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诗经传播研究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2501336
  • 作      者:
    张永平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同题项目的成果。通过《诗经》在日本的传播与流传,进行以海外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文本研究为轴心,以文化研究为指向的《诗经》研究新探索。

对于《诗经》在日本的传播,此前尚未有过系统的专著或者专论。本书针对《诗经》传入日本之后,在各个时代被引用、抄写、刊刻及传播之情形加以考察与整理,论证过程中结合文献资料与考古新发现,对《诗经》在日本的具体传播现象进行了梳理,还原了《诗经》在日本传播的本貌。内容上,按照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顺序,分析了日本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诗经》传播的特点,总结了《诗经》传播由公家、禅家、儒家等“小众”传播到民间“大众”演变的规律。对于传播中的问题通过实证考辨,得出了若干新论。

本书的主要特色在于,是从传播角度系统探讨《诗经》在日本流布、演变情况,这是文学研究新方法在新领域的探索和尝试,对于丰富现代诗经学研究体系也具有贡献意义。论述基于存世文献和考古资料,对于日本《诗经》传播史上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若干新论,发现了很多新课题,为今后继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永平,男,文学博士,现为湖州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汉学、中日文学比较研究。2006-2014年,任教于山东政法学院,被评为学校“青年521人才教学骨干”“学校师德标兵”等,并获得学校“授课大赛”二等奖等荣誉。主持教育部及校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十余篇,译著1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针对《诗经》传入日本之后,在各个时代被引用、抄写、刊刻及传播之情形加以考察与整理,论证过程中结合文献资料与考古新发现,对《诗经》在日本的具体传播现象进行了梳理,还原了《诗经》在日本传播的本貌。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先秦时代走来,以“经学”与“文学”的双重身份,汇入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的长河,成为历代传承的不朽经典之一。如果计入《诗经》创作、整理、编辑、零星评述的历史,《诗经》在中国传播已经有3000年左右。“三百篇”的“诗教”观、“诗言志”传统、“风雅”精神、“比兴”手法、四言句式等均在中国文学、文化、政治、教育、社会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作为世界文学的“葩经”,《诗经》很早就走出国门,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东亚汉文化圈广为传播,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读者的喜爱。
  在东亚汉文化圈之中,日本是《诗经》传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早在1600多年前,渡海而来的百济五经博士、大陆移民便留下了传《诗》用《诗》的痕迹。奈良、平安以降,直至现代,《诗经》在日本文学、教育、文化、社会、语言、政治、历史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投影。当然,不同领域的投影有大有小,作为不断融入日本社会体系的一分子,伴随日本历史的兴衰演变,《诗经》传播也呈现波峰、波谷交替起伏的形态。《诗经》是中国的,而传入日本以后的《诗经》,则是另一种语境下的产物,经历了萌芽、生长、繁衍、开花结果的过程。“汉风”与“和韵”的交流碰撞,产生了许多颇具特色的《诗经》现象。日本诗经学所蕴藏的宝藏,值得我们去深入关注和发掘。
  第一节先行研究
  本书的命题——《日本诗经传播研究》,是日本诗经学的题中之义,同时也属于文学传播学研究的范畴。
  首先,就日本诗经学的研究而言,在中日两国学者的不断努力下,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大陆学者对于日本诗经学的研究,在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全面开花,成果丰厚。李庆先生论文《日本近代的〈诗经〉研究:以〈十月之交〉为中心》李庆:《日本近代的〈诗经〉研究:以〈十月之交〉为中心》,见杨儒宾、张宝三:《日本汉学研究初探》,17~47页,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分析了《诗经》单篇作品在近代日本学界的研究情况。张思齐先生的《日本诗经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特征》、夏传才先生的《略述国外〈诗经〉研究的发展》张思齐:《日本诗经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特征》,载《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1~10页;夏传才:《略述国外〈诗经〉研究的发展》,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74~81页。勾勒了《诗经》在日本传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概况。