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本论》的现代解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5849220
  • 作      者:
    洪银兴, 葛扬, 秦兴方编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经济学系列:<资本论>的现代解析》是专门挖掘马克思建设新社会理论和思想的著作。它所揭示的不少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在以往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是没有提及的。《经济学系列:<资本论>的现代解析》取之不尽的经济学理论富矿,对它一遍遍地挖掘可以不断地挖出新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个经济学者的必读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而且要联系当今社会经济实践来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就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但是,如果脱离现实而一味地从本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同样不能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真正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经济学系列:<资本论>的现代解析》正是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经济学系列:《资本论》的现代解析》是专门挖掘马克思建设新社会的理论和思想的著作,书中所揭示的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和思想有相当部分是在以往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是没有提及的。《经济学系列:《资本论》的现代解析》的结构与内容,不仅考虑到《资本论》本身的逻辑体系,而且考虑到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现实的理论需要和现代经济学发展的特征。
展开
精彩书摘
  人口和就业
  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考察和分析了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规律过程中,确立了人口规律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原理。另外,他还科学预见了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节那样,也可能对人的生产进行调节的原理。同时,马克思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角度,探索了失业与就业的规律性问题,特别是对技术进步与就业、失业的效应、经济周期与失业等问题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人既是社会的消费主体,又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人口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各种不同社会生产方式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且一旦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在社会中,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人能创造社会财富;作为消费者,人需要消费社会财富。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这种二重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要存在并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人类社会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的统一。“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这两种生产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其中,物质资料生产决定着人口生产。马克思说:“社会的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口。……人口的绝对增长率,从而过剩人口率和人口率也会随着生产条件发生变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人口现象受自然条件和人自身的生理因素的影响,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属于社会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除进行物质生产和满足需要之外,“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这也就是说,人口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以人的生理条件和其他自然条件为基础的社会过程,其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都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受社会的政治、军事、教育、婚姻等制度制约。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说:“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这些不同的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同生产条件发生关系的种种不同方式”。就人的个体来说,可以归结为同他作为社会成员的再生产条件发生关系的种种不同方式。他在《资本论》中还进一步指出:“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由此,奠定了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的基本原理。
  从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反对离开社会制度、离开生产方式抽象地解释和说明人口现象,反对把人口规律说成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马克思指出,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但是,物质生产又是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经济基础,因此,必须研究由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口。在阶级社会里,如果我们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那么,人口就是一个抽象。所以,马克思认为,只有用唯物辩证方法来研究人口,它才不会是浑沌的表象或空洞的抽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
  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要考察了人口变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1853年所写的《强迫移民》中,马克思从人口与生产条件的相互关系阐明了人口迁徙的规律性及其在不同社会的特点。他认为,不论是人口的国际迁移还是城乡间的流动,都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古代人口的大迁徙是由于生产力不足所造成的人口过剩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与此相反,“正是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借助于饥饿或移民来消除过剩的人口。现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①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口,这种由一定形式的生产条件的扩展能力所设定的人口限制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或收缩或扩大。因此,人口的绝对增长率也会随生产条件发生变化。至于过剩人口,马克思说:它“同并不存在的生存资料绝对量根本没有关系,而是同再生产的条件,同这些生存资料的生产条件有关,而这种生产条件同样也包括人的再生产条件,包括整个人口的再生产条件,包括相对过剩人口的再生产条件”。通过以上分析,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口和生产条件的相互关系,并由此建立了科学的“过剩人口”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有关人口理论的分析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人必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组织生产的思想。他认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二是关于一定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劳动分工和协作的前提的思想。他指出:“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同样,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这里的人口密度,是一种相对的东西,“人口较少但交通工具发达的国家,比人口较多但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国家有更加密集的人口”。三是在论述社会再生产的公式时,他实际上把劳动人口的再生产也纳入了再生产模式。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是从社会总产品人手的,其核心是要考察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实现和实物补偿问题。他说,研究社会再生产时所要考虑的社会总产品,“既包括补偿资本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即社会再生产,也包括归入消费基金的、由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就是说,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这种消费包括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即维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人口问题和人口规律的基础上,还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人口问题进行了科学预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即使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口的增长也并非是无止境的。“人口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象已经对新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整,那么正是那个社会,而且只有那个才能毫无困难地做到这一点。”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成为社会首要经济规律。他指出:如果共同生产已成为前提,“正象单个人必须正确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以适当的比例获得知识或满足对他的活动所提出的各种要求。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因此,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在有计划规律成为社会首要规律的前提下,社会完全可以像对物质生产进行计划一样,进行人口再生产的计划。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与时俱进学习《资本论》
第一章 《资本论》的逻辑和方法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第三章 货币和价格
第四章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五章 剩余价值及其生产
第六章 资本的增殖和增值
第七章 资本运行及其效率
第八章 人口和就业
第九章 商品流通和物流管理
第十章 生产价格和市场价值
第十一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第十二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的积累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宏观经济
第十四章 世界市场与国际价值
第十五章 分配和消费
第十六章 土地和地租
第十七章 所有制和企业制度
第十八章 新社会的建立和建设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