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本论》体系与实践意义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1753091
  • 作      者:
    刘炳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炳瑛,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2年生,河弱无极县人,在故乡读小学,入无极师范学校学习。1947年参加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由工作岗位进中和大学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中共中央党校任教。先后任政经室副主任、培训部副主任、经济学考教研部主任、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现为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名誉院长、美国西南大学各座教授。
    研究《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和现代市场经济。个人论著、合著和主编及其撰写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学习纲要》、《学习问答》、《纲要和释疑》、《政治经济学新编》、《与市场经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新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说》、《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研究》、(兼对《资本论》拓宽探索)、《知识资本论》、《刘炳瑛文集》等5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先后获得个人优秀论文奖、优秀著用奖、优秀报告奖、优秀教师奖、优秀教材奖、教育事业贡献奖、集体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的一本好收奖等。享有国务院表彰的为发展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态为研究对象,科学地揭示它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辩证过程的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态作了全面的分析。不仅通过对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生产总过程的分析,以确凿的经济事实证明了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证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通过对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分析,深刻地论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该书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在研究《资本论》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在经济机制、历史进程与理论逻辑的结合上准确把握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该书在阐述《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基本思想、科学方法和总体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向读者展示了马克思是如何"找出社会结构最深的秘密“,”再现商品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阐明生产条件所有者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的;又是如何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以及体现不同经济层面的经济规律是如何有机地结合而形成规律体系的。这些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态,弄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资本论》体系与实践意义研究》就当今怎样学习研究《资本论》提出了新看法,针对时代特点,运用《资本论》基本原理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提倡”钻进去和跳出来“的方法,采取”坚持、发掘、发挥、发展“的态度,把《资本论》对商品、货币、市场、资本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论述,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之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了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阐扬了《资本论》的科学性和活力,解答了其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把《资本论》的学习研究引向深入。 《《资本论》体系与实践意义研究》可和《马克思<资本论>(选读本)》配套使用。
展开
精彩书评
    马克思的《资本论》,博大精深,世界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巨著。读《资本论》者都引以自豪!在历史推移和时代变迁中,  《资本论》可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从而导致人们日益加深理解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实践意义的内容。
    在当代怎样学习研究《资本论》?本书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力求从以下方面努力:第一,立足于新的实践,针对时代特点,运用《资本论》科学原理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第二,提倡“钻进去和跳出来”的方法,坚持精而管用的原则,既引导“钻进去”认真读《资本论》,又强调从书中掌握基本原理,“跳出来”抓重点而求精,求管用而研究其实践意义。第三,采取“坚持、发掘、发挥、发展”的态度,把《资本论》对商品、货币、资本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论述,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之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回答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学习《资本论》,常读常新。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到来,依然依赖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生产经营而运行发展。很显然,在理论基础上驾驭知识经济,就需要学习研究对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生产经营透彻论述的《资本论》。
    本书简明扼要地阐扬《资本论》理论体系,论述其实践意义,为当代学习研究《资本论》交流心得体会。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
    刘炳瑛
    于北京西郊悟源斋
    2001年8月8日
展开
精彩书摘
    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所研究的对象的矛盾运动田科学方法。《资本论》运用矛盾分析法做出了典范。从分析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开始,第一,揭示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第二,从商品二因素及其矛盾的原因上分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矛盾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第三,从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根源上分析到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第四,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分析到交换过程的矛盾和货币的起源,从而揭示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第五,从商品交换过程分析到交换关系中的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的矛盾;第六,从交换关系中的矛盾运动分析到劳动力变成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之后的劳动力与资本的矛盾;第七,从劳动力与资本的矛盾分析到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基本矛盾;第八,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决定的阶级斗争发展的趋势上,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矛盾分析法启示我们树立矛盾观。认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从矛盾运动探索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面对当代国内外的实际,分析新情况重视矛盾抓本质,研究新问题分析其矛盾发展变化的趋势。
    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及其实践意义
    (一)《资本论》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①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的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
    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因为投资的价值额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是为了在价值形式上增殖即获得利润的,从而追求价值增殖或利润的投资额就成为资本。正如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一个价值额之所以成为资本,就因为它是用来生产利润的,换句话说,利润之所以产生出来,就是因为有一个价值额被当做资本来使用。”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在竞争中占领市场,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殖或获得利润。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因为资本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及其人才的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力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从历史过程看,资本竞争,促进资本集中,从而生产的扩大,“一方面创造了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创造了技术手段”,由“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人生产过程”。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势必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从历史过程看,由科学技术装备的“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做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最陈旧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近代到现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
    
