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9014804
  • 作      者:
    南怀瑾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5.4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本《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是《南怀瑾历史人生纵横谈》的修订本,新版改正了初版书中的错别字,补上了漏排的段落,并补充了《苦命的皇帝》、《谁有将身作上皇》、《欲除烦恼须无我》、《春秋多权谋》《<长短经>——反经》、《苏秦的历史时代》、《商鞅的变法》、《圣盗同源》和《神奇的堪舆学》等九篇文章。
展开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
  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
  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
  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两年。(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取材自南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禅宗与道家》、《新旧的一代》、《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观音菩萨和观音法门》和《金粟轩诗放八讲》等。我所做的事就是剪刀加浆糊,“断章取义”,稍加整理。好在南先生的书通篇结构严谨,但撷取一段,又能独立成篇。文章的标题大多是原书听小标题,小部分是我加上去的,在编辑过程中只删去个别字句。纯粹是技术性的。 
  本书内容博大精深,文字通俗易懂。既涉及诗话与人生、文化与文学、读书与论史、谈典与论人,也涉及知命与立世以及作者的人生精言;在阐述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时,作者广征博引,谈笑风声;谈诗时,既有典故,又有哲理;谈人生时,引用了大量典故和诗词;用典故时,又有作者其独到的见地。 
展开
精彩书评
  前言
  一辈子同文字打交道,自然是读了一些书。但对一位作者的书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津津有味,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读了他十几本专著,在我的读书经历中,算是件稀罕的事。这位作者就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虽然未曾谋面,未拜过师,但是,我在书信中还是称呼他为“老师”——不是北京眼下逮住谁都叫“老师”的客套,而是从心底里感到,南怀瑾先生的学问、人品,确实令我敬佩、羡慕。
  南怀瑾先生在台湾有许多头衔:“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国学大师”和“禅宗大师”等,还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但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不管三教九流,男女老幼,也都如此亲昵地叫着他;许多人都以是南老师的学生而引以为荣,而南老师自己则经常谦虚地说:“我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也没有收过一个徒弟。”接着,还自我幽默一下:“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我最讨厌人家把我当成偶像。吾乃一凡人,不足让人盲从我。”
  南老师自谦为“凡人”,实际上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南老师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的一个书香人家,自幼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还学习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此外,还学习文学、书法、医药和易经、天文等。
  抗战军兴,南老师入川,曾任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并在金陵大学研究所研究社会福利学。后离校,专门研究佛学,花三年时间遍阅《大藏经》,后又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师。此后,曾讲学于云南大学和四川大学。
  抗战胜利后,于一九四七年返乡。不久,归隐于杭州之三天竺之间;后又于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结茅篷清修。
  一九四九年春,南老师去台,一住近四十年,毕生从事教学工作,先是个别授学,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它院校和研究所,并创办东西精华协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等文化事业。
  南老师学问博大精深,一生著作等身,在台湾已出版了三十一部专著,其中大多为南老师讲述,他人整理。目前,还有大量讲学录音‘带尚未整理。南老师的著作不像三毛、琼瑶的小说那样畅销一时,而是长销不衰、一版再版,最多的一种达十八版,印数四十万册。台湾流传一段佳话:一对新婚夫妇互赠礼品,新郎向新娘赠送一套《论语别裁》,新娘还赠一套《孟子旁通》,而这两部书都是南老师的著作。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大陆的读者有机会读到南老师的书。  自一九九○年以来,大陆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等几家出版社,已先后出版了南老师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历史的经验》、《禅宗与道家》、《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等好几部专著,还有《禅海蠡测》、《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等正在洽商出版中。南老师的书在大陆虽未引起轰动,但也拥有不少读者。在我的朋友中,有专家教授,也有青年学生、一般干部,凡读过南老师著作的人,无不叫好,无不佩服。一位朋友说,他在书店看到南怀瑾的书,随便翻翻,就毫不犹豫买下来,虽然书价不低。一个个体书贩在我案头看到南老师的书,就说:“南怀瑾的书好卖,有人一看见‘南怀瑾’三个字就买,都说这老头子学问大,字字值钱。听说他九十多岁了……”他讲了一大堆不知从哪儿听到的传闻,说得有点神了,我赶紧拿出南老师的相片给他看,并告诉他,老师今年才七十四岁。
