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有一种文化叫节气
0.00     定价 ¥ 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600538
  • 出 版 社 :
    中国三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摸索出来的,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古代为指导农事活动而订立的一种补充历法。
  《有一种文化叫节气》将二十四节气一一进行阐释,让读者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
展开
精彩书摘
  《有一种文化叫节气》:
  历史上的立春时节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但是,最早的春节可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可能是因为立春有时在农历年尾,有时在农历年初,甚至有的年份没有立春,立春才被正月初一所取代吧!即便如此,立春仍是我国延续至今的传统节日,只不过节日的气氛远没有春节那般热闹了。
  在历史上,立春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极其重视的节日。有史书记载:在立春的前三日,皇帝要斋戒,到了立春当日,则要率领王公大臣到东方的郊外去迎春,祈求丰年。为什么一定要到东方呢?因为立春时,人们拜祭的春神——句(gou)芒,居住在东方。句芒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春神,人面鸟身,坐骑是两条龙,主管着草木发芽生长。后来,人们把芒神画得更像人了,在迎春的年画中是两眼笑眯眯、打着赤脚放牛的牧童。多有意思呀!
  到了民间,更有“鞭春牛”这样的迎春仪式。人们用泥土捏成一个象征农事的耕牛,肚子里塞上五谷,按照辈分长幼顺序,纷纷用鞭子抽打土牛,当土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这时,人们一拥而上,纷纷争抢五谷撒到自家的耕田中,期盼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春天、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祈盼,也寄托了先民对人勤春早的信心与向往。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主人公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春神——句芒。相传一年的立春时节,句芒带着百姓开始翻土犁田,准备播种。可是,干活的主力——老牛,却躲在牛棚里睡大觉,怎么驱赶都不出来干活,人们又舍不得真的狠心抽打它。这时,句芒灵机一动,让人们用泥巴糊了一头牛,然后用鞭子狠狠地抽打泥牛。鞭子带着风声“啪啪”作响,一下子就惊醒了老牛,吓得它赶紧起身,乖乖地跑到田里帮助人们犁田去了。
  春天,快到我的碗里来
  如今,立春的许多活动已经消失了,但吃的习俗至今还保留不少,如吃春饼。春饼最早起源于潮州,发展到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北京、东北的春饼最为好吃。春饼的做法并不复杂,首先用热水和面,然后搓成条,再揪成一块块的面疙瘩。接下来,从中取出两块,一面刷上油,重叠在一起,擀成面饼。最后放到平底锅中,烙出薄而有韧劲的面饼,再配上炒韭菜、炒豆芽、摊鸡蛋、生葱、萝卜丝等蔬菜,用面饼裹上各种配菜,卷成卷,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要从头吃到尾,取“有头有尾”的吉祥之意。慢慢地咬上一口春卷,面香、菜香溢满口中。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也有一段精彩生动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人们一边饱着口福之欲,一边盼着春日的到来。
  春饼的制作因为地域的不同,也各有变化。比如在贵州,人们用软得如泥的烫面在热锅上一摊,再一提,一张薄如纸的面皮就做好了。饼皮个头虽小,却可以加上20种的素菜。从形态到内容,春饼千姿百态,但追根溯源都离不开人们期盼春天的美好心愿。
  听着不过是民间饮食习俗,其中却体现了中国人舌尖上的智慧。我们的老祖宗一直提倡人的作息、养生也应顺应四时的自然变化。立春的到来,要注意保护肝脏,而春饼中的韭菜、豆芽、青葱,都具有发散、护肝的作用。
  再比如萝卜,古代称芦菔(fu),有诗云:“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吃萝卜可以解春困,经常食用还可以理气、软化血管、祛病等。《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萝卜含有维生素C,可以帮助消化身体里的废物,促进新陈代谢。
  ……
展开
目录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