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此生无悔 一个清华学子的钢铁人生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2469573
  • 作      者:
    董贻正
  • 出 版 社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董贻正,1931年12月生于上海,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离休前任原冶金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1994~1999年担任中国冶金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先后在中央级报刊发表文章600余篇,出版《管理一一工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国有企业扭亏的实践和思考》。与他人合作撰写了《宝钢的自主管理》。喜爱旅游,曾出版《亲历世界——一位七句老人的旅行笔记》。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和积极向上情趣的回忆录。《此生无悔 一个清华学子的钢铁人生》共分三编十二章,作者客观真实地介绍了自己少年、青年、成年和退休四个阶段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对妻子兄妹的手足眷恋之情、对党和组织培养的感恩之情、对新中国的赞颂,以及对改革开放的欢呼呐喊,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无情鞭挞。
展开
精彩书摘
  《此生无悔 一个清华学子的钢铁人生》:
  第一章 我的父母及家族渊源 第一节 从家谱说起 在民国及以前,家谱是国人的“家当必备”。新中国成立前,一般所谓“大户人家”家里都有家谱,记述了自己这一姓、这一支世系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前,我曾在家里见到过两本家谱,蓝缎封面,里面是红色竖格线。印象深的是列出了辈分的排序,大约有二三十字,现在记得的只有我父亲一辈是“裕”,我父亲名裕昌,字敬庄,叔父名裕昆,字秉庄;记得有一位姑妈的名字叫郁文,看来当时女性就不按“裕”字排行了。我们这一辈是“贻”字,就没有什么字号了;下一辈是“谋”字,再下一辈就记不得了。
  尽管时间久远,仍旧还记得在家谱中有我所知道的名人董仲舒,我很怕看到臭名远扬的董卓的名字,好在家谱中倒没有。可惜,这两本家谱,“文革”后就再也没见到。现在,再下一代的排行,我们兄弟谁也不知道了。年轻的时候,主要是受阶级斗争观念的影响,把家谱当成封建的东西,根本不当回事儿,错过了一些寻根的机会。现在想来,还是感到很遗憾的。
  第二节 与祖父失之交臂 我是祖父去世后的第二天出生的。
  小时候,曾见过装在镜框里祖父的画像。只记得他瘦瘦的脸庞,面容安详,目光沉静地看着我们,至于他的名讳华卿,还是后来在墓碑上看到记住的。 对祖父的身世经历,过去我一无所知。 后来,看到父亲在“文革”中的交代材料“三代简史”,才知道我祖父当初家庭经济状况很拮据。大约十三四岁时,祖父就到一家做香粉的手工业作坊当学徒,以后因工作勤奋,办事认真,被另一位老板看中,允以较高工资和职位,直至升为经理。稍有积蓄后,伙同友人在慈溪开设了一家杂货店。辛亥革命后,杂货店倒闭,祖父就带着父亲到上海找工作。
  有关祖父的遗迹,唯一保存下来的是在宁波建岙的坟地。20世纪50年代,我在冶金工业部教育司工作时,曾到过宁波财经学校出差(那是刚从地方接收过来的)。父亲告诉我祖父的坟地,以及联系人唐益章,倒是不太费事就找到了。八九十年代,我又趁出差宁波之际,两次为祖父扫墓。那时,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也找不到了。于是通过宁波钢厂找到建岙村,原以为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恐怕不一定还找得到,没想到电话里一报名,村委会的人立刻回答:“董家的坟保存得好好的”,并很快帮我联系上唐益章先生。
  唐先生以前代我家照看祖坟。电话里也很惊喜,没想到事隔30多年,还有董家的后人找上门来。当然,我也是很惊喜的,同样没想到“照看祖坟”这样的承诺,在若干年后仍旧可以兑现,那种旧式的守信与乡村制度,是现代的法律或者道德无法解释得通的。
  后来村长告诉我,“文革”中,我家的祖坟所以能保存完好,是因为村民对董家为村里办的好事抱有感恩之心。过去父亲出资帮助乡里修路、建桥,还赠送了消防器材。后来村里发生过火灾,这些消防器材发挥了作用,为村里挽回了相当大的损失。因此,村民们相约不准动董家的祖坟,尽管“文化大革命”横扫城乡,但即使是在“破四旧”如火如荼的时候,村民们依旧信守这个信念,使我家祖坟得以保存。
