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之乐”源自《论语》中《雍也》篇和《述而》篇:孔子称赞弟子颜子虽然“箪瓢陋巷”生活贫穷,却“不改其乐”;又自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为何在“人不堪其忧”的环境下颜子却能“不改其乐”呢?他们“乐”是乐什么呢?
在国学中“孔颜之乐”是关乎人生境界和修养的问题,虽源自《论语》,可是最早直接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宋初的周敦颐,也就是从那时起,思想家们才开始热烈讨论该问题。本书在全面梳理、总结资料的基础上,对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论进行了辨析、阐释,进而对整个传统儒学的“孔颜之乐”论,以及它对古人和现代人提升精神境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做出了富有创见的论述,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