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圣人”是老子思想中的理想人物,指有“道”或得“道”的人,有时也用来指有“道”的统治者。圣人效法自然,无主观自执之心,而仅是清静无为,以百姓心作为自己的心,即所谓“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老子所理想的圣人也是爱民的,不过爱民应有其道,所以他讲“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真正的爱民是无私、无欲,以自然无为之道爱民。圣人是竭尽其力以济世救民的,不过他是以自然无为之道来救民、爱民,所以民众并不感到有任何的胁迫和干扰,而是纯朴自然地生活着,承受着圣人的恩泽而毫无察觉,所谓“太上,不知有之”(十七章)。最高明的统治者,百姓不感到他的存在。他悠然自在地办成事情,人们都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
那么,圣人如何才能使百姓复归于道呢?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意思是说,“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即是要去掉人民的奸巧诈伪之心,使之复归于纯朴自然之道。所以,老子认为,如果君王以权谋治国,对百姓禁之以礼法,诱之以功利,那么百姓就会变得机巧伪诈,国家也就难于治理了;如果君王以无为而治国,对百姓没有任何强制,那么百姓也没有任何不满足,国家也就治理好了。
(二)以奇用兵
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三十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老子认为战争乃不祥之事,是人民所厌弃的。有道之主,或以道辅佐人主的人,都不轻易用兵。再说,所有战争发生的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的过多的贪欲,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之心,才发动战争,用武力来掠夺和奴役别人。老子反对战争,但万一不得不用兵,最好能够淡然处之,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可洋洋得意,以此为荣。因为一旦战争发生,无论凯旋还是败北,总是要死人的,这是不吉之事。所以,老子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三十章)即使达到了目的,也并不矜夸,并不骄傲,更不逞强。以武力逞威乃大不道之举,最终是要灭亡的。因此,对待战争的态度应是“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三十一章)。
那么,万一不得不用兵时,有什么战略战术思想呢?
第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老子所谓“以奇用兵”是与“以正治国”并讲的。“以正治国”,即以自然无为之道治国。要想争取战争的胜利,自然不可固守“清静无为”的原则,而应详察战争之道,临敌应变,“事善能,动善时”(八章),机动灵活,“辅战争之规律而积极有为”了。这相对于自然无为任民自化的治国“正”道而言,自是属于“奇”了。
第二,“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用兵是不可以耀武扬威、一味逞强的,否则就会遭到灭亡,这正如强大的树木总会被最先砍伐一样。所以,真正的强者是谦下的,并不显露于外,而这种外表的柔弱却内在地蕴涵着一种真正强大的力量。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守柔日强”(五十二章),“弱者道之用”(四十章)。水乃天下至柔至弱之物,谦卑居下,但它却能穿山透地,冲决一切;道柔弱谦卑不争,但它却成就了天下万物。只有处雌守弱才是合于道的,才可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第三,“慈故能勇”。这里的“慈”,不单纯是仁慈、慈爱的意思,还有周密考虑的意思。如由于事前思虑透彻,就能够认识掌握事物的原理、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就一定会成功;有了成功的把握,行动上就不至于迟疑不决;不迟疑不决,就叫做“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