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1554579
  • 作      者:
    (美)成中英著
  • 出 版 社 :
    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1.5
收藏
编辑推荐
    奥运金牌传奇人物埃里克·利迪尔,从《苏格兰飞人》潍县集中营囚犯。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这位一生都在为爱奔跑的人,他在中国的故事将会再一次感动读者——无论他们是不是体育爱好者,也无论他们是不是有着和他一样的宗教背景。
    本书根据埃里克.利迪尔生平故事该编的电影《烈火战车》,当年轰动一时。1981年获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服装和最佳作曲四大奖项,同年又获最佳影片“金球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埃里克·利迪尔(1902-1945),生于一个居住在中国恬静的传教士家庭。他的一生从中国开始,也在中国结束。
    这部传记,前半部分描写这位“苏格兰飞人”如何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成为400米赛跑的金牌得主,并创下当时的世界记录(47.6秒)。后半部分叙述埃里克实践他的诺言,大学毕业后回到出生地中国,接续他父母的传教工作。他在天津新学书院教授自然科学课、宗教可和体育可,吧奥运强身键体的精神传授给中国的学生们。日本侵略中国后,埃里克坚持留下来和中国人民一道历尽磨难。1943年被日寇关进潍县集中营。在集中营里,埃里克仍教授孩子们数学课和自然科学课,以乐观、博爱、坚忍的精神感召大家克服难以想象的苦难。1945年2月,埃里克因颅内出血死在集中营,年仅43岁。他没有看到几个月后日本的战败投降。
    《因爱着中国:“苏格兰飞人”到“淮县集中营囚犯”》语言朴素简练,不事渲染,单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1923年7月·英格兰·斯多克-昂-特伦特
    细煤渣铺设的跑道上,运动员们各就各位。虽然跑道上没有划线,但是久经沙场的“跑将”们都自觉地在彼此之间拉开适当的距离。
    这个距离至少现在还保持着。
    21岁的埃里克·利迪尔,人称“苏格兰飞人”,被排在最里面第二条跑道,这个位置很不错。特别是比赛的时候,大多数运动员都渴望得到那些靠里面的跑道。至少在这些位置上的人不用跑那么远,而且如果没人超过你,你一准能赢得比赛。
    这场比赛非同小可,赢得冠军就可入选国家队,代表英国参加明年夏季的巴黎奥运会。
    埃里克用手轻轻往后捋着稀疏的金黄色头发,微笑着向右边望着,他知道这里所有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参赛者的名字,包括右面紧靠他的那个正在系鞋带的人:J.J.基列斯,是英格兰最棒的440码比赛冠
    军的候选人。今天早些时候,埃里克已经夺得100码和220码的第一名,大概没有人期待着他在一天当中能赢三场比赛。
    像每一次赛前一样,埃里克主动地和其他参赛者一一握手,随后把手伸向基列斯,一边握手一边说:“愿你成功。”他从不向人说“祝你好运气”这类的话。
    埃里克并不相信运气。对他来说,所有发生的事情皆“事出有因”。
    他伸手从上衣外套的口袋里掏出一把小铲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在跑道上挖出两个小洞,大小正好能放人跑鞋的鞋尖儿:比赛开始的时候,他需要借这样的洞将自己“发射”出去。大多数参赛者都自己携带小铲儿,并且练习挖出不大不小正好的洞,帮助达到最佳的起跑速度。
    当运动员们开始脱掉外套和长裤,将它们扔在草地上的时候,大家盼望已久的裁判出现在跑道上,他的白色外套在风中抖动着。他清了清嗓子,大声宣布:“各就各位……预备!”
    埃里克屈身蹲下将脚尖儿放人小洞里,心跳不禁加快。他知道他起跑的动作很差,所以就要在奔跑的时候加快速度,才有可能拿到前三名。但是他一点儿也没料到,这一次起跑却完全不同。
    埃里克从眼角瞄了一眼J.J.基列斯,他正在盯着那用木栏杆隔开的内跑道。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埃里克想:“他是下了决心要赢的,而我的腿有这么强壮和他拼赛吗?”
