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樗下读庄:关于庄子哲学体系的文本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6011360
  • 作      者:
    止庵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1
收藏
编辑推荐
  若从《庄子》中挑出一句话以概括全书,就是“吾丧我”。“吾丧我”即“逍遥游”,果能这样,是为“得道”。《庄子》的“道”指事物自然状态,乃本来如此:“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对人来说,是超越了固有价值体系之后所获得的自由意识。拒绝固有价值体系,也就是不在这一体系之内做判断,无论是“是”还是“非”。《庄子》形容为“自适其适”。从根本上讲,庄学是“心学”,一切都发生在头脑之中。
  止庵原名王进文,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现北京大学口腔学院)。做过医生、记者等。出版有《樗下随笔》、《如面谈》、《俯仰集》、《樗下读庄》、《六丑笔记》、《画廊故事》等著作,并校订《周作人自编文集》(三十六种)、《苦雨斋译丛》(十六种)、《废名文集》等。
展开
作者简介
  止庵  1 止庵:男,原名王进文,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现北京大学口腔学院)。做过医生、记者等。出版有《樗下随笔》、《如面谈》、《俯仰集》、《樗下读庄》、《六丑笔记》、《画廊故事》等著作,并校订《周作人自编文集》(三十六种)、《苦雨斋译丛》(十六种)、《废名文集》等。
  读书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自然,写书评也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但是,当社会发展到 今天,这种自我多少有了许多“折中”:一方面是太“专业”的书评让人觉得枯燥,另一方面是写作者自己浮躁。但是止庵的评论却轻松地做到了均衡——既专业地保持着读书人的本分,又能从读书人的敏感点给予其本位的认知兴趣。
  2 止庵,本名陈豪(一八三九-一九一零),仁和(今杭州)人。字蓝洲,号迈庵、墨翁、止庵、怡园居士,同治九年(1870)优贡生,官湖北汉阳知县。光绪三年(1877)知房县。叔通父。工诗及书法,学苏轼。画山水,用墨干湿并举,意境超逸,神似戴熙。又能画花卉,有更深工力,设色运笔,能得罗南河的神韵,不仅貌似,人们以为浙江画家,自奚冈、黄易之后,当以豪为第一。著冬烟草堂遗诗。卒年七十二。《寒松阁谈艺琐录、海上墨林、清画家诗史、姜丹书稿》。传世作品有《(苍松图》轴,现藏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光绪二十年作《暗香疏影图》轴藏故宫博物院。著有《春暄草堂诗集》。
展开
内容介绍
  《樗下读庄》作者止庵,与被称为是“中国学术之全部”的“内圣外王之道”不仅不同,而且相反,庄子哲学不是关于如何统治或如何参与统治的理论,而是一种仅仅与个人有关的思想。庄子哲学不超出现世的界限,而且其主要内容都是展开在人的头脑之中,从根本上讲它不关心“做什么”的问题“吾丧我”就是“逍遥游”。庄子哲学没有改变世界的想法,所做的只是要换一副眼光,提出了一套新的价值尺度。所以这就是一种关于人的精神如何超越的哲学。通过“小大之辩”和“有待无待”两个既递进又平行的思路,使这一超越具有一种无限性。
  庄子哲学在第一个层次上解决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所谓“无功”和“无名”的问题。它把社会视点变为个人视点,使人最大程度上从社会里脱离出来,摈弃了人的全部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念。从这一点出发,庄子哲学不向社会提供任何价值,而所要求于社会的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而已,只有在这里才有一个处世的成分,这就是所说的“不用之用”。它是从“被治”的前提下考虑这些问题,由此出发,对“治”予以彻底否定,而不去讨论什么样的“治”才是好的。所有这些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他人的影响对庄子哲学来说只是一种余绪。
  庄子哲学在第二个层次上解决的是精神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所谓“无己”的问题。这首先是对于“社会的自我”的超越,自我身上一切来自社会的东西,包括意识、情感、价值判断等等在内,都在摈弃之列。继而要超越的是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对生死的意识。这里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把存在中一切人所不能改变的成分作为前提(被称为“命”)接受下来;第二,不以精神作为对存在的反映而认为它是对存在的无限超越,从而达到内心的自由境界,这就是所说的“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而且它强调的这个精神境界并不应在行为上有意识地表现出来。
  庄子哲学在第三个层次上解决的是理性和悟性的问题。只有在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的初始阶段它是在理性思维的范围内,而最终超越了理性才意味着彻底的超越。对于“知”的否定从根本上讲就是对于理性思维和理性意识的否定。对庄子哲学来说,只有“如此”,没有“何以如此”,所以世界的本原之类的问题并不在其考虑之列。庄子哲学是一种关于悟性思维的哲学,往往是通过这样的路数来实现“悟”的:从“辩”开始,理性地否定现有的理性意识;继而通过进一步的“辩”把这种否定当作一种现有意识予以否定;同时标出向着悟性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是理性,反理性,悟性的思路。《庄子》“谬悠之说,荒唐之言”即是因为作为理论论述它不是终极的,作为悟性言辞它不是确定的。在最后阶段则强调“意”对于“言”的超越,即最重要的是没有说出而且是不能说出的,但是通过所说的可以悟到的。
  经过社会到个人,存在到精神和理性到悟性这样三个层次上的超越,庄子哲学达到一种无限的境界,这就是“道”。所谓“得道”是对遍在于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的体验。也就是说,道不离人的意识,但它是超越之后的意识;它实现在个人的头脑中,但在它实现时对“个人”的体认已不存在了。它是自然的,因而是无限的。作为“悟”的结果,道是在理性的思维和语言之上的,所以《庄子》对于道的描述就不可能是直接的,终极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内篇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鸚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展开
目录

提要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胜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引用书目
重印本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