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生受用最是书:胡适的读书生活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050477
  • 作      者:
    王兆胜
  • 出 版 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10-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书”的本义是“书写”,后来引申为“书写的文本”。早期的“书”是写在简、牍或丝帛上的,即所谓“书之竹帛”。“书之竹帛”是为了“传遗后世子孙”,向同时代的人或后人传递讯息。古往今来,书籍的载体已经由简帛转变为纸张乃至电子数据,而书籍所承载的,不外乎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
  战国时代的惠施博学多闻,相传他的书(当时是写在简牍上的)足足装了五辆车,这便是“学富五车”的来历。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代代相传,知识之所以能不断累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书籍的力量。书籍是学问的代名词,饱读诗书者,也便是硕学之士。
  与印度等古代文明不同,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历史的记录,形成了以二十四史为核心的记史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汉字的连续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记忆传承。而历史记忆的作用,正在于明得失、知兴替。
  在书籍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转化为文字,千百年后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发我们的共鸣。即便是典正古雅的“诗三百”,同样能窥见先人的悲喜。唐诗宋词,无不是情感的流露。这些文字汇聚起来,又能激荡起时代的脉动与情绪。
  “书”最初偏重于实用性较强的文体,《尚书》之“书”本来是公文。但《尚书》之所以被人世代传诵,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性。从先秦诸子到近代新文化先驱,他们前赴后继,高擎思想的火炬,点燃民族的奋进之路。
  中华民族历来敬畏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也便敬畏书。敬畏书,也便好读书,并敬重好读书的人。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品,而是蕴涵着宇宙、人生之道,记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并描绘着将来,展示了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命情感的无限丰富性,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创造的灵性之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更愿意将书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使生命达到不朽的途径。
  书是用来读的。没有阅读,书的意义便不复存在,或者至少其意义要大打折扣。明人于谦曾经作过~首《观书》诗: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生受用最是书:胡适的读书生活》:
  胡适终其一生偏爱小说,古今中外无所不读,这不能不说与此时培养起来的读书兴趣有关。童年时那本“破书”打开了胡适的“兴趣”之门,从此胡适就一直在小说的海洋里遨游。小说的世界充满神奇、冲突和活灵活现的各式人物,甚至有无尽的血泪与悲歌。世俗生活的艰难、情感世界的压抑、多余的旺盛精力以及伟大的抱负和理想都在小说的世界中被熨平了。胡适人生的许多方面如白话文启蒙运动的倡导、对文学很高的审美情趣、乐于助人好义施为的性格都与读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胡适曾认识到白话小说的作用,“这一大类都是白话小说,我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了不少的白话散文训练,在十几年后于我很有用处”。胡适还表示,“看小说还有一桩绝大的好处,就是帮助我把文字弄通顺了”。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胡适那么积极地提倡白话,又是那么重视诗的文字清通。胡适本人也有所证明,“《周颂》《尚书》《周易》等书都是不能帮助我作通顺文字的。但小说书却给了我绝大的帮助”③。1916年3月6日胡适在日记中说:“后来之文学观念未必非小说之功。”1958年胡适还说过,“全中国凡是进过学堂的人,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凡是认得一千字或两千字的人,只要瞒住了教师,瞒住了父母,半夜里偷看小说,把小说瞧得得意忘形而发疯,这般人都得了一个工具,一个文学的工具,一个语言的工具,将来都可能成为国语文学的作家”。由此可见,在胡适看来,小说对他的影响实在不小。当然,之所以胡适能从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下过渡到《虞初新志》,关键是书中的趣味,胡适自己也曾提到此点。趣味就如同暗夜中明亮的灯火,总是引导你不断地向前。
  胡适读小说还有一个收获,就是给本家的姐妹讲故事。在讲书的时候,胡适收获很大,一是可以得到姐姐们做的蛋炒饭和绣花鞋;二是增强了自信心与自豪感,因为想不到读小说还有如此大的作用;三是提高古文的表现力,因为读小说时其中的古文一知半解,而经过讲解则都将其意思化开了。对这一点胡适后来回忆说:“这样的讲书,逼着我把古文的故事翻译成绩溪土话,使我更了解古文的文理。所以我到十四岁来上海开始作古文时,就能做很像样的文字了。”
  ……
展开
目录

承父遗命
寡母课子
一本“破书”
一个无鬼无神的人
梅溪学堂高才生
先锋《时报》
“我最爱读这篇文章”
“适”者生存
古诗和脚气病有缘
秉烛夜抄《革命军》
几乎成了基督徒
鄙夷培根
“此邦之藏书楼无地无之”
“吾有书癖”
主持“读书会”
辨伪《李鸿章自传》
“开口慢半拍”
勃朗宁与乐观主义
韦女士荐书
读《狱中七日记》
读书自课
师从杜威
夏德教授慷慨借书
读词偶得
东西传记文学之差异
中国古代亦有“白话诗”
从中国选取“两册书”
读厄克登给媚利的书信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