王晓平先生系列论文《朱熹劝善惩恶〈诗经〉说在日本的际遇》王晓平:《朱熹劝善惩恶〈诗经〉说在日本的际遇》,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69~74页。《〈诗经〉之于日本江户文艺》王晓平:《〈诗经〉之于日本江户文艺》,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44~50页。《敦煌〈诗经〉残卷与日本〈诗经〉古抄本互校举隅》王晓平:《敦煌〈诗经〉残卷与日本〈诗经〉古抄本互校举隅》,载《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86~91页。,分专题论述了《诗集传》在日本的接受、《诗经》对江户文艺的影响、《诗经》日藏古文献的价值,为深入研究日本诗经学提供了新思路。顾伟列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顾伟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5~6、1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此外,比较集中收录现代日本学者《诗经》研究成果的有中国诗经学会编:《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公司,1998;《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等。一书,对现代日本学者白川静、松本雅明、家井真、赤冢忠、铃木修次、村山吉广、田中和夫、大野圭介、西口智也、栗原圭介、石川三佐男诸位先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
  [][]日本诗经传播研究[][][][][]绪论[][][]值得关注的是,王晓平先生耗费30年心血完成的大作《日本诗经学史》王晓平:《日本诗经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立足于学术本位与文化观照,在日本诗经学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书阐述了江户前、江户时期、明治至近现代日本诗经学的演变,对日本《诗经》接受过程中的写本文化、博士家家学渊源、文人随笔中的《诗经》条目、文艺批评中的《诗经》论、文学作品对《诗经》的引用与戏仿、训点翻译等《诗经》现象进行了解读,纵论古今,多方位考索,是日本诗经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其另一部专著《日本诗经学文献考释》,“利用日本所藏古本来对《诗经》进行新的考证与比较研究,正是延续国际《诗经》文化的尝试”王晓平:《日本诗经学文献考释》,6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对日本《诗经》古写本、印本内容与意义进行了具体考释,客观地展现了这些资料的价值。山西大学张小敏博士论文《日本江户时代诗经学研究》张小敏:《日本江户时代〈诗经〉学研究》,山西大学,博士论文,2013。,是断代史专论,通过对江户时代诗经学著作、流派考索,分析了《诗经》在日本近世文化构建与变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台湾地区学者在日本诗经学研究领域的代表者为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张文朝先生,在其专著《日本诗经学史》张文朝:《日本における詩経学史》,台北,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2。一书中,按照古代、中世、近世、近现代顺序介绍了日本诗经学的基本情况。该书以实地调查见长,对于《诗经》字句征引、研究者流派与分布、著作出版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统计,按照历史顺序展现了《诗经》学在日本发展与演变的大致脉络。
  日本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组成了诗经学会,并定期出版《诗经研究》会刊。江口尚纯的日本文部科学省科研费课题《江户时期〈诗经〉解释学史的基础研究——〈诗经〉相关书目及解题与解释学史考》日文名为《江戸期における詩経解釈学史の基礎的研究——詩経関係書目及び解題作成と解釈学史の考》,2002年4月。《江户时期〈诗经〉解释学史之考察》日文名为《江戸期における詩経解釈学史の考察》,2007年4月。,对江户时期《诗经》解释学和研究文献情况进行了梳理。据其统计,这一时期的《诗经》相关著作达到了460多种。张小敏调查,发现有260多种是可以证实存在的,能够见到的有150种左右。张小敏:《日本江户时代诗经学研究》,4页。家井真在《二松学社人文论丛》第44辑中对近年来日本《诗经》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日]家井真:《〈詩経〉研究の近況と課題》,载《二松学舍大学人文論叢》第44輯,159~171页,1990年3月。
  以上先行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日本诗经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考辨中日《诗经》传播的源流演变、阐幽发微提供了线索。
  另一方面,《日本诗经传播研究》,是以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诗经》在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者、媒介、受众、效果、特点等内容,属于文学传播学的范畴。
