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哲学的科学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307676X
  • 作      者:
    [黄枬森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黄枬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21年11月29日生于四川富顺。194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本论文集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那就是: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书中收录了作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这一主题而写的相关文章,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哲学的学科建设实际上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形态。20世纪80年代,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哲学学科建设即已摆到哲学界的首位,但其中有些观点的流行并不利于新形态的构建。
展开
精彩书摘
    哲学的对象问题在国外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在国内近年来争论也多起来。哲学要现代化,这是无疑的,但如果对象问题都解决不了,现代化从何说起?大家的意见分歧很多,一一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势将陷入问题的海洋,难以抓住关键,而抓不住关键,讨论就难以得到明显的进展。我们认为关于哲学对象的讨论中的关键问题是: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为什么呢?在西方至少从休谟以来就有一种极端的观点:本体论是伪科学,人们根本不能谈论任何离开认识的客观世界,哲学归根到底就是认识论。<br>    在我国,这种观点只有极少数拥护者,多数同志是承认本体论的。多数同志也同意哲学包括认识论,认识论可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分歧主要在于:哲学的核心部分是什么,本体论还是认识论?本体论能否离开认识论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一种意见认为哲学是认识论,但认识论中包含本体论,也可以说,哲学是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本体论不能同认识论区别开来。为什么呢?主要理由有:一、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不能离开这个问题谈论世界的本体,或研究世界及其一般规律。二、哲学不能直接研究客观世界,只能通过各门科学来认识,它的直接对象不是世界,而是各门科学,它是认识的认识。三、哲学原来包罗万象,是知识的总和,后来实证科学一个个成为独立科学分化出去了,最后剩下的只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笼统说,即认识论。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认为哲学是认识论。另一种意见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及其一般规律,它首先是本体论,然后才是方法论,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认识论只是它的一个分支,本体论与认识论可以相对地区别开来。这是传统的观点,我们认为应该发展而不应该推翻这种观点。下面拟就三个问题申述我们的看法。<br>    1.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br>    本体论即世界观,但世界观一词有歧义,一种看法认为世界观首先是关于世界的观点,然后才是观察世界的观点,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世界观只是观察世界的观点。所以我们宁肯采用本体论一词。本体论是旧哲学名词,旧本体论在现象背后或现象以外去寻求世界的本体,甚至把某种神秘的东西看成世界的本体,这都是错误的,但这个词的本来含义是关于存在的理论(ontology),泽为存在论亦未尝不可。用这个词来指关于世界的理论,即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比采用世界观一词可能更少引起歧义。<br>    按照这种理论,西方的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纯粹哲学,中国的道学、玄学、理学,都是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也是本体论。由于任何一门科学研究的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领域,可以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br>    ……
展开
目录
上篇<br>哲学的对象和哲学的核心<br>1.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4<br>2.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8<br>3.如何正确对待恩格斯和列宁的某些言论/11<br>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的哲学体系<br>1.一门科学的体系的完整严密的程度是它的发展水平的<br>标志之一/15<br>2.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科学体系,但不够完整,不够严密/17<br>3.怎样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22<br>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br>1.关于板块结构/26<br>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结构/28<br>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2<br>科学理解实践唯物主义<br>1.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种理解/35<br>2.马克思与实践唯物主义/37<br>3.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40<br>4.争论的积极意义/47<br>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br>1.驳以人类认识过程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49<br>2.驳以实践过程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53<br>3.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55<br>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推翻,只能发展/58<br>5.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9<br>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br>1.科学不可能被根本推翻/61<br>2.辩证唯物主义不可能被根本推翻/63<br>3.辩证唯物主义的局限性/67<br>4.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一个历史使命/68<br>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只会被发展而不会被消解<br>1.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观点/72<br>2.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74<br>3.哲学的“转型”与哲学的对象/77<br>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如何建A/81<br>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br>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确切含义/83<br>2.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还是系统/86<br>3.社会实践是辩证法的试金石/90<br>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内容和意义<br>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94<br>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97<br>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100<br>4.时代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106<br>5.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111<br>《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br>研究的三个问题<br>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是否有继承关系/115<br>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否包含思维方式从<br>本体论思维方式向实践论思维方式的转变/117<br>3.世界观与历史观是否有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19<br>马克思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br>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道路/122<br>2.马克思是否承认现实世界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br>客观实在性/133<br>3.马克思是否承认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135<br>4.在马克思那里,辩证法只是方法,还是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137<br>列宁论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br>1.唯物主义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143<br>2.唯物辩证法的内容/169<br>3.辩证法的体系/180<br>列宁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命运<br>1.西方理论界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挑战/197<br>2.实践、健全常识、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03<br>3.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前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06<br>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br>1.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一次检验和验证/215<br>2.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一次发展/218<br>3.邓小平理论对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启示/224<br>下篇<br>物质统一性与意识能动性<br>1.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29<br>2.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235<br>3.认识的本质是反映/238<br>4.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43<br>5.理论与实际的统一/244<br>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br>1.整体与部分/247<br>2.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252<br>3.相对与绝对/257<br>4.原因与结果/260<br>5.偶然与必然/266<br>6.形式与内容/272<br>7.现象与本质/275<br>8.可能与现实/280<br>人的活动的主体性<br>1.关于主体性概念的科学含义/285<br>2.人的三种活动的主体性/287<br>3.客体的主体性与主体的客体性/290<br>人和自然的关系<br>1.自然界的六个层次/295<br>2.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复杂关系/298<br>3.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冲突/300<br>人的发展的规律<br>11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306<br>2.人的实践活动和其他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310<br>3.人的社会存在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313<br>4.人的个体发展的有限性和类的发展的无限性相互蕴含的规律/314<br>5.人的实践的自发性递减与自觉性递增的规律/316<br>6.特殊个人的作用递减与人民群众的作用递增的规律/319<br>7.人的发展的不自由性、片面性递减和自由性、全面性递增的<br>规律/322<br>人的发展的整体图景<br>1.人类社会的发展/326<br>2.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332<br>3.作为类的人的发展/338<br>人类中心主义在不同领域中的是非<br>1.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主义之争/344<br>2.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世界观是错误的/345<br>3.作为实践论人类中心主义是必须坚持的/346<br>4.人类中心主义在认识论和价值论中具有部分真理/347<br>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br>1.实践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350<br>2.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351<br>3.实践唯物主义只能是唯物主义实践论/354<br>4.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确切的名称/355<br>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的最终标准<br>1.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场大讨论/358<br>2.实践观点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论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br>一个重大问题/363<br>3.关于实践标准观点的若干理论问题/373<br>价值标准在实践检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br>1.标准和价值标准/384<br>2.价值标准在实践检验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87<br>附录<br>世纪之交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和前景/393<br>钱学森与辩证唯物主义/400<br>再论本体论/408<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