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话说儒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20054773
  • 作      者:
    黄玉石, 黄海珊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黄玉石  1955年1月22日出生于福建莆田夹际山下一清贫农家。1972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农民、生产队长、汽车司机等。1982年开始从事历史研究和长篇小说创作。1990年因文学创作成就突出,被福建省人事局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现为莆田市文学创作室主任、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莆田市作协副主席等。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传记小说《郑樵传》、《朱熹传》等。其《林默娘》一书由台湾重版,《朱熹传》获福建省第十届优秀文学奖,并流传海内外。
展开
内容介绍
    收集了儒家五千年思想文化发展的材料,将其前后连贯,整合成一书,试图将五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历史用话本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话本就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说话”是宋代民间娱乐场所中的一种技艺。当时属于“说话”的范围的有:小说、讲史、说经、合生或诨话四种。“讲史”是讲述史书上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这一体裁是后代演义小说的起源。“说经”是演说佛经故事。“小说”是“说话”中影响最大的一家,所讲述的主要是爱情、神怪和侠义故事,故事较简短,内容新鲜活泼,因此广受欢迎。作者力求将书写得通俗易懂,使没有时间或能力读严肃儒学史的人通过读此书能了解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  <br>    《话说儒家》是首部以普及读本形式,全方位展示儒家兴衰起落的内在原因及其治国功能的著作。<br>    作者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多层次,多角度地再现了儒家的历史面貌,力图纠正长期以来人门对儒家的误读,使今天的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长期作为中华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文化。<br>    不少大中学生和青年人视儒家典籍为畏途,至今仍不知儒家思想文化为何物。这一部儒家普及读物的出版,为了解国学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文化复兴有所助益。
展开
精彩书摘
    文王重贤得人心  儒家源头更丰富<br>    被人们尊称为周文王的西伯姬昌,也是后来儒家最推尊的古代圣贤之一。周的始祖后稷为尧时代的农师,舜时代被封于今陕西武功西南,姬姓,是历史上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周族的祖先在夏朝建立后,仍做夏朝的农官,到夏朝太康失国,才移到陕西旬邑戎人和狄人部落地区居住。周族擅长农业,所以到了西伯十二世祖公刘时,复修后稷之业,他带领姬姓族人在戎狄地区开垦土地从事耕种,并在此生活了十几代。到了西伯的祖父古公亶父时,因多次被戎狄地区“野蛮人”侵扰,他不忍用武力反击,便率领族人离_丌陕西旬邑(豳地),来到陕西岐山之阳的平原安营扎寨,在那里重新建立家园,修建城邑。从此,姬姓部落的人被称为“周人”,所居地也被历史上称为“周原”。古公直父是个德高望重又善于治理的部族首领,他在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对部族内部进行了改革,继之按国家的建制,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官位,使周人向阶级社会迈进了一步,而古公亶父自然也就成了这个新生国家的君主。<br>    古公亶父开创了周国后,商王朝鉴于周能把这个原本是野兽出没、到处荆棘丛生的荒野,变成一个人丁兴旺、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国家,就把周国封为诸侯国,及至古公直父年迈病亡前,把侯位传给他的第三个儿子季历。这个季历,便是西伯的父亲。季历也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所以在他治理周国期间,使周的影响日益扩大,附近地区的一些氏族部落,相继归附于季历。季历死后,姬昌作为季历的儿子,继承了周国的王位。<br>    姬昌自幼聪明颖秀,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长成后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立志宏伟,以社稷和民生为己任。他虽然出身高贵,但能潜心读书,因而学问渊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因他道德高尚、性情温顺、待人诚恳,故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奴隶的普遍尊重。<br>    姬昌继位后,一方面继承先祖后稷、公刘发展农业的方针,一方面按照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的办法,努力把周国治理得愈加强大。纣王继位之初,因姬昌治国有方,就封他为西方诸侯的“西伯”。<br>    西伯胸怀大志,当他在遭纣王囚禁于□里监狱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所念念不忘的,仍是在自己有生之年,用超凡的智慧,把上古伏羲创立的八卦,扩演为六十四卦,并且还为各卦一一做了卦辞。后来周公又定了爻辞。<br>    经文王与周公所传承的六十四卦,就是今存《周易》中的《易经》,而孔子所传《易传》,正是对《易经》的研讨与阐释。也就是说,孔子所定《周易》之《十翼》(即《易传》),正是对文王与周公智慧结晶的继承与发展。