  文学传播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文学研究的新方向、新方法之一。这一研究至今方兴未艾,对象涵盖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以文学传播为主题的论文或著作每年均有百余篇(部)问世,呈现递增的趋势。同时,就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研究而言,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研究对象上,侧重各有不同,大致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 小说多,诗歌少。侧重探讨小说、戏剧在海外的传播研究较多,如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李玉莲《元明清小说戏剧的翻译传播》等。诗歌类传播研究相对较少,如李恒春《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唐诗翻译问题》等。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李玉莲:《元明清小说戏剧的翻译传播》,载《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112~117页。李恒春:《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唐诗翻译问题》,载《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2期,60~62页。
  2. 总论多,专题少。论述从宏观出发,易于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概貌,但单篇或单部文学作品考论相对较少。如王丽娜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名著在海外》王丽娜:《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名著在海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宋柏年的《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宋柏年:《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严绍璗的《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严绍璗等著《中国文学在日本》,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严绍璗、王晓平:《中国文学在日本》,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李庆的《日本汉学史》李庆:《日本汉学史(全五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李锐清、王勇的《日本见藏中国丛书目初编》李锐清、王勇:《日本见藏中国丛书目初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大庭的《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日]大庭著,戚印平、王勇、王宝平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与《江户时代中国文化受容研究》[日]大庭:《江戸時代における中国文化受容の研究》,京都,株式会社同朋舎出版,1986。。在个案考察研究之中,孙玉明先生的《日本红学史稿》孙玉明:《日本红学史稿》,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论述了日本学人对《红楼梦》翻译、注释、研究及评论的历史情况,是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个案研究较早的专论之一,为我们探讨中国文学个案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3. 唐代及以后作品多,唐前作品少。从研究对象来看,已经遍及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等经典文体。注重文学经典,固然可以突出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典范意义,但又难免使得研究对象相对狭隘:一是一代虽有一代的经典,但经典之外,亦存在其他文学体裁,只重经典未免偏颇;二是研究以唐代及以后的作品为主,而对于唐前文学传播情况用力甚少,如唐代虽为古代诗歌兴盛的巅峰,而前巅峰时段的唐前诗歌,则孕育了古诗的各种题材类别与表现手法,两者各有千秋,皆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三是在同一文体上,选择的经典作品也极为有限,无法体现文学传播的广泛性。限于研究对象的单一,从而无法全景、全面和深入地展示中国文学传播的本貌。
  4. 传播方式与媒介研究多,其他传播要素研究少。不可否认,传播媒介在文学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文学作品不经口头或书面的载体,就无法进入读者接受的范围,从而无法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但是,传播要素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在文学传播研究中,对于传播者、受众、效果的研究总体上关注不够。
  综上,由于语言、资料等因素限制,对《诗经》在日本传播的深入而系统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学界对于《诗经》在日本的传播状况比较模糊;对于相关著作的译介、翻译工作都相对薄弱,尚缺乏与海外汉学直接沟通的话语权和能力,这使得深入研究《诗经》在日本的传播情况就显得比较迫切。
  第二节研究视角
  如果用源与流的关系来形容《诗经》与日本文学的关系,那么《诗经》就是“源”,这一承载中华文化思想与文学的经典之河,传入日本之后,又繁衍出许多颇具特色的支流。考察《诗经》在日本的传播与演变的规律,是了解《诗经》异文化变奏的绝好参照。这也将为国内的文学传播研究、《诗》学史研究、语言学、民俗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利于我们以一种他者的角度,来审视文学经典的形成、演变的历程。