    裁判将手里小小的信号枪举到空中,“先生们,我数完三的时候,起跑信号就响了。”接踵而来的几秒钟对参赛者来说犹如几分钟。“一!二!三!”“砰”——枪声划破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寂静。
    运动员们躬着的身子弹跳起来、直飞向前,他们移动着双腿,挥动着双臂,越跑越快。
    跑出15码之后,J.J.基列斯采取行动了,那是几分钟之前就算计好的。他不等到前面出现空档,就一下子切人到埃里克的跑道上!一瞬间,埃里克失去平衡,直直撞向木栏杆,然后又翻了两个跟头摔到草地上。埃里克立刻坐起来,晃晃身子,眨眨眼睛。跑道那边,有人在喊他的名字,并用手指向跑道。又有一个声音唤起他的注意:
    “起来!起来!”两个裁判呼叫着,向他使劲儿挥舞着双臂,“你还在比赛当中!”
    埃里克简直不敢相信发生的事情。但是他没时间去问为什么。他赶快爬了起来,快步越过栏杆回到跑道上。这时候,连跑得最慢的运动员都领先他20码以外。埃里克想:“除非是神让我赢,否则输定了。”
    埃里克跑了起来。他先开始挥动双臂,看上去像两个活动的“风车”,然后又将拳头打向空中,好像是空气挡阻了他的速度。当他的腿开始奔跑的时候,双膝向上高高’抬起,好像在带领一支奏着进行曲的乐队。最后,为了让自己跑得更快,他向后仰起头,抬起下巴,眼睛看向空中。
    一码又一码,埃里克开始追上那群运动员。他更快地挥动双臂,惊讶的观众发现他已经跑在第四名的位置。但是距离最前面的J.J.基列斯,还有十码之遥。
    虽然埃里克是来自苏格兰的选手,通常只是苏格兰的观众才会大声欢呼和加油。但现在,所有的观众都开始大声欢呼着他的名字。谁也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
    “还有40码,利迪尔!”当埃里克超过第三个人的时候,有人冲他喊着。40码,前面还有两个人!手臂和双腿已经没有了感觉,呼吸也很困难,40码像是40公里那么遥远。但是他不能停止。
    他再次猛力挥动双臂,向上高抬双膝,双臂再抡快些。接近终点线的时候,埃里克最后一次仰起头向前猛然挺胸——超过了J.J.基列斯。以足足领先两码之遥,赢得这场440码的比赛。
    埃里克用完了所有的力气,精疲力竭地倒在地上喘息着。有人递给他一小杯白兰地,他用力地摇了摇头。然后向那人打着手势悄悄说:“一杯茶行吗?”
    忽然间,这位还在大口喘气的苏格兰运动员,发现自己被人群包围了。他们当中有裁判,有他大学的同学,有当地的记者和摄影师,甚至还有孩子们。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他只能点点头,或报以微笑。他们问他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下一步的训练计划,下一场比赛,以前认识不认识J.J.基列斯,见了他会说些什么——每个在场的人都看到,是J.J.基列斯把他推出跑道。
    那些记者们的问题听上去很刺耳,也很无聊。他从未接受过正式的采访,也不介意公众的评价。忽然,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你已经实现了你最大的愿望。你觉得在巴黎运动会上,你的胜负将会如何呢?”
    埃里克闭上眼睛,脸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表情:我最大的愿望?打小时候开始,我就只有一个梦想。可眼前晃动着的是一块即将到手的金牌,在这个时候,我怎能解释心里的“中国情结”呢?我怎么向他们解释,每当想起亲爱的父母,每当祈祷着将来担当起他们传福音的重任的愿望时,那种平安的心情呢?
    第二章  1906年·中国·肖张
    “耶里!耶里!”
