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武装组织规范学习的动力与进程研究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501792
  • 作      者:
    颜琳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颜琳,2012年毕业于外交学院,获博士学位。湖南师范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理论、非洲武装组织与规范研究,翻译了专业著作《修复脆弱的国家——发展的新范例》《安全与国际关系》,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国际论坛》和《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类)》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冷战结束后,国内武装冲突与内战通常会引发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而非国家行为体例如武装组织经常是人权的侵犯者和施暴者。因此,督促武装组织学习和遵守国际人道主义规范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那么,武装组织为什么会接受和遵守国际人权规范,保持行为克制?从学理意义上说,参与进程是说服武装组织学习和遵守新规范的关键自变量。参与进程强调参与实践及其进程的重要性。从政策意义上说,参与进程重视接触与对话,为武装组织的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冷战后,国家内部冲突明显多于国家之间的战争。按照武装冲突的参与者进行划分,国家间战争属于“旧战争”,国家武装部队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武装冲突被称为“新战争”。“新战争”的特征是:越来越多非国家行为体的参与、战斗呈非传统形式、轻小武器的非法扩散、恐怖主义国际化、袭击目标不区分战斗人员与平民。本书主要研究武装组织与主权国家政府之间的战争,不考虑恐怖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与主权国家政府之间的战争。参见Edward Newman,“The‘New Wars’Debate: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s Needed,” Security Dialogue,Vol35,No2,2004,pp173-189; Mark Duffield,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New Wars:The Merging of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London and New York:Zed Books,2001。值得注意的是,冷战后的国家内部武装冲突与内战通常会引发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人的安全”随之成为国际政治实践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内部冲突中,国家武装部队和武装组织都存在招募和使用儿童兵的现象。武装部队(armed forces)一般是指隶属于主权国家政府的武装力量,而武装组织(armed groups)是不隶属于国家政府的,且通常挑战了主权国家政府的权威。在本书中,武装团体、反叛团体与武装组织是相互通用的概念。本书关注的是武装组织招募和使用儿童兵问题,而不考虑武装部队、亲政府民兵使用和招募儿童兵的情况。然而,国家武装部队的招募行为通常受到国际法、国内法、国际规范的限制和约束,而许多武装组织招募和使用儿童兵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制止。换言之,武装组织经常是人权的侵犯者和施暴者,有时还对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ed MWood,“From Loss to Looting? Battlefield Costs and Rebel Incentives for Viole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68,No4,2014,pp979-999;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Human Rights Policy,Ends & Means:Human Rights Approaches to Armed Groups,2000,p1,http://wwwinernationalcoucilorg学界也开始讨论非国家行为体在武装冲突中的人权保护义务。Andrew Clapham,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of NonState Actor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其中,武装组织强制招募和使用儿童兵的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对“儿童兵”的定义:任何不满18周岁,在任何情况下被武装部队或者武装组织招募或使用的人,这包括男童与女童,被用做战斗者、炊事员、信差、通信员、间谍或者提供性服务。“儿童兵规范”是指,禁止武装部队或者武装组织招募和使用未满18周岁的儿童直接参与敌对武装斗争,或者承担了诸如炊事员、信差、通信员、间谍、提供性服务等支持性任务。参见UNICEF, The Paris Principles: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on Children Associated with Armed Forces or Armed Groups,2007,p7,http://wwwunorg/children/conflict/_documents/parisprinciples/ParisPrinciples_ENpdf。国家武装部队招募儿童兵的行为受到国际法、国际规范的限制和约束,因此不在本书讨论范畴。可以说,武装组织招募和使用儿童兵不仅严重地威胁和侵害了儿童的发展、教育、身心健康等权益,也对当地社会、国际法乃至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本书试图从规范传播的角度,探讨武装组织的治理问题。

武装组织规范学习的动力与进程导论“治理”武装组织一、研究问题与既有解释

本书的核心理论问题是:武装组织为什么会接受和遵守国际人权规范,保持行为克制?具体包括:如何说服武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接受和遵守国际规范?与国家社会化及其机制相比,国际规范向武装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有的武装组织接受儿童兵规范,保持行为克制,而有的武装组织仍在招募和使用儿童兵呢?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国际规范如何传播与扩散至武装组织,而不是讨论如何解决武装组织招募和使用儿童兵这一具体问题。本书选择武装组织放弃招募和使用儿童兵这一“最不可能”案例,是用来说明国际规范向武装组织传播与扩散的过程与机制。