<br>    文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就这样融入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br>    再说西伯从菱里回到周国时,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而亲眼目睹纣王荒淫无道的西伯,从此就把推翻纣王暴政、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来做。考虑到尽管纣王残暴无道,但商朝因为有五百多年的经营,所以国力依然强大,并且还有许多奸佞小人死心塌地为纣王效劳,要推翻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绝非一件唾手可得的小事。<br>    然而,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文王,他认为广施仁政和招贤纳士,是推翻纣王暴政最紧要之事,特别希望能找到辅佐他最终战胜纣王的大贤才。为此,他对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无论他的出身如何,文王都一一给予敬重和热情接待。有时前来找他的四方贤人太多,他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好,就搁下碗筷去接待贤才,到了这个地步,还惟恐自己怠慢了他们。<br>    文王以如此的满腔热情招揽四方贤才,自然很快传为美谈。因此,不但附近的能人纷纷跑到周国归附于他,就连商王朝的一些名臣,也相继弃暗投明,跑到周国。<br>    这样不到两三年的工夫,文王身边就有了一大批辅政的贤才。但在济济人才当中,他总觉得还缺少一个他朝思暮想的大贤才。就在他暗暗为此事着急时,一位白发老者神奇般地出现在文王的视野。<br>    这一天,文王在出去打猎时,忽然看到渭水的南岸有个白发老者,拿一根直钩子的钓鱼竿悬在水上钓鱼,随行的人觉得好奇,以为他是一个傻老头。但文王却认为这老者能在这么喧闹的环境中泰然自若垂钓,定是非凡之人,于是他赶紧下车走到老者面前,与他亲切地攀谈起来。交谈中,文王被老者的满腹韬略所震惊,特别是老者劝他要推翻商纣暴君,只有像在这里垂钓一样,一切从长计议的高见,使文王敬佩得五体投地,认为他就是自己苦苦寻求的大贤才。于是,喜不自禁的文王,当即兴奋地对他说:“你这样有远见的智者,我们周国自老太公时就在盼望了!”接着,文王当即恭恭敬敬地把老者请上车,随之掉转马头,把老者载回都城。<br>    这位垂钓老者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姜太公(也称太公望)。姜太公本姓姜,名尚,字子牙,又叫姜子牙。他的老家住在东方,祖先在尧时当过大官,后与禹一起治水,立过大功,被封在吕,所以又姓吕。到夏朝后,吕姓子孙逐渐分化,许多人成为穷人。吕尚年轻时家道中落,沦为平民,但他才智过人,从小就十分好学,长大后足智多谋。但终因家境贫寒,所以无人用他,使得他空怀一腔报国壮志。后来为了维持生活,只好到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后又到孟津开酒铺,一直熬到年过七旬,仍是一个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的老人。前不久,他听到西伯是一个广求贤士的明君,因此特意来到位于岐山西南渭水旁的一条慈泉小河垂钓,等待着西伯慧眼识英才。<br>    现在,姜太公终于如愿以偿了。而西伯自得到姜太公之后,马上封他为国师,对他极为尊重,事事与他商量。太公也不负所望,努力帮助他整顿政务,用各种计谋来动摇商朝的统治基础。使得周文王在加强国内治理的同时,还与周边各小国联盟,使这些小国都归附于自己。同时,他又对西面的一些对周国具有威胁的少数民族,进行征伐,以消除周的后患。继之,他率师东渡黄河,消灭了山西长治西南的黎国,攻占河南沁阳一带的邗国,使周的势力深入商的腹地。接着,他又从容地回师,在陕西户县东灭掉商朝西部重要盟国崇,而崇国的诸侯,便是商诸侯最坏的佞臣崇侯虎。<br>    经过如此一番稳扎稳打的战争,周国变得越来越强大。随着国力增强,周文王与姜太公商议后,决定把国都从陕西岐山,迁移到今陕西长安西北的沣水畔,并在沣水西岸修建了丰京。周建都于丰后,尽管文王因连年劳累,常卧病在床,但他仍推行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一贯作风,与商纣的无道暴虐形成鲜明的对比。到这个时候,天下三分,归向周者已占有二分。本是依附商朝的诸多方国、部族,见状纷纷改臣于周。甚至像商的老臣辛甲大夫等,也都投奔了周。尤其是辛甲大夫,在劝谏了纣王七十多次而纣连一句都不听的情况下,一气之下弃商奔周。
展开
目录
序<br>卷首语<br>第一章<br>尧舜一心为天下  后儒尊其为先祖<br>第二章<br>文王重贤得人心  儒家源头更丰富<br>第三章<br>周公摄政制礼乐  后世盛赞大儒效<br>第四章<br>孔子决心救衰世  畅论仁礼创儒家<br>第五章<br>周游列国屡碰壁  晚年归鲁理典籍<br>第六章<br>孔子赞《易》倾心血  删订《诗》《书》传文明<br>第七章<br>追定《礼》《乐》承周公  精撰《春秋》垂法典<br>第八章<br>众弟子集撰《论语》  子夏曾参传学统<br>第九章<br>子思继祖述《中庸》  孟轲立志学孔子<br>第十章<br>推行仁义气浩然  民贵君轻震古今<br>第十一章<br>孟轲力倡性本善  《孟子》七篇传千古<br>第十二章<br>苟子综合百家说  礼法兼治重天道<br>第十三章<br>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刘邦初兴儒学<br>第十四章<br>董仲舒天人三策  汉武帝独尊儒术<br>第十五章<br>天人感应《春秋》学  今文古文交相映<br>第十六章<br>刘秀大兴谶纬学  桓谭王充相抵制<br>第十七章<br>熹平石经订错讹  何晏王弼倡玄学<br>第十八章<br>佛道两教乘机起  范缜力挫“神不灭”<br>第十九章<br>之推倾力撰《家训》  王通首倡三教合<br>第二十章<br>太宗兼取三教长  韩愈力谏迎佛骨<br>第二十一章<br>五代冯道雕“九经”  宋祖重儒兴文治<br>第二十二章<br>力主改革范仲淹  援道入儒周敦颐<br>第二十三章<br>二程创立天理说  理学体系初建立<br>第二十四章<br>元祜党碑压诸儒  理学传播向南移<br>第二十五章<br>朱熹出生在闽北  诸贤同心扶孤儿<br>第二十六章<br>朱熹倾力注“四书”  朱陆会辩鹅湖寺<br>第二十七章<br>朱熹兴儒修书院  朱子大讲理气学<br>第二十八章<br>“四书”“五经”相并立  朱熹理学集大成<br>第二十九章<br>力扶正学真德秀  两宋儒林多壮怀<br>第三十章<br>元初理学成国学  明代心学犬流行<br>第三十一章<br>李卓吾痛批假儒  黄宗羲力斥君权<br>第三十二章<br>清初儒宗有顾王  颜戴并斥假理学<br>结语<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