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曾子对孝道的理解,可以说是视野宏阔,既深且远。曾子对孝道的认识与有子不一样。有子认为,孝悌有利于消除政治动乱,因而将孝悌建立在政治功利主义基础之上。很显然,有子的看法缺乏性与天道的维度,理论深度不够。作为一种政策,有子的看法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作为学派,有子的看法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吸引好学深思者。在这一章,曾子对孝道的理解也有功利主义的成分,但这是一种社会或道德功利主义,比政治功利主义向前发展了一步。后来子思又将曾子的社会或道德功利主义向前再推进了一步,从而建立起了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子思的道德形而上学有很强的思维魅力,从而吸引了孟子这样的人加入到儒家旗帜之下,以子思的私淑弟子自命,成为儒家最有学术吸引力的一支。曾子关注的是“民德归厚”(道德建设),而不是政治动乱(治国技术),这表现了早期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读者还应注意曾子的措辞,他用“终”表示“死亡”,用“远”描述“祖先”,用“厚”描述“道德风尚”。这些词使得社会存在具有了空间的感觉,有利于人们从宇宙论的视野考察道德与社会风尚。这些都向我们展现了曾子的思维功力与思想敏感性。
李泽厚在解释这一章时说,在人类风尚发展史上,丧礼极其重要,它代表了人类族类自觉的开始。追怀死者的丧葬礼仪,都具有此类情感兼理智的重要功能。
曾子提出了“民德”一词,他有可能是较早提出这一名词的思想家。这起源于《诗经》“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将“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压缩为“民德”,从民众之德联系到万物的理则,开拓了儒家宇宙人性论的视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