  我昕后感慨万千,“文革”中丧失的人性,在建岙村老百姓中居然还完好保存着。或许,这和祖母、父亲一直行善有关。善有善报,在他们百年之后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祖父的坟在一个紧挨着农田的小山包上,离居民区不远,山上就只有这一个坟墓,丝毫没有损坏的痕迹。走到坟前,深深鞠躬,眼前隐约闪现着他瘦瘦的面庞。不知道九泉之下的他,是否认得我这个与他失之交臂的孙儿。
  至于祖母,虽然从小我们就住在一起,但她的名讳却根本不知道。就是在墓碑上,写的就是蔡太夫人,连个名字都没有。在男权为尊的时代,女人的名字似乎没那么重要了。她和同时代的很多老人一样,是虔诚的佛教徒,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以及一些佛教节日,都要吃素。记忆中她很少诵经,也很少去佛寺参加佛教活动,只是经常拿着佛珠,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她为人和善,对孙辈们和保姆都不会大声说话。
  我13岁时,祖母病故了。办丧事是在安乐殡仪馆,白天在那做法事,和尚诵经,梵音袅袅,晚上亲属就在那里守灵。我记得那是在考试前夕,我就在灵堂复习功课,很是安静。 第三节 父亲从学徒到民族染料工业创始人之一 和祖父失之交臂,这是命运使然。但是,对父亲的不够了解,就算有情势使然的成分,我还是有无可推托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前年纪小,对家庭历史想不到去了解,这还可以理解。新中国成立时,父亲是一个民族资本家,在当时强调阶级成分、“亲不亲,阶级分”的环境下,作为资产阶级的子女,似乎多一分有关“家庭”的观念与情绪,都会成为思想不纯或者革命性不彻底的体现,甚至成为“阶级立场不稳”的严重问题。政治风气严酷,人也跟着少了许多温情。那时,追求进步,一味想划清界限,对于家族历史避之犹恐不及,根本不会去了解。
  改革开放后,我回上海的机会多了,父亲也已经过了90岁了,对当下的事记不住,但很多历史的积淀却牢记于心,他很想把它们释放出来。一次他终于开口,说想同我谈谈家庭历史,以及他本人的经历。当时,虽然已经没有了那种“阶级观念”的紧箍咒,但工作还比较忙,主要还是思想上没有这种“寻根”的观念,因此也就没有应声,失去了聆听父亲讲述家史的机会。
  所以现在说起父亲,信息也很寥寥,能找到的文字资料只有5份:最主要的是一份“三代简史”,这是“文革”中应工厂“革委会”要求写的。当然,这份材料中,主要是检讨自己怎样成为剥削阶级的,批判自己的剥削罪行,但毕竟还是保存了家族的一些历史记忆;还有两份是《上海染料工业点滴回忆》和《办厂经过》,估计是我父亲在改革开放后应有关部门之请撰写的;还有1996年他逝世后上海燃料化工八厂所致的悼词,以及《上海化学工业志》中“人物篇”中的有关资料。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从进家门到出校门(1931—1952)
第一章 我的父母及家族渊源
第一节 从家谱说起
第二节 与祖父失之交臂
第三节 父亲从学徒到民族染料工业创始人之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历次运动中的父亲
第五节 “文革”中父亲的遭遇
第六节 崇尚儒学父亲的为人处世
第七节 父亲的晚年
第八节 我的母亲和外婆的大家族
第九节 英年早逝的女革命者——小姨妈
第二章 十里洋场少年时
第一节 从被老师打手心到银盾少年
第二节 国人敬佩的“八百壮士”
第三节 亲戚中的汉奸
第四节 虎头蛇尾的奴化教育
第五节 租界里的生计
第六节 在致远中学读初中
第七节 战争阴霾下的课余生活和旧上海的少年阅读
第八节 致远中学的同学
第九节 抗战胜利啦!贪污腐败使国民党丧失人心
第十节 国民党倒行逆施加速其灭亡
第十一节 离延安更近了
第十二节 文化战争在国统区打响
第十三节 我成了“赤化嫌疑分子”
第十四节 大江东去晓光始我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
第十五节 用“单戈士”的笔名向进步报刊投稿
第三章 北上清华迎接解放
第一节 我们当年考大学
第二节 马桶上听到被清华录取的消息
第三节 一路向北
第四节 来到北京,来到清华园
第五节 亲见民国政府末日
第六节 清华四年的学习生活
第七节 特殊背景下的社团“团契”
第八节 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
第九节 清华回归人民
第十节 从解放军进入北平城到开国大典
第十一节 地下盟的大聚会和地下党组织的公开
第十二节 我的三次申请入党经历