  ……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言可以兴邦的史实很多。一个例子是唐太宗时代的名论:“创业难,守成也不易。”这个道理,不但国家天下事如此,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由贫穷而变成富有,是创业难,至于子孙的守成,又是一个大问题。究竟哪一个难?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上,素来认为两者皆不易。另一个例子,宋高宗曾说过,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其实这句话,春秋战国时,卫国的蘧伯玉也这样讲过,人由于年龄的增加,经验的累积,回过头一看,才发现过去的错误。
  “一言丧邦”,一句话而亡国的,又可以举很多例子了。历史上楚汉之争,刘邦的长处,是听从别人的话,他之所以成功,是别人的好意见能马上接受。我们研究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不过,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的意见,改用别人更好意见的人太少。刘邦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而项羽,自己的主意绝对不会改变,绝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一点,在个人修养上要注意,尤其作为一个单位主管,往往容易犯一种心理上的毛病,明明知道别人的意见更对,更高明,可是为了“面子”,为了怕“下不了台”而不接受。这种心理,大而言之是修养不够,小而言之是个性问题,自己转不过弯来。我们看看项羽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决定:当项羽打到咸阳的时候,有人(据《楚汉春秋》的记载是蔡生,而《汉书》的记载是韩生)对他说:“关中险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劝他定都咸阳,天下就可大定。
  国都应该定在哪里?历代都有讨论。宋元以前,首都多半在陕西的长安,宋代因为国势非常弱,定都汴梁。当时也曾有人认为洛阳是四战之地,不宜为首都。往下元、明、清八百多年来,首都则在北京。民国成立以后,关于定都,当时也有许多主张。一派主张定都北京;一派主张定都南京;还有人主张定都咸阳;又有人主张北京或南京都可以,但是应该在长安、武汉等地设四个陪都。这一派人看到了将来国家的大势,要与国际的局势相配合的。一个国家究竟定都在哪里,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方面的配合都很重要,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再回来讲,项羽对这个定都的建议不采用。他有一句答话很有趣,也是他的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就凭了这句话,他和汉高祖两人之间器度的差别,就完全表现出来了。项羽的胸襟,只在富贵以后,给江东故乡的人们看看他的威风,否则等于穿了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走路,给谁看?他这样的思想,岂不完蛋!所以项羽注定了要失败的。而同样的事发生在刘邦的身上又是怎样呢?
  刘邦大定天下以后,他自己的意思要定都在洛阳。但齐人娄敬去看他,问他定都洛阳是不是想和周朝媲美。汉高祖说是呀!娄敬说,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有德者,在这里定都易为王;无德则易被攻击。周朝自后稷到文王、武王,中间经过了十几世积德累善,所以可在这里定都。现在你的天下是用武力打出来的,战后余灾,疮痍满目,情形完全两样,怎么可与周朝相比?不如定都关中。当然有一番理由,张良也同意,刘邦立即收回自己的竟见,采纳娄敬的建议,并赏给五百斤黄金,封他的官。
  以这一件强烈对比的史实,清代嘉道年间,有个与龚定庵齐名的文人王昙,写了四首悼项羽的名诗,其中有一首说道:“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头颅赠马童。天意何曾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早摧函谷称西帝,何必鸿门杀沛公?徒纵咸阳三月火,让他娄敬说关中。”秦人天下楚人弓”,典故出在春秋战国时,楚王的一张宝弓遗失了的时候,人家向他报告,这位皇帝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意思是说皇家保存与百姓拿到,都是一样,不要太追究。王昙引用这个典故,说秦始皇死了以后,中国人的天下,凡是中国人都可以出来统治。“枉把头颅赠马童”,指项羽在垓下最后一仗,被汉军将领四面围困的时候,他回头看见追杀他的,正是一个投降了刘邦的他的老部下,名叫马童。马童见他回头,侧过脸去。项羽说,你不要怕,你不是我的故人马童吗?听说刘邦下令,凡得我头颅的可赏千金、封万户侯。你既是我的故人,就把这颗头送给你。于是项羽自刎了,这也就是项羽的气魄。“天意何曾袒刘季?”刘季是刘邦的名字,这是说项羽“非战之罪,天亡项羽”那句话的错误,而项羽的错在哪里呢?“大王失计恋江东。早摧函谷称西帝,何必鸿门杀沛公?徒纵咸阳三月火,让他娄敬说关中。”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关键。
