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的茨坪以后,随即领导部队在井冈山及其周围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要巩固和发展井冈山这块革命根据地,首先必须解决如何发展武装斗争的问题。就当时的革命武装力量而言,不过干余人。朱毛会师后成立红四军,也不过3000余人。而江西和湖南两省的敌人很强大,常常联合起来“进剿”红军。因此,研究和制定红军的战略战术原则,对红军施以正确的作战指导,就成为当时诸多军事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在井冈山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在中外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从中国的孙子到德国的克劳塞维茨,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斯大林,都没有也不可能给红军准备一个现成的答案。从理论到实践,都无可借鉴,只有靠自己在斗争中学习,在战争中提高。
毛泽东刚上井冈山时,听说有一个叫山大王的朱聋子,本名朱孔阳,在井冈山当了几十年的“山大王”,官府多次捉他一直捉不到。他利用井冈山地势险峻,到处是悬崖绝壁,山里树密林深,气候多变,经常是云雾弥漫的天气,与官府兵周旋。官府兵一进山,他就与之满山转圈子,你到这里来,我到那里去,使官府兵对他无可奈何。他的基本经验是:“在井冈山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毛泽东研究了朱聋子这一经验,从中受到启发,“打圈”是为了避实就虚,摆脱敌人的追击,而打仗是为了吃掉敌人,战胜敌人,从而引出了他新的思路。他对红军的战士们讲,我们要把“打圈”和打仗结合起来,把“山大王”的办法改为“红军不但会打圈,还要会打仗”。敌人向我们“进剿”,我们就退避三舍。我们一退,敌人不知我们的去向,他就得重新侦察。我们先领着他兜圈子,等他的弱点暴露出来,我们就打他个干净利落。
1928年1月中旬,江西的敌人以一个团又一个营的兵力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进剿”。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在遂川主持召开了前委和万安县委的联席会议,总结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和万安农军开展游击战的经验,把这一时期开展游击战的经验概括为:对付敌人的办法,要看敌人的多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人来了我们退,敌人去了我们后面追,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原则。
毛泽东运用这一原则,率工农革命军主力由遂川返回井冈山,经过充分准备,对进占新城的敌人,从南、北、东三面突然发起进攻,经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攻占新城。此次战斗,我军首次全歼敌正规军一个营,俘敌近300人,打破了敌人的第一次“进剿”,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8年5月中旬,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十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根据地企图实施分进合击。当敌人从吉安向永新推进时,毛泽东和朱德采用“敌来我走”的办法,令红军于5月底主动撤出永新城,集结于宁冈待命。敌人占了永新后,不知红军的虚实,不敢冒然行动。红军从宁冈出发,向西佯攻酃县,引诱赣敌第九师杨池生、第二十七师杨如轩部向西深入。红军带着敌人转了一个圈子之后,突然回师东进宁冈新城,占领了七溪岭有利地形。6月23日激战一天,全歼敌人一个团,击溃其两个团,又乘胜猛追40里,缴获大批枪支,取得了龙源口大捷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进剿”。根据地的人民赞扬说:“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毛泽东从战争学习战争,并不断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逐步形成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他在1929年4月5日,代表前委给中央的信中,作了这样的概括:“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①
以后,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又说:“我们的战争是从1927年秋天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失败了,秋收起义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部队,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然而从1928年5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就这样,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既非“科班”出身,也没有什么“文凭”的毛泽东,不拘泥于古人,也不拘泥于“本本”,走出了一条“从战争学习战争”的道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开始指挥一个团,后来指挥一个师、一个军,最后乃至成为全军的统帅,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