该问题源于理论与现实经验的困惑。从社会学意义上看,规范传播更多地属于社会化的范畴。在国际政治中,社会化更多地是关注国家行为体,促使国家接受国际规范,改变自己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建构主义的兴起,建构主义学者对规范的作用以及社会化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本书的文献梳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分规范社会化过程中不同行为体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老师—学生,并分析了“老师”在向“学生”传播规范时所采用的社会化机制。在规范传播过程中,国际组织通常充当了“老师”的角色,而国家及其决策者则是需要进行社会化的“学生”。 为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并认可规范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老师”通常会采取诸多社会化机制,包括教化与说服机制、议题联系机制以及议题非法化机制、点名与羞辱机制。二是探讨国家对国际规范国内化的反应和应对机制。国家虽然是国际规范的学习者与接受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从老师的教诲,接受和遵守规范。相反,国家的内部结构——国内制度、国内利益和国内规范影响国际规范的传播。国家在内化国际规范后,仍有可能违反规范,导致规范的退化甚至消亡。

有关国家社会化以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三大局限。一是角色的固化与二元化。在规范社会化进程中,“老师”拥有信息、知识、技术和道德权威,他们发现和倡导新观念和新规范,并负责将先进、正确、普世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播给“学生”,改造“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学生”往往被假定是落后者、边缘人,甚至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需要进行教化与改造。这种角色固化与二元化造成了不平等、非对称的“师生”关系。然而,由于国家主权等政治敏感性因素以及武装组织非国家行为体的身份,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通常无法与武装组织进行直接接触和对话。这样,武装组织就被排除在国际规范传播进程之外,无法成为国际组织的“学生”。而主权国家政府通常将武装组织视为其统治权威与合法性的挑战者和颠覆者,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问题。二是“国家中心”与“西方中心”,忽视了武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参与和影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作为国际规范的主要倡导者和传播者,其规范传播的对象主要是国家。然而,国家对国际规范的内化通常并不意味着武装组织也会认可和遵守国际规范。作为非国家行为体,公民社会与全球倡议网络在规范研究议程中扮演了规范倡导者与传播者的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武装组织、恐怖主义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则很少出现在规范研究议程中。但是,武装组织等暴力型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往往直接威胁到现有的国际人道主义规范,破坏了国际社会中基本的规则、文化、价值观,因此应该引起重视。此外,现有的国际规范基本上来自西方,其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利益,而与非西方的文化、观念和利益存在不适与冲突。三是进程研究的缺失。国际规范是在一定的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政治环境中产生、发展和传播的,而规范的兴起、发展和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和互动过程。离开了对进程的观察和思考,就难以深刻地了解规范兴起、传播的社会环境要素,也难以理解规范传播者与规范接受者的互动过程。就武装组织的规范研究来说,需要分析武装组织与国际规范传播者、国家及其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过程,剥离出影响武装组织接受和遵守规范的重要因素,进而对此进行阐述和论证。

从经验现实层面来说,在国内冲突中……
……

展开
目录

导论“治理”武装组织/001

一、研究问题与既有解释/002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009

三、案例验证/017

四、资料来源/020

五、结构框架/020


第一章武装组织招募和使用儿童兵:政治经济学的视角/023

一、儿童与武装冲突/023

二、武装组织招募和使用儿童兵的动因分析/031

三、问题提出与现有解释/038


第二章社会性克制:武装组织行为的规范性分析/049

一、儿童兵规范的发展历程/049

二、国际社会与儿童保护/058

三、社会性克制:概念界定与辨析/067


第三章参与进程:社会性克制的动力与进程/075

一、规范传播的文献梳理/075

二、参与进程:概念界定与辨析/085

三、基本假定/088

四、变量操作化与假设推导/096


第四章布隆迪胡图族武装组织——成功的参与进程/113

一、1993年内战/114

二、胡图族武装组织/124

三、国内和平进程/131

四、国际和平进程/146

五、验证与分析/154


第五章“上帝抵抗军”——失败的参与进程/163

一、北乌干达冲突以及“上帝抵抗军”的背景介绍/163

二、“被遗忘的”国际和平进程/169

三、朱巴和平进程/177

四、验证与分析/194


结语放下武器,走向和平/21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