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顾曲集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8060679
  • 作      者:
    孔在齐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8-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孔在齐是香港《信报财经新闻》荣休总编辑沈鉴治博士的笔名。他幼年正逢京剧的黄金时代,从小就跟着父亲去看戏,可说是在京剧的环境中长大的,对顾曲有着非常内行和特殊的见地。本书就是他多年来看京剧的所见所闻和心得。

这的确是一部好书稿,令人开卷难弃,一路读下去如行山阴道上,梨园风景、艺术赏析有目不暇接之感。作者笔下展现了众多京剧名伶,举凡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生、旦、净、末、丑的名角,几乎一网打尽,洋洋洒洒犹如一部京剧史,不仅热闹,而且内行、专业,所言人事又多为自己听戏感受,即亲自顾曲之后的剧评。作者已九十高龄,能写出这样的专栏和书稿的人,今日恐怕“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两处茫茫皆不见”了吧。

展开
作者简介

孔在齐  香港《信报财经新闻》前总编辑沈鉴治博士,资深乐评人兼作家,在《信报》和《信报财经月刊》都辟有专栏。自小跟着父亲去剧院看戏,成长于京剧艺术的环境中,对中国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戏曲欣赏方面有着独特的见地。著作包括有关中外文学的《你傲慢,我偏见》《啊呀,好厉害的女人》、介绍西方古典音乐的《乐乐集I》《乐乐集II》《乐乐集III》《乐乐集IV》《共享美妙音乐》,以及介绍西洋歌剧和芭蕾舞的《乐乐新集》等。现居美国加州,平时除了写作外,继续以京剧自娱,并担任该地海韵剧艺研究会会长及梅兰芳艺术研究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收入了孔在齐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上所撰专栏《顾曲集》中的八十四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看京剧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谈了很多近年来的顾曲经验。对于唱、做、念、打四者并重的中国戏曲,书中从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开始讲述,介绍了各个行当的著名表演家和知名剧目,如“三大贤”“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活花和尚”“活鲁智深”等,并就喜爱的武戏作了精彩呈现,将欣赏戏曲之道一一细表。作者认为,京剧这门表演艺术要想得以延续,需要提高人们对京剧的认识,必须通过教育制度来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并且帮助观众提高欣赏能力。

展开
精彩书评

对于表演而言,笼统地概括一番,是很容易的。若从内部、细部诠释,那就得拿出真功夫。《顾曲集》用的是真功夫。

除了功夫,还有见地!关于艺术的作用问题,作者认为京剧是“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去一再体会几段唱腔、一个眼神、两片水袖、四面靠旗所发出的魅力和蕴藏的奥妙,激发起观众的喜怒哀乐,让他们沉醉于艺术”。论及戏曲现状,孔先生用“演员不到位,观众不在行”来表述。他说,今天拔尖的演员其表演也往往不够水平,而当下他们面对的环境未必较前辈优越——这话说得多么准确,多么深刻。

服了!

——章诒和

沈鉴治先生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古典音乐评论家,他来谈京剧也是很地道的,很有一些特殊见地;一般我们看的一些介绍京剧的书,常常是从剧场方面入手,也就是说从做打入手,而关于怎么念唱呢,谈的就恐怕没有沈先生这么注重了。

——梁文道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曲《钗头凤》 戏迷泪涟涟

我一想到荀慧生,眼前就会浮起他在《得意缘》《大英节烈》和《十三妹》等戏中的形象,因为即使他的表演限于这些传统的花旦剧目,已经可以使他在京剧史上的地位永垂不朽了。但是,这些允文允武、艺术性极高的剧目只不过是他艺术的一部分,荀慧生之自成一家,还有创造性的另一面。

