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草衣的胜利:齐白石
0.00     定价 ¥ 2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4115383
  • 作      者:
    白巍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自称“草衣”,无缘学堂

  能诗能文,能刻能绘;

  活的简单,画不简单。

展开
作者简介

  白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绘画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出版作品有《宋辽金西夏绘画史》《似与不似——中国绘画》《人间词画》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20世纪的中国,若说最广为人知、最雅俗共赏的画家,非齐白石莫属。他被尊为“人民艺术家”,也被称为全才艺术家,于诗、书、画、印皆能,花卉、草虫、山水、人物皆精。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齐白石,更是始终如一、坚持自我的齐白石。

  他出身贫寒,只读了半年私塾,做过木匠,画过民间画,27岁才正式拜师学画,一直默而不闻数十载,却不言放弃,57岁的高龄“北漂”,60岁始闻名于海内外。成名却不固守,坚持创新而成“衰年变法”。

  从“草衣”到巨匠,一段励志的人生传奇。

展开
精彩书摘

  “衰年变法”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了进来。于是凡是具有维新思想、崇尚新学的人,都把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对西方文明的学习上。美术界也是如此,兴办美术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掌握西方美术技法。五四运动时期,在民主和科学思潮的影响下,提出了美术革命。

  “五四”以来,中国画一直是美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由于中国画是在封建社会诞生、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当时许多有点“新思想”的人,都把中国画当成老古董,甚至抱着完全否定的态度,要把它打倒。就当时国画本身来看,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题材狭窄,表现手法日见玄虚,艺术趣味偏于审美,较多的画家满足于因袭、模仿,宗派门户之见很深。从发展趋势来观察,这些无疑是落后的东西。针对这些缺点来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美术革命。

  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发表了陈独秀

  《美术革命》一文,提出了国画改良的问题:

  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中国画在南北宋及元初时代,那描摹刻画人物禽兽楼台花木的功夫还有点和写实主义相近。自从学士派鄙薄院画,专重写意,不尚肖物;这种风气,一倡于元末的倪、黄,再倡于明代的文、沈,到了清朝的三王更是变本加厉;人家说王石谷的画是中国画的集大成,我说王石谷的画是倪黄文沈一派中国恶画的总结果。谭叫天的京调,王石谷的山水,是北京城里人的两大迷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不许人家说半句不好的。……我家所藏和见过的王画,不下二百多件,内中有题画的不到十分之一;大概都用那“临、摹、仿、抚”四大本领,复写古画;自家创作的,简直可以说没有,这就是王派在画界最大的恶影响。到后来的扬州八怪,还有自由描写的天才,社会上却看不起他们,却要把王画当作画学正宗。像这样社会上盲目崇拜的偶像,若不打倒,实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

  很明显,陈独秀提倡采用西画的写实精神来创作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反对只搞临、摹、仿、抚、复写古画的流行风气,以此精神来改良国画。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学西画的思潮,开始盛行起来,采用西画的写实精神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当时对西画写实精神的理解虽然比较简单,以为不过就是要以实物来做描写的模型,以临摹他人作品为能事,没有自己的特点。但实际上它有利于进行艺术创造,有利于对客观世界是创作源泉的认识,使人们把实物写生看作是一种科学方法,是中国美术复兴的必经之路。不这样,个性和感情思想就难以充分发挥,就不能赋予艺术新的生命。当时的美育倡导者蔡元培也认为,重视实物写生是科学的方法,是应该在新美术运动中竭力倡导的。

  实物写生首先是在美术学校里实行的。作为新生事物出现的实物写生,别的都可以让中国人接受,唯独画人体写生,由于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因而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1914年3月,上海美专西洋画科三年级学生首先使用人体模特。同年,浙江高等师范学堂也开始画模特。当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方案中虽已规定艺术学校可以采用模特教学,但在社会上阻力仍很大。围绕着模特问题,美术界展开了一场尖锐的反封建斗争。刘海粟及上海美专站在了斗争的前列,最后却不了了之。

  对于写生的提倡,无疑是对中国古已有之的师造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但是这种提倡却往往被误解为要写生就要排斥临摹,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事实上,应当反对的是用因袭代替创作的临摹,而不是一切临摹。临摹是学习传统技法不可缺少的,因此应适当地提倡。

  ……

展开
目录

第 1 章  少年时代

家 世

启 蒙

牧牛童的欢乐

第 2章  民间艺人

芝木匠

残缺的《芥子园画谱》

五次出游

结识陈师曾

“衰年变法”

卖画京城

第3章  全面发展

新的起点

齐美人

龙山七子

入王湘绮之门

第4章  文人画家

五次出游

结识陈师曾

“衰年变法”

卖画京城

第 5 章  艰难时世

闭门不出

拒售作品

去留的选择

第6章 耄耋之年

走出家门

丰产的一年

荣誉与成就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