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派文化地图:海上文脉
0.00     定价 ¥ 6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13196606
  • 作      者:
    潘新华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跟随作者笔下的名人故居、城厢楼阁、民国倩影、绅士品格……遍寻上海之根,看尽前世今生。

    既是一份简绘版地图,又是一部读懂上海的说明书。


展开
作者简介

潘新华高级记者。获2002年上海韬奋新闻奖。历任新民晚报经济部主任、浦东记者站站长、特稿部主任、总编办公室主任等。发表《破译上海人的信息密码》《伟大城市离不开居民的深深眷恋》等城市文化专稿。多篇论文、特稿收入《<新闻战线>文萃·业务卷》《五色夜上海——新民晚报特稿精选》《上海改革开放的故事》《中国晚报学》《新闻老战士与抗战》等。编著《都市热线》(合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徐汇区古属昆山县,唐宋代隶华亭县,元明清代为上海县辖地。国民政府设置行政区后,分为第七区(常熟区)、第八区(徐家汇区)和第二十六区(龙华区)。1956年,常熟区和徐汇区合并,定名为徐汇区。1984年划入龙华、漕河泾镇和长桥地区后,形成如今54.93平方公里的区划范围。徐汇文脉,俯仰古今!历史学家论言:谁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往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徐家汇也越来越成为近代中国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首处空间中心。徐汇的文物和建筑就是一部中国的文化史和革命史,历史鉴证,岁月镌刻;时代新篇,今人书写。作为海派文化气息和经典建筑品质颇具特色的城区之一,“海派文化 人文徐汇 ”鲜明地标,如今一个个出现在新时代的徐汇版图。《海上文脉》让你沉浸于浓郁的海派文化氛围……


展开
精彩书摘

徐家汇的地名与徐光启密切相连。明代相国、我国第一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科学家徐光启,曾在此建农庄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逝世后安葬于此,其后裔即居住在此,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为通黄浦江的肇嘉浜与通吴淞江的法华泾,在漕河泾附近交汇,故得名“徐家汇”。今天,我们把寻找海派文化渊源的急切目光,首先投向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一个心愿:百姓铭记明代科学家

距离令人眼花撩乱的徐家汇商圈不远,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是徐光启纪念馆,纪念这位在400年前第一个睁开双眼看世界、对中国近代科技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徐光启墓最早建于他去世后的第二年,后年久失修,墓地大部变成了菜园。1957年,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整修一新。墓地为椭圆形,四周砌石,顶复草地,内葬徐氏夫妇和他们的孙子、孙媳妇。 1979年11月22日,经文汇报刊登市民写信呼吁,有关部门将徐光启墓修葺一新。1981年4月9日 ,徐光启墓碑在南丹公园竖立。1983年11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汪道涵出席了上海各界人士纪念明代爱国科学家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座谈会并讲话。2005年徐光启纪念馆建成,成为上海极具历史底蕴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徐光启纪念馆厅堂正中央高悬一块牌匾,上书“后乐堂””三字,得自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边的抱柱联上刻有“虔信天学泛爱众人富国利民树贤范,深研博物躬行农政学贯中西创伟业”。两侧墙上挂有六幅版画,分别是会通中西、桑园试种、天津屯田、夜观气象、保卫京师、通州练兵,概括了他的政绩和成就。

一丝不苟:中国近代科技大门由此打开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曾被成为“徐上海”,年幼家业衰落。他的童年虽贫困但不甘寂寞。在龙华寺读书时,他与同学聊天时各言其志。有的说:“我欲为富翁”。有的说:“我欲为道士”。徐光启则说:“是皆不足为也。论为人,当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一世。”

