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蒙培元讲孔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1092849
  • 作      者:
    蒙培元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儒者所讲的本心或良知是根据孔子所点醒的“仁”而来的。仁与天地万物一体,仁心体物而不遗,所以仁即是体,即是创造原则。本书仍以《论语》为原始文本,作为研究的主要依据,客观公允地介绍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巨大贡献和学术成就。
展开
作者简介
  蒙培元 1938年生,1963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66年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美国歌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访问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心灵超越与境界》、《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国学举要·儒卷》(合)、《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孔子是从古至今不断被述说、被研究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很难定论的思想家。孩子的思想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很难从某个方面将它说清楚。我们的研究只能是不断逼近真实的孔子。
  因为这些言论,虽然在各书中冠以子曰,但其直接的文献来源仍不清楚。因此,本书仍以《论语》为原始文本,作为研究的主要依据。此外,也参考了史书上的有关记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严格地说,连《论语》中的最后几篇,都不能作为研究孔子的第一手资料。这就过于严格了。
  孔子这个人物是很难写的,也是最需要研究的。正因为如此,希望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勤奋学习
  童年丧父,少年丧母,家境的贫寒,阳虎之类的奚落,这些都没有改变孔子的意志,反而增强了他的信心和决心,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勤奋学习,锻炼自己,以至于到了“发奋忘食,乐以忘忧”的境地,终于赢得了尊敬。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②。这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十五岁是学习的年龄;就孔子而言,只会提前,不会推后。这里所谓“学”,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之学,而且不止于此,还要进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经典(亦称“六艺”即“六经”)的学习,即后来所说的“大学”。春秋时期,王朝的官学已经崩溃,“学”已经下移到民间,学不在“官”而在“野”。孔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经典的。当然,孔子的学习范围是很广的,所谓“多能鄙事”,其中就包括很多实际知识的学习。后来他在同学生樊迟的对话中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这是真的。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孔子评传
一 家庭背景
二 少年时代
三 勤奋学习
四 收徒讲学
五 从政仕鲁
六 周游列国
七 晚年生活
第二讲  天人之学
一 天的意义
二 性与天道之说
三 存在与价值的统一
四 关于知天命
五 关于畏天命
第三讲  仁的学说
一 仁如何贯通天人
二 仁与知
三 仁与礼
四 孝与忠恕
五 仁与生态
第四讲  礼的学说
一 向往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
二 正名说
三 人文关怀
四 宗教精神
第五讲  德治学说
一 修已以安百姓
二 主张富民,反对聚敛
三 主张德化,反对刑罚
四 德性与德治的关系
第六讲  文艺思想
一 广义的艺术观
二 诗论
三 乐论
第七讲  教育思想
一 教育理念
二 教育目的和原则
三 教育内容和要求
四 教育方法
第八讲  历史地位
一 百家争鸣中的孔子
二 汉代宗教化中的孔子
三 儒、道、佛并存时期的孔子
四 宋明儒学中的孔子
五 近代变革中的孔子
六 改革开放中的孔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