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东北游牧文化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132251
  • 作      者:
    栾凡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栾凡,1963年6月生,吉林长春人,历史学博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明清东北史和东北民族史方面的研究。独立承担及参加省级、国家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明代女真文化研究》《明代东北蠡测》《明代东北驿路与明代女真商人研究》《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历代国运·明朝》等10余部,在《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新华文摘》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东北游牧文化》由绪论及五章内容构成,系统地论述了东北游牧文化的形成与演进、东北游牧经济文化、东北游牧习俗文化、东北游牧遗产文化及东北游牧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中,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在他们的民间艺术中,在他们的政权建设中,在他们的经济发展中,在他们纯朴、豪放、健康向上的民族性格中,无不隐藏着游牧文化深厚的内涵和细腻的品格。由于具有简朴、动态的特征,游牧文化所留下的物质遗存远远比不上农耕文化,甚至比不上渔猎文化,但游牧文化所承载的历史远比农耕文化更加轰轰烈烈。原因在于游牧文化的特质既是干百年来游牧民族生与死、血与汗的凝结,又是游牧民族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而形成及丰富发展的渊源。弘扬传统文化主要是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民族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展开
精彩书摘
  《东北游牧文化》:
  在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生活中,车是十分重要的运载工具。关于车的名称,有“高车”“奚车”“勒勒车”“辘护车”“磊磊车”“罗罗车”“牛牛车”“大毂轮车…‘哈尔沁车”“达斡尔车”等,名称的不同可以见证勒勒车的发展过程。
  勒勒车是由以桦木为原料制作的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组装成的。将桦木或柞木烘烤软和,并使之弯曲成弧状,两三段弯曲的木弧联结在一起,便成了车轮。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也有的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制造。勒勒车整个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①
  勒勒车分为车上部和车下部两部分,车上部是由两根车辕、8-10条车撑、车槽组成的,车下部是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的。车辐多为15~20根,车轮直径最长的有1.5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在两辕的顶端系上编拧而成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上的横木上,以供拉行。②在契丹人日常生活、生产、迁徙等移动重物的时候,车、马是非常必要的交通工具。古代契丹人并不会造车,契丹人的造车技术师从黑车子。这在《辽史》中有详细的记载,黑车子擅长制造车帐,契丹人的祖先经常派人去向其学习造车之术,③蒙古人的勒勒车吸收了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车制,勒勒车的车轮很大,但也讲究轻简、便捷。木材的源源不断导致草原上的车均是木制或以木制为主。西辽河上游流域的千里松林、兴安岭原始森林是契丹、蒙古等民族制造各式高轮车及勒勒车的物质保证。④
  转场技术,就是根据季节变化和牲畜习性随畜群移动转场,变换放牧场地,实行四季营地轮牧。游牧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就是根据每个草地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来最大限度地利用牧场,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类给草原、草地等造成的人为伤害。
  在游牧经济中,牧民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主要的资料就是牲畜,而决定牲畜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和繁衍的基础则是牧草,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牲畜与牧草之间的平衡关系,游牧经济才能得以发展。在游牧民族的意识里面,保护草场占有独特地位。在不同的季节内,能否拥有可供利用的广阔草原对牲畜以及牧民来说,都是最为关键的问题。①
  结合不同草场在一年四季中生长状态的不同,牧民会以“四季营盘”的形式来对其进行划分,在不同季节会驱赶着牲畜找到生长最好的营盘进行牧养。在不同牧场之间的转移一定要及时、适时,对季节性要求很高。牲畜的膘情与各个季节的气候及春、夏、秋、冬营地的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四季牧场的选择也具有科学性。春季营地的选择比较重要,牲畜们刚刚经历了寒冷的冬季,在恶劣的环境下,枯草的喂养使牲畜们的膘情会有一定的下降,与此同时,牲畜们自身的抵抗力也会降低。因此,在三个月长的春季里,对牲畜进行放牧时一定要找到一个背风的、可以尽量避免遭遇风雪灾害的地方,以保护牲畜们的健康,维持牲畜们的膘情。而到了三个月的夏季里,应当选择一些高地,例如可以在有山顶乘凉的山丘、山阴之间的比较细嫩的草地进行放牧,以增加牲畜们的肉膘。到了秋季,尽量找到沿河的草质较好的草地进行放牧,在继续增加肉膘的同时还要为马上要面临寒冬的牲畜们储备力量。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东北游牧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二 东北游牧民族的起源与发展
三 东北游牧社会的变迁

第一章 东北游牧文化的形成与演进
一 东北游牧文化的形成
二 东北游牧文化的发展
三 东北游牧文化的传承
四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比较

第二章 游牧经济文化
一 牧畜种类与牧畜饲养
二 鞍车制作与转场技术
三 捺钵文化
四 草原丝路文化

第三章 游牧习俗文化
一 服饰与饮食
二 居住与出行
三 婚葬礼仪
四 语言文学
五 崇马习俗与马文化
六 宗教信仰
七 姓氏文化
八 音乐舞蹈
九 体育活动

第四章 游牧遗产文化
一 遗址文化
二 器物文化
三 艺术文化

第五章 东北游牧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 天人合一: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二 宽容礼让:与其他民族和平共处
三 勇武进取:与多种文化交融共存
四 与时俱进:游牧文化的重整与再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