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破与立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6039239
  • 作      者:
    张艳国著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年代,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嬗变尤其如此。在五四时期兴起的评孔思潮,上承近代社会思想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下启新民主主义文化萌动的时代方向。以评孔思潮为历史生长点,在五四时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破与立的文化激流,形成了对以孔子及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的历史性考问潮流,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在五四时期也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
  五四时期不为研究者所注目的评孔思潮,恰是一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的近代救亡启蒙意义的文化运动。它上起自民国初年的袁世凯复辟时代,以《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下止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幕,以科玄论战的兴起为界标。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起止适相重合,内容相互关联。这场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以俄国式道路为文化改造的方法和途径,开辟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光辉前景。评孔思潮之破的对象与立的目标在价值意义上,与新文化运动是完全一致的.但在讨论问题的切入点上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它是在一个十分具体而又关涉全局的文化话题上、在重新审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层面上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线索与内容的丰富。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以评孔批孔为焦点,以新旧对立相区别,在三个不同的领域以三条互相联系的线索为依据展开:一是紧扣着民国初年新旧嬗变的社会主题,在社会政治领域(主要是政治思想领域)展开新旧斗争,反对尊孔复古和帝制复辟,力图阻止社会政治状态的逆转趋势;二是着眼于中国文化的自身的改造,探讨中国文化的演进形态与发展道路,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底层进行新旧斗争;三是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与途径探寻中国文化的改造方法,确立符合先进文化方向的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路向。从空间上看,虽然它们是平行发展的,但是,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它们又表现为内在的递进深入的关系。五四时期,人们活跃的思维在这三条线索上如同音符围绕旋律跳动,掀起澎湃的文化激流。透过波谲澜诡的文化激流表象,我们可以一窥评孔思潮与新文化运动之关联性的全豹。因此,如果从评孔思潮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就正好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在五四时期,因评孔思潮的兴起而形成一个新旧对立的巨大文化纽结,并辟了一个特大型的问题域。如,文化守旧与演化开新,文化保守与开放引进,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固有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中华民族心理结构的形成与改造,等等,都聚合在由传统社会向着现代社会演进的社会历史主题之下。在问题的解证中,思想者的理论思维的分量越来越重,名词术语也日益增多;对立的两极也日益暴露出论战中不可避免的偏激与极端的弱点。历史地看,对于特大型问题纽结的求证,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予以全面性解决。因此,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理论上暂时得到了解决,如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性改造等等,已然有了科学的解答,只是有待于实践检验和证明罢了;而一些中观层次与具象性问题则还须更进一步讨论。五四时期以后有关
  中国文化问题及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探索,实际上渊源于评孔思潮所开辟的问题域。
  在本论题的解证中,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文化理论为指导,以历史学规范为依据,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历史主义的考察与理论形态的分析,并给予历史的、文化的定位。本文不同意以党史规范或者是政治史规范为依据研究新文化运动,因为在这种范式的影响和支配下,五四时期极为重要的评孔批孔文化运动就被掩埋不见了,因而难以深入地给予新文化运动以历史的文化的解析,难以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五四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体相,更不要说认识和研究整个五四时期了;本文反对国外研究者为评孔思潮以及新文化运动所设置的“历史哲学”模式和“文化哲学”模式,认为一切主观的、超历史的理论模式,都不能真正认识历史表象背后的历史运动、文化运动的本真。