  追溯《诗经》在日本的传承演变,也是寻找日本文学源头的工作之一。日本文学体裁众多,汉诗、汉文、和歌、俳句、物语、随笔……在这些文学作品之中,大多都或多或少可找到《诗经》流播的影子。《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入汉以后成为“五经”之一。这一承载着诗篇、诗论、注疏的厚重文学经典,是怎样融入日本文学史,又是怎样被解读、传播,又诞生了哪些与《诗经》有关的传世之作?这些均是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书不只关注《诗经》在文学领域的传播情况,文学之外的政治、文化、社会、教育、历史、艺术、宗教,这些都是《日本诗经传播研究》讨论所涉及的范围。这也是与《诗经》文学、经学的双重身份相吻合的。
  本研究也即基于“文学系统论”的日本《诗经》传播研究。
  一、 文学系统研究
  “文艺系统论”是用系统论的原理来研究文艺现象的新方法,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欧洲。就文艺表现形式之一的文学作品来说,它将文学作品不再视为单一的文本,而是将其纳入人类复杂活动中的一环,通过社会体系、社会结构、社会背景系统解读文学的各种现象。20世纪,在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思潮兴盛之际,系统论研究方法论显得相对冷清。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起,情况又有改变,系统论在德国又开始得到重视。德国经验主义文论集大成者施密特(S.J.Schmidt),在其《经验主义文学研究概要》一书中,系统总结了“文学系统论”,理论要点如下:
  文学是某种信息行为。文学作品的文本是读者基于个人喜好、需求及价值观进行主体体验的素材。审美观、文学观因人而异,因此文学文本也呈现不同的接受样态。立足审美观、文学观,社会中的个体或者群体通过处理文本而展开文学活动。具体的文学活动依次有如下四个范式:
  1. 作诗或者写小说等文学创作行为。
  2. 出版或者书籍流通等文学传播行为。
  3. 阅读、观赏等文学文本接受行为。
  4. 文学批评、翻译、改写等文学再加工行为。
  以上四种行为通过各种形式互相关联,相互统合,组成一个大的文学系统,而成为社会活动的特殊领域之一。[德]施密特:《经验主义文学研究概要》(Schmidt.S.J,Grundriβder Empirischen Literaturwissenschaft,Braun\|schweig/Wiesbaden),1980。
  以文学作为出发点,探讨文学创作、出版、阅读、批评等多种现象,并不是新论。但将文学纳为整个社会活动的一环,超越文本至上的文学观,结合人在社会中的活动——受众的接受体验探讨文学现象,《经验主义文学研究概要》有它的启示意义。文学是人类社会活动全景图之一,涵盖了创作、传播、接受、再加工多个环节,所以不仅文学本身,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出版学、政治学、文化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均可作为文学活动的相关领域而进行探讨,这可以为古典文学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文学是某种信息行为,传播是文学诸种行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也为从传播学视野关注文学现象提供了新启迪。“文学系统理论”提出之后,受到学界瞩目,并直接促进了西方文学社会史、传播史研究理论的形成,在文艺学发展史上理论贡献意义巨大。
  在中国近现代《诗经》研究史上,虽没有见到《诗经》“文学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构建,但学人的研究实践却是与这一理论相契合的。历史方面,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十批判书》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奴隶制时代》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等书中均利用了《诗经》等先秦典籍,考证了古代社会构造、社会关系、仪礼与风俗、周王朝物质文化发展之特点。总论方面,高亨先生的《诗经引论》高亨:《诗经引论》,载《文史哲》,1956年第5期,7~17页。一文,从《诗经》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阶级入手,分析了“诗三百”产生的阶层和阶级,强调了诗篇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文化方面,廖群先生的《诗经与中国文化》廖群:《诗经与中国文化》,香港,东方红书社,1997。,王洲明先生的《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王洲明:《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以中国文化为依托、为背景,将诗篇传播接受与不同历史阶段民族文化品格、受众思维方式相关联而进行分析解读,从方法上为笔者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二、 传播视域研究