    听见厚底鞋急促的声音越来越近,埃里克将缩起的身子藏得更低了。他和哥哥罗比很喜欢和他们的阿妈纪奶奶玩捉迷藏的游戏。听到中国奶奶叫着他的名字,她讲不出“埃里克”的发音,只好叫他“耶里”,他总是忍不住地开心大笑。
    纪奶奶慢悠悠地故意走近埃里克藏身的地方。埃里克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纪奶奶走路那么慢,可又迈不开步子。小小的他怎会明白纪奶奶被虐待式缠过的小脚,给她每天生活所带来的疼痛。当时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中保留这样的传统,就是用布条把那些未成年女孩子们的脚紧紧缠上,好让她们长大以后有一双“三寸金莲”。几年以后,脚的筋骨变成畸形,使她们每走一步都要忍受着巨大的疼痛。虽然纪奶奶已经上了年纪,但从没人听她抱怨过。她乐观的处世态度让利迪尔的家人十分钦佩。
    阿妈的脸和埃里克的脸在桌底下打个照面。“找到你啦,耶里。”她操着当地的口音说,然后一把抓住埃里克的中式棉袍,笑嘻嘻地将他从桌底下揪了出来,“玩够了,你该和罗迪、洁儿妮一起上学了。”
    埃里克忍着不让自己笑出声儿,他猜“罗迪,洁儿妮”(就是哥哥罗比和妹妹洁妮)现在一定也是藏在什么地方。他们谁都不急着去上学。但现在,没办法啦,埃里克像跟屁虫似的,乖乖地跟在阿妈的后面来到学校。传教士基地内一共有两所学校,其中一所男校,另外一所是女校。在那时候的中国,只有男孩子才可以受教育。基督教传教士来了以后,他们呼吁家长们把女孩子也送来上学。不幸的是,很多中国的女孩子被迫来到传教士的家寻求庇护。因为男孩子长大以后,可以帮助家里的生计,但是女孩子却不行。所以很多女孩子生下来以后或被杀掉,或被抛弃,让她们自生自灭。就算侥幸生存下来的,也受到百般虐待。
    埃里克一家所在的肖张传教士基地,周围是硬土坯砌成的院墙,院子里有四座砖砌的大房子:其中两座是学校,一座是医院,还有一座是个小礼拜堂,用来星期天礼拜。基地所在的肖张村由一些零散的小土坯房子组成,四周围着一堵高高的泥巴墙,墙上开了一个大门。
    村里的大门白天打开,让人自由出入,到了晚上就关门上锁。尽管当时的中国还算平静,但是肖张的村民,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早就开始为他们的性命担忧。他们对社会的不满起源于18世纪的鸦片战争,也来自耶西别式的寡妇女皇:慈禧。
    鸦片战争两度爆发(1840—1842;1856—1860)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为了禁止鸦片泛滥,向那些英国商人宣布进15鸦片属非法走私。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人一直用鸦片来自由交换中国的货物。但是,鸦片让人上瘾,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如果鸦片贸易成为非法,那些以此为主要贸易来源的英国商人当然不高兴。于是爆发了战争,结果以中国向西方国家妥协让步而结束。
    1842年8月29日签署的“南京条约”,中国被迫赔偿大笔罚银,并且向英国开放五个港口,让其自由居住和贸易,又把香港割让给了英国。签于1858年,修改于1860年的“天津条约”对埃里克父母的到来具有很大的意义。中国被迫通关,包括向外国人开放内陆。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在稍后的一个条约中,鸦片贸易再度成为合法。
    鸦片战争给很多中国人留下痛苦的回忆和仇恨,所以很多人也像慈禧太后那样恨外国人。自从成为皇后,特别是咸丰皇帝1861病逝以后,同治皇帝即位时年仅5岁,慈禧就逐渐成为中国掌实权的人。虽然同治皇帝到了能够治理国家的年龄,但是他的一些做法,如鼓励年轻人留洋,在北京成立大学教授西方文化,惹起慈禧极大的不满和不快。同治皇帝1875年19岁病死。但是慈禧太后顾不得服丧,也顾不得皇后已经怀孕,就急忙选立妹妹的儿子,小小年龄的光绪继位。这样一来她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
    中国长久以来就有各种各样的秘密帮派。以前朝廷并不善待他们。到了1897年以后,很多皇族开始公开与他们来往,对此慈禧太后大为赞同。尽管她的侄儿执掌内务府,她却想利用义和拳这股现成的势力来借刀杀人。义和拳的宗旨是将“洋鬼子”逐出中国。他们相信他们的身体刀枪不侵,大炮不入,定能百战百胜。他们对洋人恨之入骨,认为西方的工业革命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失去工作,从而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他们公开宣布的“义和团揭帖”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他们的观点: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先。男五伦,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球俱发蓝……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到了1898年,慈禧又一次统治中国。她的外甥光绪皇帝像他过世的表兄同治一样想与西方改善关系。他曾经一度想囚禁慈禧,但是不仅没有成功,反被慈禧软禁在紫禁城南海的瀛台内。同时他的爱妃也被慈禧下令抛人故宫后宫的井中处死。