第十三节 在清华园参加抗关援朝运动
第十四节 亲历“三反”运动
第十五节 在毕业证书上盖章 的两位校务委员会主任
第十六节 我们这个班
第十七节 倏忽一甲子 交情老更亲

第二编 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2-1992)
第四章 初入社会。冶金工业部教育司两年
第一节 我们那年的大学毕业生
第二节 在东北的两个月
第三节 重返北京
第四节 用土办法测算所需各类专业人员的比比例关系
第五节 在教育司经历的几次政治运动
第六节 麻城下放劳动锻炼的日子里
第七节 政治斗争又开始了
第八节 在高教处感受到教育战线上的“路线斗争”
第五章 从冶金工业部政治部到“五七干校”
第一节 我成了政工干部
第二节 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第三节 两次参加“四清”工作队
第四节 回到北京,参加了政治部“红旗战斗队”
第五节 在军代表主持的学习班上,我成了领导成员
第六节 空前绝后的全国冶金工作会议
第七节 结婚八年,终于盼来了女儿的出生
第八节 草坝干校整一年
第六章 在宝鸡902厂的时光
第一节 军代表给我来个下马威
第二节 一场声势浩大的揭批“大洋全”运动
第三节 批林批孔成了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好机遇
第四节 邓小平上台,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第五节 在璀明得脑溢血回沪休养的日子里
第六节 回到部里,赶上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第七节 从“4·5天安门反革命事件”到“四人帮”垮台
第七章 政策研究室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第一节 冶金工业部“揭批查”受到中央表扬
第二节 转入政策研究室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第三节 开放拓宽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和路子
第四节 我的出访日本、美国之行
第五节 通过改革,杀出一条血路来
第六节 亲历新时期钢铁工业的第一次波折
第七节 我所接触到的宝钢建设
第八节 总结推广了一批企业管理的好典型
第九节 从乡镇钢铁企业异军突起看改革开放的威力
第十节 怀念担任国家软科学评审组成员的那段时间
第十一节 摄制普法宣传片使我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潜能

第三编 夕阳无限好迎来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1992-2013)
第八章 和“穷哥儿们”打交道的日子
第一节 在中国冶金企业管理协会,开始接触亏损企业
第二节 打响扭亏第一炮——担任水钢扭亏调查组组长
第三节 接连担任4个企业的扭亏调查组组长
第四节 刘淇请我帮助北汽摩扭亏
第五节 来自一批钢铁企业的邀请
第六节 《扭亏十谈》成为“扭亏解困的教科书”
第九章 古稀之年的选择
第一节 400天首钢之行系深情
第二节 要紧紧抓住管理这个“永恒主题”
第三节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真正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第四节 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魂要附体
第五节 老钢铁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典型——唐钢
第六节 企业一把手可以兴邦,可以丧邦,可不慎乎
第七节 见证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和产能过剩
第十章 有人说我是“老愤青”
第一节 为福建三明钢铁厂摇旗呐喊
第二节 为柳钢总经理打抱不平
第三节 北京副市长对京棉集团主要领导人无理由免职无可奈何
第四节 为行业除霸,为社会除害——同郑州拓普的斗争
第十一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一节 邓颖超的题词激发了我旅游的兴趣
第二节 旅游的几点感悟
第三节 2000年开始的国外游
第十二章 我的点滴感悟
第一节 人生旅途中的变与不变
第二节 钢铁人生的几点感悟
第三节 “独行侠”的三件事
第四节 我的“养生之道”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