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2226199
  • 作      者:
    李顺连著
  • 出 版 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道”这一范畴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系统中的核心范畴;而且,“道”还渗透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道论”是老子对中国文化的主要贡献之一,另一个杰出贡献则是他的朴素的辩证法。“道”字在老子以前早就流行,其本义是指行路,以后其字义不断抽象化普遍化,同时也多样化、层次化了。
展开
精彩书摘
  因为“圣人”是老子思想中的理想人物,指有“道”或得“道”的人,有时也用来指有“道”的统治者。圣人效法自然,无主观自执之心,而仅是清静无为,以百姓心作为自己的心,即所谓“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老子所理想的圣人也是爱民的,不过爱民应有其道,所以他讲“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真正的爱民是无私、无欲,以自然无为之道爱民。圣人是竭尽其力以济世救民的,不过他是以自然无为之道来救民、爱民,所以民众并不感到有任何的胁迫和干扰,而是纯朴自然地生活着,承受着圣人的恩泽而毫无察觉,所谓“太上,不知有之”(十七章)。最高明的统治者,百姓不感到他的存在。他悠然自在地办成事情,人们都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
  那么,圣人如何才能使百姓复归于道呢?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意思是说,“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即是要去掉人民的奸巧诈伪之心,使之复归于纯朴自然之道。所以,老子认为,如果君王以权谋治国,对百姓禁之以礼法,诱之以功利,那么百姓就会变得机巧伪诈,国家也就难于治理了;如果君王以无为而治国,对百姓没有任何强制,那么百姓也没有任何不满足,国家也就治理好了。
  (二)以奇用兵
  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三十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老子认为战争乃不祥之事,是人民所厌弃的。有道之主,或以道辅佐人主的人,都不轻易用兵。再说,所有战争发生的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的过多的贪欲,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之心,才发动战争,用武力来掠夺和奴役别人。老子反对战争,但万一不得不用兵,最好能够淡然处之,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可洋洋得意,以此为荣。因为一旦战争发生,无论凯旋还是败北,总是要死人的,这是不吉之事。所以,老子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三十章)即使达到了目的,也并不矜夸,并不骄傲,更不逞强。以武力逞威乃大不道之举,最终是要灭亡的。因此,对待战争的态度应是“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三十一章)。
  那么,万一不得不用兵时,有什么战略战术思想呢?
  第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老子所谓“以奇用兵”是与“以正治国”并讲的。“以正治国”,即以自然无为之道治国。要想争取战争的胜利,自然不可固守“清静无为”的原则,而应详察战争之道,临敌应变,“事善能,动善时”(八章),机动灵活,“辅战争之规律而积极有为”了。这相对于自然无为任民自化的治国“正”道而言,自是属于“奇”了。
  第二,“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用兵是不可以耀武扬威、一味逞强的,否则就会遭到灭亡,这正如强大的树木总会被最先砍伐一样。所以,真正的强者是谦下的,并不显露于外,而这种外表的柔弱却内在地蕴涵着一种真正强大的力量。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守柔日强”(五十二章),“弱者道之用”(四十章)。水乃天下至柔至弱之物,谦卑居下,但它却能穿山透地,冲决一切;道柔弱谦卑不争,但它却成就了天下万物。只有处雌守弱才是合于道的,才可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第三,“慈故能勇”。这里的“慈”,不单纯是仁慈、慈爱的意思,还有周密考虑的意思。如由于事前思虑透彻,就能够认识掌握事物的原理、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就一定会成功;有了成功的把握,行动上就不至于迟疑不决;不迟疑不决,就叫做“勇”。
  ……
展开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道家之道
第一节 老子之道
一、道的解释
二、道与名、德的关系
三、道纪
四、治国之道
五、圣人之道
六、超越之道
第二节 庄子之道
一、道的含义
二、道的特征
三、老庄的异同
四、道与物、气、化、心的关系
五、修道之道
第三节 《淮南子》之道
一、道的含义
二、道与其他关系
三、养生之道
四、用兵之道
第四节 玄学之道
一、王弼以无为道
二、郭象的独化之道

第二章 儒家之道
第一节 孔子之道
一、孔子的“道”概念
二、仁学之道
三、真理之道
四、为人之道
五、治国之道
六、修己之道
第二节 《周易》之道
一、《易传》论道
二、阴阳之道
三、三材之道
四、循环之道
第三节 中庸之道
一、中庸思想的形成
二、中庸之道
三、中庸思想的作用与比照
第四节 道学之道
一、以道为理
二、心即道
三、道心与人心
四、道与器
五、心理合
……
第三章 中国佛教之道
第四章 基督教之道
第五章 道的总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