  《破与立的文化激流》按照“实事求是地创新”原则,除了首次提出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与评孔批孔文化运动的概念,并以它为论题进行全景式研究外,还以评孔批孔文化运动为研究的切入点,探讨了评孔思潮的展开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之良性互动关系;在研究中,本文立足于原始资料,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文化理论为思想利器,跟踪国内外学术动态,从而得出了一些切关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全局的新看法:本文不同意发源于海外研究者的“全盘反传统论”,认为无论是评孔批孔文化运动还是整个新文化运动都不存在“全盘反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所谓“全盘反传统”只是一个主观设立的虚拟的概念;不同意国内研究者的“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救亡压倒启蒙论”,认为救亡与启蒙是一种历史的辩证统一关系,所谓的“变奏”与“压倒”,是因为割裂了救亡与启蒙的内在联系,在主观上将二者对立起来;不同意研究者的“只
  破不立,破坏主义盛行论”,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革命过分,告别革命论”,认为对于“破坏主义”的严厉批判,在五四时期缺少真实的历史目标,在理论上也漏洞百出;不同意“救亡中断启蒙,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段论”以及由此衍生的“扬前抑后论”与“抑前扬后论”,认为无论是评孔思潮还是新文化运动,它们都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文化整体,历史的、文化的主题一以贯之;不同意颇为流行的“扬李(大钊)贬陈(独秀)论”,认为应该排除非历史的观念,给予历史人物包括思想家以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的正确评价等等。本文认为,这些偏颇的看法正是同“历史哲学”模式和“文化哲学”模式与生俱来的,克服它的办法只要运用历史主义的科学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帝制与共和:在社会变迁的交汇点上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帝制与共和的斗争,实质上是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纵观世界近代史,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激烈的社会变迁中,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斗争的激烈性,集中地反映在复辟与反复辟的殊死搏斗上,因而在近代社会变迁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④。近代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斗争的激烈性,决定了斗争过程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社会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从人类社会总的行程来看,在三百多年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不知发生了多少次封建王朝的暂时复辟!具体到近代英国和法国:英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一l701年,历经61年,其问发生了斯图加特王朝多次短暂的复辟;法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从789—1848年,历经59年,其间发生了波旁王朝多次短暂的复辟。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同英国、法国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式虽然大同小异,但是革命的广泛性与深刻性却相去万里,而结果迥异。近代英国和法国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激烈的资产阶级革命,牢固地确立起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体制(虽然从内容上讲有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差异),资本主义获得了极大而较好发展的社会条件;中国则不然,辛亥革命以后,复辟与反复辟的结果却是,中国进入了一个封建军阀混战、割据的时期。
  ……
展开
目录
序言同情与理解:解读_AN时期评孔思潮中的文化纽结
第一章 导论:_五四时期评孔思潮与新文化运动
1·1 研究的对象
(1)命题的厘定
(2)时段的界定
1·2 论题的提出
(1)选题的切入点
(2)选题的意义
1·3 学术前史
(1)国内研究简况
(2)国外研究简况
(3)简短的结论
1·4 篇章 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1)研究的逻辑进程
(2)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帝制与共和:在社会变迁的交汇点上
2·1  以孔子偶像为满清王朝招魂,没能迎回正统
(1)复辟“圣朝”的计划流产了
(2)追寻“传统”,死守“权威” 
22 以孔子偶像为洪宪帝制鸣锣开道,袁世凯自砸其脚
(1)复辟帝制的遮羞布
(2)中外反动文化同盟合唱尊孔曲
(3)尊孔复古是为了复辟帝制
2·3 张勋借孔子偶像发难,没能迎回前清皇帝
(1)不同的复辟类型,一样的社会基础
(2)孔子偶像作为张勋复辟的护身符,失去了往日的灵光
2·4 尊孔复古逆流在思想界的回响
(1)反对尊孔读经,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2)批驳反动的“中国特殊国情论”,揭穿尊孔复辟阴谋
2·5 简短的结论
第三章 弃旧与扬新:在文化演进的交汇点上
3·1 新旧斗争的焦点,文化革命的起点
(1)孔子之道的文化反动性
(2)“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3)“两个”孔子,两种批判精神
3·2 国性、国粹与国民性改造
(1)鼓吹国性就是复古
(2)保存国粹就是守旧
(3)国民性改造刻不容缓
3·3 新文化的宁馨儿
(1)科学与民主,若舟车之两轮
(2)马列主义:中国文化发展路向的转折
3·4 简短的结论
第四章   东方与西方: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
4·1 在世界文化背景下的新旧文化激战
(1)文化的时代之别与形态之异
(2)文化的折衷调和论与对立冲突论
(3)走孔家的路:新儒家的滥觞
4·2 文化革命的终点:由参照西方到效法俄国
(1)“参照西方”夹杂着社会主义思想
(2)选择俄国道路,告别欧美模式
(3)在思想界强化俄国道路
(4)走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原因分析
4·3 简短的结论
第五章 余论:传统与现代,一个愈久弥新的课题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专家评语
后  记
出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