    此时慈禧太后已经63岁,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地要把所有外国人赶出中国。这样的契机促使义和拳暴动一触即发。正是在这当口,詹姆斯·利迪尔牧师和妻子玛丽来到了中国,开始了他们的传教工作。
    刚来肖张的时候,埃里克、罗比和洁妮很喜欢听父母亲讲关于中国的故事。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他们大多数时间只能呆在家里。通常,父母会先给他们读段《圣经》,然后再继续给他们讲头天晚上没讲完的精彩故事。就在慈禧太后第三度重掌朝政的时候,詹姆斯·利迪尔牧师从英国抵达上海。到1899年,玛丽也从英国来到这里。他们会齐之后不久,就一起旅行到中国西部的蒙古,在那里成立了一个传教的基地。蒙古!这名字听上去就使人向往:连绵起伏的山岭,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奔驰豪放的游牧民族。
    三个孩子经常好奇,是什么东西将他们腼腆而谦虚的父母带到那荒凉又危险的边境呢?多年之后,当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信心之旅以后,当他们懂得了圣灵的能力之后,他们才明白,正是这种能力不仅能让父母走在一起,而且带领他们走过那从未想像过的风险之地。
    詹姆斯.敦路浦·利迪尔是个杂货商的儿子,出生在苏格兰中部,美丽的罗梦湖东南角的竹门镇。像其他当地人一样,他们一家都是寡言而勤奋的乡下人。不仅如此,他们更是出了名的爱神的人。在教堂里做礼拜的时候,特别是唱诗歌的时候,利迪尔一家大声又豪放的声音,常常让人们觉得他们的举止很特别。
    虽然詹姆斯对神极为虔诚,但他从未考虑从事传教的工作。那时,他在苏格兰斯特灵市的一家布店做学徒,从没有感到神对他的呼唤,直到那年暑假中的一次偶然机会,改变了他生命的方向。在那个假期当中,公理会的威廉·布莱尔牧师与詹姆斯推心置腹地讨论了教会海外传教的工作。
    从那时开始,詹姆斯为此事烦恼了好几个月。他已经确定神要他从事传教的工作,但是,去哪儿?怎么
    去?好像这个拼图中还少了很重要的一块——她的名字是玛丽·瑞登。
    在斯特灵举办的每年一次的主日学的野餐聚会上,一位来自格拉斯哥的护士玛丽,正在此探望一位病中正在康复的朋友。因为詹姆斯和玛丽都不是本地人,所以他们整个下午都在一起谈天说地,聊他们的理想。当詹姆斯告诉玛丽他非常向往去海外传教的时候,玛丽的心中也响起共鸣。
    从那个下午会面以后,詹姆斯和玛丽就经常相会,在一起的时刻彼此都觉得非常开心。玛丽离开格拉斯哥以后,他们就开始通信,每一封信都让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终于,詹姆斯求婚了。玛丽会答应吗?不仅要做一个牧师的太太,还要跟他到那前途未卜的远方。愿意!玛丽没有丝毫的犹豫。是的,她愿意跟随詹姆斯到天涯海角。那一年是1893年。
    詹姆斯立刻申报了在格拉斯哥的神职学校,并于1897年毕业。然后他申请参加伦敦差会举办的传教训练班。教会提醒他,在他完成培训课程,并在国外的宣讲基地实习一年以后,才能结婚。因为除非他能够胜任这样艰巨的召唤,否则教会无法提供家属的生活费用。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1923年7月·英格兰·斯多克-昂-特伦特
第二章  1906年·中国·肖张
第三章  1909年·9月·英国·伦敦
第四章  1921年-1923年·苏格兰·爱丁堡
第五章  1923年-1924年·英国
第六章  1924年·法国·巴黎
第七章  1924年·法国·巴黎
第八章  1924年-1925年·苏格兰·爱丁堡
第九章  1925年-1928年·中国·天津
第十章  1929年-1935年·中国·天津
第十一章  1935年-1941年·中国·天津——肖张
第十二章  1939年-1941年·中国·肖张——天津
第十三章  1941-1943年·中国·天津——潍县
第十四章  1943年-1944年·中国·潍县
第十五章  1945年·中国·潍县
附录一  英国简况
附录二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史
附录三  山东潍县乐道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