    9.货币流通有其规律性。
    (1)货币流通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断地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它是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形式。在货币流通过程
    中,货币不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商品形态变化服务。商品出售以后,就退出流通界,进入消费领域。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仍然不停地转手为商品流通服务。
    (2)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
    第一,商品流通引起货币流通。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形成商品流通,从而出现货币流通。商品流通制约着货币流通,货币流通从属于商品流通,随着商品流通的规模、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商品流通,就不会有货币流通。
    第二,货币流通反作用于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流通,反过来影响商品流通,没有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也就得不到充分发展。因此,与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货币流通,会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如果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不相适应,就会阻碍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
    (3)货币形式及其流通规律。
    第一,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历史过程中所发生的形式变化。一是贵金属条块形式。最初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是贵金属金银以自然形状的条块形式存在。这种条条块块的金或银,重量和成色都不同,每次交易都要称重量,查成色,有时还要进行分割,很麻烦。所谓试金石及其使用,就是历史上鉴别金属货币真假的写照。二是铸币形式。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金属货币的条块形式已经不适应了,为了便于计量,就把金属铸成具有一定重量、成色和形状的铸币。这种铸币开始于私商的信誉印记,后来逐步发展为国家法定的流通手段。在世界金属货币史上,有两个富有特色的系统:一个是西方的希腊系统。它以金银为主,在币面上铸有鸟兽、人物等图案;另一个是东方的中国系统。它以铜为主,币面铸有字而无画。在中国古代,金银也是重要的货币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金铸币。相继,白银铸币成了通用货币。我国自己铸造银元,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这种银铸币,重量为7钱2分,成色为银9、铜1。三是由铸币形式到纸币形式。由于铸币在流通中发生了磨损以后仍然照样使用,从而铸币的名义含量同它的实际含量分离,铸币形式同它的价值实体发生分离。马克思说:“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这样,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没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纸票,来代替铸币。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出现了代替铸币的纸币。最初由商人自由发行私人“纸币”,后来由国家统一发行法定的纸币。纸币起初可以兑现,随时兑换铸币,后来陆续地各国都规定纸币不兑现。我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公元995年的宋朝,就开始使用纸币,当时叫做“交子”,后来称为“钱引”、“会子”、“宝钞”等。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成为主要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机器人的应用增多。操作机器人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是控制高效能电子设备的复杂劳动。这种复杂劳动折合为多倍的简单劳动,从而能够创造较大的价值量,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
    3.研究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其实践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规律。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必然追求增殖;资本增殖必然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必然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生产技术进步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必然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这一系列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第二,启发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为其阶级利益追求剩余价值。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三,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不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只要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那末资本的增殖就要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剩余价值的归属主体和最终用途不同,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特殊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剩余价值,归资产阶级所有,其最终用途是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剩余价值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十三)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一,这一理论指导我们从社会制度上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的社会性质,深刻认识现代社会的走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从事生产经营的资本家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购买工人阶级的劳动力,虽然对工人支付了工资,但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抵偿了工资还有剩余。这剩余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剥削制度。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资本家阶级为其阶级利益追求剩余价值,由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客观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人类社会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近代,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社会仍要继续发展。
展开
目录
前言
《资本论》导读
一、在当代怎样学习和研究《资本论》
运用“钻进去和跳出来”的方示
坚持精而管用的原则
采取坚持、发掘、发挥、发展的态度
二、《资本论》的结构和梗概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和梗概
《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和梗概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和梗概
《资本论》第四卷的结构和梗概
《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的内容要点及其实践意义
一、《资本论》对其研究的本题和对象的阐述及其实践意义
《资本论》研究的本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
《资本论》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而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
《资本论》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的论述,指导我们在经济研究的实践中全面地把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资本论》的方法及其实践意义
《资本论》的抽象法及其实践意义
《资本论》的矛盾分析法及基实践意义
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及其实践意义
《资本论》的最终目的
《资本论》的最终目的的实践意义
四、《资本论》的要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资本论》的根本观点
《资本论》的根本观点的实践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内容及其实践意义
一、劳运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实践意义
(一)商品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1、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2、马克思和恩格斯界定了商品含义
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5、商品生产得以产生或存在是由客凤条件决定的
……
《资本论》第二卷的理论内容及其实践意义
《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内容及其实践意义
探索《资本论》理论体系及其实践意义
学习《资本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