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这时大病刚愈,拄着一根竹竿,随着中央队伍行军。一路上,他目睹了红军伤亡的惨状,听到了人们的议论和不满。他脸色阴郁,步子沉重,他知道,红军这样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毛泽东靠边站以后,一直关注着中央红军的命运。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曾建议把红军主力突进到浙江一带,以摆脱蒋介石的包围,但遭到了拒绝;红军转移时,他又提出让红军主力出击湖南中部,把江西的敌人引到湖南去消灭,又遭到了拒绝。由于宗派主义作祟,毛泽东的主张屡遭博古等人排斥。
博古等人给毛泽东加上了种种罪名,谁也弄不清真假,离开中央苏区之前,许多人都不理毛泽东,毛泽东也变得沉默寡言。长征初期,人们仍然不同他说话。湘江血战,红军到了危险的边缘,广大红军将士的议论和对他的怀念,使他认识到出击的时机成熟了。为了让更多的中央领导同志认识王明路线的错误,他打破沉默,主动找同志们谈话。他一会儿在这个军团,一会儿到那个军团,同政治局和中央军委的同志一个个交谈,反复阐述自己的意见。他把这种方法叫做“借码头打仗”,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多数,反对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
过湘江之后,毛泽东就向“三人团”之一的周恩来反映他对指挥失误方面的意见,还尖锐地提出:“要讨论失败的原因!”周恩来赞同毛泽东的意见,答应战事稍微安定时召开会议讨论。
毛泽东先后同军委成员朱德、刘伯承、彭德怀等交谈过看法,他们对毛泽东比较了解,也同意他的观点。
当时有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位是政治局候补委员、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一位是书记处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毛泽东也做了他们的工作。
王稼祥在苏区时曾经为毛泽东辩护过,思想感情同毛泽东比较接近。长征时,两人都因病躺在担架上,担架队里朝夕相处促使了他俩思想认识上迅速接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