  这里再插一段闲话。说到历史很妙,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烧书,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个大罪行。但是他的罪过,也只能负责一半。因为秦始皇不准民间有书看,把全国的书籍集中起来了,放在咸阳宫,后来项羽放一把火烧咸阳宫,这把火连续不断地烧了三个月,有多少书籍、多少国家的财富,由他这把火烧掉了。所以严格说来,中国文化根基的中断,这位项老兄负有很大的责任。但后世却把这一责任,全往秦始皇的身上推了。至于项羽的责任,由于对失败英雄的同情,就少提了。
  
  音乐和诗歌,用现代话来说,即是艺术与文学的糅合。过去的知识分子,对艺术与文学这方面的修养非常重视。自汉唐以后,路线渐狭,由乐府而变成了诗词。
  人生如果没有一点文学修养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尤其是从事社会工作、政治工作的人,精神上相当寂寞。后世的人,没有这种修养,多半走上宗教的路子。但纯粹的宗教,那种拘束也令人不好受的。所以只有文学、艺术与音乐的境界比较适合。但音乐的领域,对于到了晚年的人,声乐和吹奏的乐器就不合用了,只有用手来演奏的乐器,像弹琴、鼓瑟才适合。因此,后来在中国演变而成的诗词,它有音乐的意境,而又不需要引吭高歌,可以低吟漫哦,浸沉于音乐的意境,陶醉于文学的天地。
  最近发现许多年纪大的朋友退休了,儿子也长大飞出去了,自己没事做,一天到晚无所适从,打牌又凑不齐人。所以我常劝人还是走中国文化的旧路子,从事于文学与艺术的修养,会有安顿处。
  几千年来,垂暮的读书人,一天到晚忙不完,因为学养是永无止境的。像写毛笔字,这个毛笔字写下来,一辈子都毕不了业,一定要说谁写好了很难评断。而且有些人写好了,不一定能成为书法家,只能说他会写字,写得好,但对书法——写字的方法不一定懂。有些人的字写得并不好,可是拿起他的字一看,就知道学过书法的。诗词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几千年来的老人,写写毛笔字、作作诗、填填词,好像一辈子都忙不完。而且在他们的心理上,还有一个希望在支持他们这样做,他们还希望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永远流传下来。一个人尽管活到八十、九十岁,但年龄终归有极限的,他们觉得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能流传下来,因而使自己的名声流传后世,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是永久性的。因此他们的人生,活得非常快乐,始终满怀着希望进取之心。以我自己来说,也差不多进到晚年的境界,可是我发现中年以上,四五十岁的朋友们,有许多心情都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养上有所缺乏。
  
  昨天一个朋友来看我,说他看到我的《孟子·尽心章》那篇文章,连着看了三遍,感慨很多。他说:“你的看法我很赞成,这样来讲对极啦!从前有些人讲不动心,好像是可把心压着不让它动,那是不对的。不动心是要能做到临事不动心,才是真不动心。”事实上,到了利害关头,这个事业可做不可做?很难下决心。真正的实力,是要在这个时候能不动心,如果能够做到,那么打坐那个不动心,在佛学上讲已是小乘之道,不算什么了。要知道处世之间,危险与安乐,不动心非常难,难得很。另外一个现象,一般而言,大家看活人的文章,不如看死人的文章来得有兴趣。这也是《易经》的道理,“人情重死而轻生,重远而轻近”,远来的和尚好念经,那是必然的。曹丕在他的文章里,就提到“常人贵远而贱近,向声而背实”这两句话。譬如最近美国一个学禅的来台北,他原本在美国名气就很大,但经我们把他一捧,“美国的禅宗大师来弘道啦”,中山堂便有千把人来恭逢其盛。如果要我去讲,不会有两百人来听的。要是我到外国去,那就又不同啦!所以要做事业,人情的道理大家要懂,如果这个道理不懂,就不要谈事业。
  前面说过,人情多半是“重远而轻近,重古而轻今”。古人总归是好的,现在我不行,死了以后我就吃香了。像拿破仑啊、楚霸王啊,死了以后就有人崇拜。所以大家要了解人情及群众的心理。人情是什么呢?除了饮食男女之外,权力欲也是很大的,不仅是想当领袖的人才有,权力欲人人都有。男的想领导女的,女的想领导男的,外边不能领导,回家关起门来当皇帝。先生回家了对太太说:“倒杯茶来尸太太呢?“鞋子太乱了,老公请你摆一摆……”这就是权力欲,人都喜欢指挥人,要想人没有权力欲,那就要学佛家啦!到了佛家无我的境界就差不多了。
  一个人只要有“我”,便都想指挥人,都想控制人,只要“我”在,就要希望你听我的。这个里边自己就要称量称量你的“我”有多大?盖不盖得住?如果你的“我”像小蛋糕一样大,那趁早算啦]盖不住的!这个道理就很妙了。所以权力欲要控制,不仅当领袖的人要控制自己的权力欲,人人都要控制自己的权力欲。因为人有“我”的观念,“我”的喜恶,所以有这个潜意识的权力欲。权力欲的倾向,就是喜欢大家“听我的意见”,“我的衣服漂亮不漂亮?”“嗳哟!你的衣服真好、真合身。”这就是权力欲,希望你恭维我一下。要想没有这一种心理,非到达佛家无我的境界不行。
  佛家说的“欲除烦恼须无我”,就是要到无我的境界,才没有烦恼;“各有前因莫羡人”,那是一种出世的思想。真正想做一番治世、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修养,便不能产生入世的功业。我看历史上很少有真正成功的人,多数是失败的。做事业的人要真想成功,千万要有出世的精神。所以说,“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人到了这个境界,或者可以说权力欲比较淡。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诗话与人生
诗的伟大
追的哲学
重论诗教
发挥与寄托
诗的人生
帝王好色入诗来
文采与气质
千古腐儒骑瘦马
吃饭大如天
洗玉埋香总一人
金丹一粒误先生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为他人作嫁衣裳
赋到沧桑句便工
盖房子与人生
名利浓于酒
得意失意难定论
不合时宜
出处从来自不齐
志士栖山恨不深
莫到琼楼最上层
人间随处有乘除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和尚吟诗有威灵
第二章  文化与文学
古代的音乐
文与质
无情何必生斯世
文学史上三个梦
武侠小说的来龙去脉
翻译的学问
生活的艺术
旧八股与新八股
禅宗与中国文学
第三章  知命与立世
第四章  读书与论史
第五章  谈典与论人
第六章  人生精言
后记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