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读《论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656618
  • 作      者:
    赵又春著
  • 出 版 社 :
    岳麓书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目前,有关《论语》的研究著作很多很多,而本书却大有不同,本书将《论语》按内容分类处理,能帮助一般读者实现了解《论语》全貌的愿望,对尚未把《论语》读熟的专门研究者,则能起“资料作用”。并且在原文后有一篇小“随笔”,或者说“札记”,夹述夹议,把对原文文字、语法的诠释,内容、义理的阐述,和对别人理解的批评,融为一体,帮助一般读者扫除文字障碍,直接了解原文,又读来轻松愉快,特别是,通过对于不同理解的辨析,能让读者不仅因为有所比较而对原文有更为准确深刻的领悟,还会因此得到启发,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
展开
内容介绍
    《我读论语》主要内容包括:《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孔子论“为政”、孔子的教诲、孔子的仁学理论、《论语》难解章。
展开
精彩书摘
  这章大意很明白,只有两小点不好讲。一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讲谁?有人说是丈人讲他自己,也有人认为是指责子路,“批林批孔”时期,更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从文章看,后一说自然不能成立。杨伯峻赞成第二说,但未说明理由。钱穆认为,“据下文,丈人甚有礼貌,似不会邂逅子路即予面斥”,所以主第一说。李泽厚回避了这问题。我同意钱先生,并且认为丈人先说这样两句话,是为了表示:我年岁大了,腿脚不方便,很少走动,眼睛也看不清了,所以不可能认识哪个人是你夫子。这既有抱歉的意思,也给知道他是隐者的人留下一个悬念:他这是暗示他不是你夫子孔丘那样为实现理想而到处奔走的人!因此,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必是后来人们理解的那样,是批评人不劳动、没知识,而仅仅是指人老了,腿脚不便,视力不佳。
二是最后“子路日”那一大段话是对谁说的?既然丈人已经“行矣”,就不是对丈人说的了。可又明显不是自言自语。杨、李二位都不对此作出交代,杨先生还把“子路日”译作“子路便道”,似乎这是子路承接着别人的一番话而说的了;李先生的译文没有“便”字,可“子路说”接在“子路到了,老人却已走开了”之后,则使得语气不连贯,说话无对象了。钱先生根据前文有“见其二子焉”一句,就将“子路日”译作“子路和他的二儿子说”,这倒不失为一种“交代”,但却只是一种猜测。我以为这段话从内容和
语气看,完全是孔子说的,并且是对丈人--隐者“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的批评,所以,把它看作是子路返回到孔子身边,告知孔子丈人“行矣”之后,孔子对子路说的,更合事理逻辑一些。因此,我怀疑,这里的“子路日”是否多了一个“路”字?自然,不管是谁说的,都不影响我们对孔子的了解,因为即使是子路说的,也一定是孔子教他去向丈人说这番话的,也仍然是孔子的意思。
这番话可说是对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作的注释。当今世界“礼崩乐坏”,“天下无道”,非哪个人所能改变的,这一点,孔子十分清楚:“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因此他对洁身自好、避世隐居的隐士一点不敢轻视,相反,很是尊敬。但这只是在理性认识层面上他和他们认同,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在道义上、行动上,他就不同于他们了。他认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不仕”是不行义的表现,而“君臣之义”是和“长幼之节”一样属于“大伦”的,因而是不可废的。就因为如此,所以尽管“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还是要积极人世,努力奋斗,尽最大努力去谋求参政,以求行大道于天下。这乃是良心的召唤,道德情感的驱使,不是对客观因果必然性的认识所能阻挡的。这就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属认识领域,“而为之”是道德命令。
展开
目录

一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一)学生的赞誉和同时代人的评价
(二)孔子自况
1.道德修养方面
2.学问才能方面
3.理想信念方面
4.实际表现方面
(三)孔子学生心中的孔子
1.人品和主张
2.教学情况
3.其他方面
(四)孔子评人
(五)附:《论语》乡党篇
二  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
(一)何谓君子
(二)君子的品德和才能
1.品德
2.才能
3.君子的五个“三”和一个“九”
(三)君子和小人的对比
三  孔子论“为政”
(一)要“为政以德”,推行德治
(二)德治就是对老百姓好一点
(三)德治的目标是“天下有道”
1.“天下有道”的标准
2.为官之道——身正
(四)施政方法:正名分、举贤才、求实效
1.正名分
2.举贤才
3.求实效
四  孔子的教诲
(一)如何尽孝
1.孝的根本要求是“无违”
2.尽孝不仅在“养”,更在于“敬”
(二)如何待人
1.一般原则:忠、信、义
2.怎样交朋友
3.怎样事君
(三)如何行事
1.一般原则
2.怎样对待名望
(四)关于思想方法
(五)关于学习和教育
1.学习
(1)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
(2)怎样学
2.教育
(六)如何对待天、命和鬼神
1.天
2.命
3.鬼神
五  孔子的仁学理论
(一)礼
1.礼的本质和作用
2.礼是变化发展的
(二)道
(三)德
(四)仁
1.“仁”即仁心——爱人之心
2.“仁”是仁者——有最高道德的人
3.“仁”乃仁境——人的道德境界
4.“仁”指仁政——以仁心施政
六  《论语》难解章
附录一  《论语》人物简介
附录二  《论语》原著各章在本书中的页次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