徐光启生存的明朝年代,欧洲正处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后期,先后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文学家、探险家、哲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封闭的王朝渐被推开一扇扇门窗。“天圆地方”,这一历来被封为王朝天意的真理,开始受到震撼人心的冲击。16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光启看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他惊呆了:地球竟是圆的,这是一个他所未知的广袤世界,他反复思考。“脑洞大开”,写下了《题万国二圜图序》一文。后来徐光启奉旨修历,编撰《崇祯历书》,破除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提高了日月食和其他天文计算的精确度,并由此奠定后三百年天文历法的基础。他研订的《崇祯历书》。在我国历代改历工作中,只有徐光启这次采用了西方阳历的基本观念,作为一切推算的根基。这在中国,等于是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前无古人的改革。

徐光启相遇相识了来华的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后,他向利玛窦提出了翻译科学著作的建议,利玛窦听了十分赞同。年已45岁的徐光启,开始和55岁的利玛窦合作译书。并先从《几何原本》入手。两人“口译笔受”共同翻译出《几何原本》(六卷本)。《几何原本》成为中国最早翻译的希腊时代欧几里得的第一部著作。《几何原本》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此后徐光启大量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大门由此打开!

一文不留:品行端正 克己廉洁

明崇祯三年(1630年),徐光启升任礼部尚书。崇祯五年(1632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崇祯六年(1633年),兼文渊阁大学土。同年11月8日病逝于任上。他病逝时未留分文,“盖棺之日,囊无余赀”。

1634年,即在徐光启逝世一年后,一个名叫伏若望(英译汉名)的葡萄牙耶稣会士,撰写了一篇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大官兼科学家徐光启印象记。这篇文章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传记性文字。葡萄牙原文抄本如今藏于里斯本阿儒达图书馆。翻阅这一中文译本,可以让我们真实走近徐光启。

徐光启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从不随俗浮糜,品行端正严己。他对一子五孙严格教育,对违者甚至以绝食狠心相劝。他终身不蓄妾滕,一妻无妾。“他是全帝国最重要的大臣,而全帝国都知道他始终没有娶第二个太太”。葡萄牙人伏若望写道:“娶妾在中国是十分正常的事,特别是达官显人们,更加重视娶妾。很多官员劝他再娶,但他从不听取他人的劝告------他在一封信中谈到自己,说当前最重要的是摆脱众多令人厌烦的说客的纠缠,这些人都一再劝他再娶。他有一个儿子。在这个男孩十四五岁的时候,他的太太去世了,而他此后一直保持鳏夫身份,成为伟大的榜样”。

有“徐上海”之称的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开放好学、一丝不苟和一生廉洁。他在400年前翻开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新页,给海派文化镌刻了交融并蓄、精耕细作、品格卓越的历史基因。


展开
目录

徐光启     睁开双眼接纳近代文明第一人

黄道婆    “衣食我民真众母”

马相伯     百年教育在徐汇  

金铃塔     龙华盛景今安在

土山湾     最早的中西文化艺术熔炉

藏书楼     保护百年珍本典籍

观象台    “世纪气候站”的百年奥秘

大教堂     不仅只是高耸的哥特式尖顶

交响乐     海派文化的音乐记忆

老唱片    红楼响起《义勇军进行曲》

电影厂    历史镜头在这里定格

老房子    上海拉丁区里“凝固的音乐”

“领馆区” 走马观花印象深

宋庆龄故居 “到上海是回家”

巴金旧居  “生命的开花”

柯灵故居   知识分子的生命活化石

张乐平故居 漫画史上一座丰碑

武康路    历史文化名街之怀旧和变身

高邮路    郑振铎蛰居在周佛海对面

东平路    达官要员老宅云集

桂林路    黄家花园引人探秘

烈士陵园  松柏傲霜 桃花灼灼

交大基因  地上泥土宇宙星

徐汇滨江  璀璨明珠点亮西岸新空间

武康大楼  口述传承城市文脉

“罗密欧阳台”  上海人的城市收藏

老马路     凭什么永不拓宽

街头雕塑   城市记忆需要文化细节

“金色地毯” 落叶不扫留下记忆

历史鉴证   学者名人点评徐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