  在《诗经》涉及的多个社会环节之中,本书重点关注传播在《诗经》东传日本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与中国相比,传播这一要素对于《诗经》在日本的流传更为重要。在交通远不发达的古代,《毛诗郑笺》《毛诗正义》《诗集传》等版本怎样传入日本?《诗经》的不同注本传入日本之后,又是怎样被传播?与中国不同,日本在传播《诗经》时,还面临字词、音义的问题。在日本,《诗经》首先是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要传播,读懂读通是第一要义。从中国到日本,从古代到近代,《诗经》不同注本的传来,既要突破空间界限,登陆于扶桑;又要跨越历史长河,流播于后世。《诗经》只有经过传播,到达日本,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有了实现的可能。作为渡海而来的文学作品,传播对于《诗经》的意义尤其重大。没有传播,就没有日本诗经学的存在,也没有诸种《诗经》异文化现象的产生,所以《诗经》在日本的存在和影响依传播而来,依传播而展开。
  其次,作为文学价值实现的社会中介,传播是维系《诗经》的接受、再加工行为的桥梁和纽带,传播诸要素无处不在,存在于创作、传播、接受、再加工这四种文学行为的全过程之中。《诗经》依托于各种传播媒介而存在,木简、写本、印本是《诗经》传播的载体。在不同历史时期,《诗经》又分别借助宫廷、学校、官邸、私宅、寺庙、书库等传播机构进入讲授、教学、售卖、阅读、鉴赏、娱乐等过程,只有依托传播,《诗经》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最终得以体现。进入接受环节,读者首先面对的不是义理、辞章、思想等深刻内容,而是具体的传播媒介形式,刀工墨笔的木简、个性书写的写本、整齐划一的印本,会带给读者不同的直感。
  《诗经》再加工行为,本身是《诗经》传播接受的衍生物,而日本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迥异于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体制、教育机构等系统环境中,对《诗经》文本进行再加工(如文学批评、俳谐化、戏作、翻译),所产生的新文本又形成文学行为的第一个环节,当其进入传播、接受、再加工行为的再循环时,势必会对《诗经》的传播和接受产生间接的影响。例如文学批评作为《诗经》再加工的特殊形式,依靠文学批评家、受众群、传播媒介的互动,通过讲授、写本、笔记、著作、册子等形式,对《诗经》字词解读、文学欣赏、注本演变、“美善”诗教等进行评价。虽然这种批评多为一家之言,带有浓厚的个人特点,但文艺理论批评家所拥有的权威话语权,对《诗经》的点评或研究依托不同载体,将《诗经》的审美期待、文化信息、修养作用等意识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文学批评虽然发源于文本解读与阐释,但经过不同媒介而广为传播,从而影响到《诗经》在日本社会的传播。
  具体研究中,关注《诗经》在日本的传播主体、环境、媒介、受众、效果五个层面,也即哈罗德·拉斯韦尔所言的“5W”:Who(谁)、To whom(对谁)、What channel(通过何种渠道)、What(说什么)、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美]哈罗德·拉斯韦尔:《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译丛·大师系列: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这是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对象。另外,王兆鹏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要追问传播主体、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六个层面的内容,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诗经》在日本传播的历时与共时的传播内容变化,也是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此,本书拟以传播视角为切入点,按照历史演变顺序,针对《诗经》东传日本之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传播情况,予以实证性考索与剖析,对其传播接受情况做一钩沉,一是总结《诗经》传播行为在日本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所彰显的存在价值;二是还原异域风情中《诗经》的历史本貌,系统地梳理日本《诗经》传播演变进程;三是归纳日本《诗经》传播特点,总结传播规律。按照这样的思路,分为上代、中古、中世、近世、近现代五章进行解读。
  第一章为“上代《诗经》传播:学林初现”
  从公元3世纪末到794年,经历大和、飞鸟、奈良三个王朝。以朝鲜半岛为媒介,汉字、汉籍传入日本。4世纪末之前,《诗经》的部分篇章或字句或已传入日本。百济的五经博士轮替赴日,在宫廷讲经;渡海而来的大陆移民留下了最早的用《诗》印记;遣隋使、遣唐使把《诗经》主要注本带入日本,大大缩短了中国《诗经》注本东传日本的时间差。《大宝律令》的颁行,在中央设置大学,在地方设置国学,《诗经》传播在学制上得以保障。《大宝律令》中的《学令》不仅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一个成文的教育法令,而且也是日本《诗经》传播史上
  ……
展开
目录
序(二)大野圭介Ⅸ
绪论
第一节先行研究
第二节研究视角
第一章上代《诗经》传播:学林初现
第一节《诗经》始来
第二节遣隋、遣唐使求书之旅
第三节奈良学制与《诗》教
第四节奈良时代与《诗》之宗经致用
第二章中古《诗经》传播:翰林竞艳
第一节《诗》传写本、木简与训点
第二节国家大典与公卿活动讲《诗》
第三节《诗经》与平安文学
第三章中世《诗经》传播:禅林绝响
第一节五山禅僧与《诗》传播
第二节公卿、博士家与中世《诗》传播
第三节《闲吟集》与仿《诗》体例
第四章近世《诗经》传播:儒林缤纷
第一节《诗集传》定于一尊
第二节 江户出版与《诗》传播
第三节 幕府与《诗经》教育
第四节 从经学到文学
第五章近现代《诗经》传播:士林超越
第一节传统汉学解《诗》余绪
第二节经筵《诗经》进讲
第三节东京大学《诗》传新气象
余论
附录
日本《诗经》传播史实年表
《韩诗》遗说在日藏汉籍中的保存
《韩诗》遗说在日本古籍中的保存与传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