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为地”(同上),坤在西南,所以西南的方位配置燥土。洛书的五行方位配置比较牵强,不如河图那样顺理成章,更不如河图那样配以四时,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四时运行。《周易》作为一种世界图式,它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五行的配置上,存在一些牵强的地方,也是很自然的。《周易》将五行纳入自己的体系以后,就将五行配春、夏、秋、冬以反映四时的运行。其具体做法是: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分为四等分,每九十一日多一点作为一个季节,配之以五行。譬如,从立春到立夏的九十一日余作为春季,配合以五行的木,因为木星色青,有万木萌发的象征。介乎立春和立夏之间,相隔四十五日半的季节是春分。从立夏到立秋的九十一日余作为夏季,配合以五行的火,因为火星色赤,有赤火炎热的象征。介乎立夏和立秋之间,相隔四十五日半的季节是夏至。从立秋到立冬的九十一日余作为秋季,配合以五行的金,因为金星色白,有秋高气爽,万物成熟的象征。介乎立秋和立冬之间,相隔四十五日半的季节是秋分。从立冬到立春的九十一日余作为冬季,配合以五行的水,因为水星色灰,有灰暗冰冻的象征。介乎立冬和立春之间,相隔四十五日半的季节是冬至。古代的人们认为,处在南方的火星,是由日溢出的精气凝积而成的,属于阳,所以夏季炎热。处在北方的水星是由月溢出的精气凝积而成的,属于阴,所以冬季寒冷。春季是阳气渐盛、阴气渐衰的季节,处在东方的木星是阳气和阴气凝聚结合而成的。秋季是阴气渐盛、阳气渐衰的季节,处在西方的金星是阴气和阳气凝积结合而成的。土配中央,就属性来说,不偏倚阴、阳任何方面;就方位来说,不偏倚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因此,在春、夏、秋、冬的末尾分别设一个叫作“男”的期间,大约十八日余的时间,表示土的配合作用,这样水、火、木、金的日期就各为七十三日余了。这些情况说明,《周易》作为模拟天道运行构筑起来的一种世界图式,是以古代的天文、历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里面包含着古代的人们对于天文、历法的科学认识,是不能够一概抹煞的。
《周易》还在五行的基础上,将天干和地支纳入自己的世界图式,并且以此计年、计月、计日。所谓天干,又称十干,或十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是由五行衍生出来的。前面已经提到水、火、木、金、土五行是由一阴一阳分别构成的。木分为阳木、阴木,阳木为甲,阴木为乙,合起来叫作“甲乙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合起来叫作“丙丁火”。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