我小时候看荀慧生,父执辈们和上海的老戏迷都叫他白牡丹,当时不大明白,经过解释,才知道这是他以前的艺名。原来他十九岁时(民国八年,即1919)由一代武生宗师杨小楼(1878—1938)带到上海,以花旦挂四牌,二牌是老生谭小培,三牌是和他同年的尚小云(尚是正工青衣,所以牌子在花旦之上,而且在京剧界出道比荀慧生略早)。后来他的艺术受到杨小楼和余叔岩的赞赏,鼓励他扩大戏路,更改艺名,以求更上一层楼。于是,他于1925年二十五岁时放弃已经颇有声誉的白牡丹的艺名而改用荀慧生,同时得到文人陈墨香(1884—1942)的支持,为他改编和整理了包括《荀灌娘》《丹青引》《钗头凤》《全部玉堂春》《西湖主》等不少剧本。 他还投师王瑶卿,成功地把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炉,跳出了以前的框框。这些努力使他在1927年成为四大名旦之一。   

梅兰芳一生不断创新,程砚秋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也是因为他勇于创新,而尚小云编演的新戏可能更多;梅、程、尚都是青衣出身,在京剧传统的概念中地位仅次于老生而在花旦之上,所以作为花旦出身的荀慧生要脱颖而出,就比他们要困难了。但是,童年历尽苦难的荀慧生凭着本身的聪慧和自力更生的决心,终于在花旦的基础上创造了韵味绕梁三日的唱腔、表情入木三分的做工、声调含情脉脉的念白、以及身形满台飞舞的舞蹈(包括开打),成为荀派的开山鼻祖。

记得在我较为懂得看戏时看荀慧生,看的并不是花旦戏,而其中最为观战称道的是悲剧性的《钗头凤》。当时我家中有一张由荀慧生唱的蓓开公司唱片《钗头凤》,我听了很喜欢,居然学者哼。先母不喜欢我沉迷京剧,但对诗词很喜爱,所以即使听到我在暗自哼着“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时,也并未责怪,反而向我点出整阙词的意思,还讲解宋代诗人陆游(1125—1210)的生平,说他因为妻子唐蕙仙得不到婆婆的欢心而被迫“出之”(古时叫休妻),所以非常伤心,填了这首词。后来此词传到唐蕙仙那里,她读了伤心得昏过去。我对这个故事印象很深,于是当荀慧生演《钗头凤》时,当然一定要去看了。

这出戏的情节比母亲所说的要复杂得多,讲的是陆游夫妇二人感情极好,但是在陆游上京赶考时,妻子唐蕙仙被恶婆婆赶出去,又被恶尼姑逼迫当娼,幸亏被侠客救出。后来陆游落第回家,不见爱妻,听了母亲一面之词,又悲又疑,在获知妻子下落时,填了一阙《钗头凤》在手帕上,请人转给她。荀慧生演的唐蕙仙在收到那一方罗帕时,心情极为激动,打开一看后更大受打击,凄然念道“咳,想我唐蕙仙好苦啊!”,接着把整首词唱出。由于词的句子结构不同京剧传统的七子句或十字句,而是长短句,所以他唱的是新腔,但却仍是京剧。上半阙唱到“……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多离索,错错错”时,那哀怨表情、那如泣如诉的嗓音,已经感动了每一个观众,到后半阙唱毕“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时,彩声不绝,而他那眼声令人永远不会忘记,在此之前,我大概很少旦角演戏可以有如此的感染力。这出戏的结尾是陆游决定把唐蕙仙接回家,但是在迎亲之前,她却香消玉陨了。这哪能不使观众们的手帕被眼泪浸湿啊!

我以前只知道荀慧生是花旦,看了《钗头凤》才知道他居然是比程砚秋还要悲的“悲旦”。但是,荀慧生的本领却不限于此,她的戏真是多姿多彩,而她也演什么像什么。我觉得,梅兰芳一站出来就是完美无缺的大角儿,程砚秋一开口就是一个另有一功的青衣,荀慧生呢?你非得看了她各式各样的戏之后,才能领略到他的精湛的艺术。他和马连良或许颇为相似,因为他们都并不满足于墨守成规,而是勇敢地创造,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