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诗经消息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200652
  • 作      者:
    黄德海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8-01
收藏
畅销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论语·子罕》

孔子并非不见国史,其所以特笔褒之者,止是借当时之事做一样子,其事之合与不合、备与不备,本所不计。孔子是为万世作经而立法以垂教,非为一代作史而纪实以征信也。

—皮锡瑞《经学通论》

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没有什么是偶然的;任何东西在其发生的地方都是必然的。在对话之外任何可能是偶然的东西,在对话里都是有其意义的。在所有现实的交谈中,偶然拥有相当重的分量:柏拉图的所有对话[因此]都是彻底虚构的。柏拉图对话建基于一种根本的似谬性(falsehood),一种美丽的或说能起美化作用的似谬性,也就是说,建基于对偶然性的否定。

—列奥·施特劳斯《城邦与人》


展开
作者简介

黄德海

1977年生,《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上海文化》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著有评论集《驯养生活》《若将飞而未翔》,随笔集《书到今生读已迟》《泥手赠来》《个人底本》等,翻译有《小胡椒成长记》,编选有《知堂两梦抄》《书读完了》《野味读书》等。曾获“《南方文坛》2015年度优秀论文奖”,“2015年度青年批评家”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以来,《诗经》主要被当作一部诗集,得到阅读、研究,对它的体会、品味也常常从文学角度出发。青年作家、批评家黄德海在《诗经消息》中,通过对两千多年来历代解《诗经》之言说的解读、辨析和拣择,以此去探寻《诗经》产生时代的历史图景,以及后世著名解诗人的内心关切和用世情怀,揭示出《诗经》中的诗歌,为什么历代圣贤不将其仅仅作一般文学看待,而确信其中的“微言大义”从而被奉为“经”的道理所在。本书融入作者个人阅历和西学功底,多角度摸索古人之意,竟有深刻的沟通,并用中正淳厚、严谨朴素又极富睿思的文字,诠释一位当代青年学者对古人和世事人心的理解。最终,带回了一部经典在今日依旧能够对应世事、映照精神、安放灵魂的新鲜消息。


展开
精彩书摘


《诗经》的图景

 

 

大约是知慕少艾的时候吧,我有次看到一个女孩儿的眼睛,在斜睨的瞬间放出清澈的光芒,摄人心魄。揽镜自照,自己眼里却没有这种光彩,于是就绝望地羡慕,自此经常性地左顾右盼,期望自己也可以练出那种光芒来。结果当然是失望,但我并不死心,就在每天太阳初升的时候,把眼睛对准太阳看,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样做有致盲的危险,只希望太阳的光芒会洗去眼中的浊气,给我一双发亮的眼睛。实验了一段时间后,眼前倒是经常有太阳状的亮块,光芒并没出现在我的眼睛里。

不知从初中的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看不清板书,觉得教室里始终不够明亮,自此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模糊期,上课全凭听觉,成绩一落千丈。我陷入莫名的焦躁,只隐隐约约地怀揣幻想,希望这是眼睛的周期性歇息,过段时间会自然好起来。这种无知的揣测给了我很大的暗示,每晚早早就上床睡觉,总期望某一天醒来,那双经过充分休息的眼睛,会重新看清眼前的一切。当然,这不过是幻想,我只是眼睛近了视而已。

大约是因为某种类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我来说,大学是我忘记了自然感觉,读书找不到门径,却表演了最大努力的四年。偶尔读书有得,从书页参差的缝隙里看到一点此前从未见过的东西,就得意地以为已经看到了世界的全部秘密,跟人宣称自己眼里的光有了不同的层次,并企图用这点心得更新前人的所有认知。直到后来遇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我才知道这急切的好笑及其成因——当然,这是后话了。

说起这段经历,我想自己算是对眼睛和眼光十分注意吧,只是这关注显然过于急切了,因而不免经常会像上面说的那样,不是进行危险的练习,就是抱有盲目的期待,甚者得少为足,到处宣扬。我当时不知道禅家习语“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否则肯定也会拿来装饰自己的成长。后来我慢慢意识到,这样急切的练习和期待本身,已经是成长的障碍。未得欲得和未得谓得引发的躁急之火,会让人忘记此前人们缓慢累积的经验、审慎提示的路径,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看到的一点角落里的东西(还往往以为那就是整全),即便算不上狂悖,也起码有违节制的美德。

当然,我们怎么舍得一开始就收敛自己“发现的惊喜”呢?那些自以为认识到的前人思维误区,又怎么舍得不大声说出来呢?比如,我有段时间每天以读一首古人注疏的《诗经》为功课,开篇第一首《关雎》,就让我觉得发现了古人的绝大漏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是我们都曾身经过的啊,不是天经地义的爱情诗吗,即便考虑到后面的钟鼓琴瑟,也不过是求得之后的婚礼场景,为什么非要扯到“后妃之德”上去?非要说什么“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即便没有读过今人专门注解《诗经》的书,我们起码听人说起过此诗的片言只字,偶尔在什么书里看到过一句两句吧?虽然未必能说得出一些字的确切意思,未必知道一些句子历来歧义多端,但脑子里似乎有一个什么东西帮我们完成了理解,让我们觉得自己知道这诗要表达的意思没错吧?或者再说得确切一点,我们几乎不言自明地觉得,不用借助什么注释,一读之下就能进入诗的现场,明确感受到诗的主题不是吗?连这样的诗也要说到宫廷,说到教化,说到国家,太也牵强附会了吧,岂不是古人不懂文学、脑筋古板或者“不学有术”“学随术变”的标志?

不过,无论对诗旨的理解如何,这首《关雎》写得好,却历来少有异议——即便是经的地位遭到质疑的明清,对本诗的赞美也往往是直凑单微。明戴君恩《读风臆评》:“诗之妙,全在翻空见奇。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扰受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欢欣鼓舞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作实境,便是梦中说梦。”清牛运震《诗志》:“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先声后地,有情。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并解孔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云:“不伤者,舒而不迫;不淫者,淡而不浓。细读之则有优柔平中之旨,洁净希夷之神。”晚于牛氏百年的方玉润《诗经原始》言:“此诗佳处全在首四句,多少和平中正之音,细咏自见。取冠‘三百’,真绝唱也。”既如此,那就先把这绝唱抄在下面,读上几遍再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展开
目录


目录

 

小引   …………………………………………  1

 

南有樛木   ……………………………………  1

泛彼柏舟 ……………………………………   15

巧笑倩兮 ……………………………………   30

彼黍离离 ……………………………………   44

蒹葭苍苍 ……………………………………   63

如集于木 ……………………………………   79

绵绵瓜瓞 …………………………………… 102

凤凰鸣矣 …………………………………… 125

秉文之德 …………………………………… 144

《国风》的俭德 ………………………… 173

《诗经》的“观” ……………………… 189

《诗经》的“遯” ……………………… 216

《诗经》的图景 ………………………… 240

 

附录

来自远古的眼神 ………………………… 277

开启古典诗歌的可能性 ………………… 304

人如何通过狭窄的竖琴 ………………… 31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