何以如此优待畜牲?此寓言是把老人小孩与驴之<br> 四种可能的关系,全都尽举,但无一能逃他人之毁。因为人采取四种中之任<br> 何一种可能,都不能实现其他可能中所实现之价值。这是人之任一决定的言<br> 行,都不能免于毁谤之一原因。二是人之实际表出的言行,依于人之内心的<br> 动机。但是人之内心的动机,是不可见的。因其不可见,故人总可作任意的<br> 揣测,人亦总有对之作任意揣测之绝对的自由,即人总有孔子所谓“逆诈亿<br> 不信”之自由。故孔子、耶稣之言行,他人亦可不信。在此,孔子、耶稣要<br> 作任何辩白,皆可是无用的。因辩白是言,言一说出,则他人仍可疑此言所<br> 以说之动机。苟子说:“君子能为可信,而不能使人必信己。”这句话加重<br> 说,是君子必不能使人必信己。第三是任何表出的言行,必有其社会的影响<br> ,而此影响可好亦可坏。这好坏之影响,恒系于此言行与其他因素之配合,<br> 本不当只归功或归罪于此言行本身。但是人通常是依结果之价值,以判断原<br> 因之价值。因而总可依于对一言行之影响结果之好坏,以判断此言行本身之<br> 好坏,而生一不适切的毁誉;因而好者皆有被毁之可能,而坏者亦有被誉之<br> 可能。第四是人作毁誉,总可兼采取公私二种标准。此即在贤者亦有所不免<br> 。公的标准依于良心上之是非判断,私的标准是以他人对自己好与不好或利<br> 害为标准。武三思说,吾不知天下何者为善,何者为恶,对我好者即谓之善<br> ,不好者即谓之恶耳。此亦是人作毁誉时之常情。中国民问有一笑话,说一<br> 老太婆夸她女儿好,因其将其夫家物带回娘家,真孝顺;但媳妇不好,因将<br> 其家之物,亦带回娘家去了。这种将公私二标准,互相轮用以兴毁誉,亦是<br> 人之常情。此外人实际上是依私的标准兴毁誉,却以公的标准作理由,而将<br> 公私二标准互相夹杂起来,更是人之常情。此不再举证。人之毁誉,兼有公<br> 私二标准,世间一切是非毁誉,便无不可颠倒。 此上四者,皆使人之言<br> 行无不兼有被誉及被毁之可能。读者可以随处去勘验一番,便见一切人皆可<br> 受求全之毁,一切人皆可有不虞之誉;由此而使人间之毁誉,与人之言行之<br> 自身价值,永无一定的互相对应的关系,而有各种可能的配合。总而言之,<br> 人间世界一切毁誉,在本性上实为无定。这是日常生活中所经验的毁誉现象<br> 之复杂性所系之第一点。<br> 日常生活中所经验之毁誉现象之复杂性所系之第二点,是缘于上述之毁<br> 誉之无定性,与人之心灵之交互反映,而使人间世界,对某一人言行之毁誉<br> 之流行,可成一永无止息而无穷的漩流。对某一人同一之言行,人可依此原<br> 因而施誉,亦可依彼原因而兴毁。谤誉不同,而有谤谤者、谤誉者。如谤誉<br> 相同,则又有誉谤者、誉誉者。复有谤谤谤者、谤谤誉者、誉誉谤者、誉誉<br> 誉者。此谤誉之相加减乘除,以环绕于一人之言行而流行,原则上遂可为一<br> 永无止息之漩流。此漩流之存在,更使人间毁誉现象,显一无尽之复杂性,<br> 虽有巧历,亦不能穷其变。但这亦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以勘验<br> 的事实。P1-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