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治的概念(增订本)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8152250
  • 作      者:
    [德],卡尔·施米特,[Carl,Schmitt].
  • 译      者:
    刘宗坤,等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8-01
收藏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经典作品全新增订,补充多国版本序言及学者评论;跨时空、多角度,全面理解施米特的处境,理解我们阅读施米特的语境。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20世纪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集全新编订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什么才是最基本的“政治”常识?


展开
作者简介

  卡尔·施米特(Carl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20世纪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余年,在20世纪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纪的霍布斯”之称,其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并提出了许多公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等。施米特与马克斯·韦伯曾有所来往,且深受其影响,部分地继承了韦伯对现代性批判的论题,其中一个明确的倾向就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称施米特为“反自由主义者”,则失之草率,有学者认为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部的批判。

  

  刘宗坤,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法学博士,著有《原罪与正义》等书,译有《政治的神学》《政治的概念》等。曾担任《维尔帕莱索大学法学评论》(ValparaisoUniversityLawReview)编辑,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州及联邦法院职业律师、独立学者。

 

  朱雁冰,德语教授,196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荣休教授,曾任1986—1992年度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1992—1996年度高等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还是国际日耳曼学联合会(IVG)会员。1980年代在德国沃尔芬比特图书馆作儒家思想在德国的接受(至18世纪末)的专题研究,发表论文《耶稣会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文)、《莱布尼茨与朱熹》(德文)、《赫尔德、歌德和席勒著作中的儒家思想》(德文)等九篇。译著涉猎哲学、基督教神学和文学等十几种,包括《圣言的倾听者》《基督教理论与现代》《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政治的概念》收入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三种:《政治的概念》《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增订本收入《政治的概念》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版前言、《从囹圄中获救》西班牙版前言,以及施米特研究专家梅林教授的“隐微的‘增补附论’”一文,新增附录文章不仅有助于理解施米特的处境, 也有助于理解我们阅读施米特的语境。

 

  《政治的概念》乃施米特标志性也是被讨论*多的作品,至20世纪末已有15个语种的译本,因为他在此书中提出了极具争议性的观点——政治就是国家之间的生存冲突,就是对敌友关系的划分。《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是《政治的概念》初版时的附录,在1933年的修订版中被取消。1963年重印时,施米特增补了大量注释,撰写新序,附加了三篇“增补附论”,成为《政治的概念》一书的定本。同年,施米特发表《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从19世纪源于西班牙的游击战讲到列宁尤其是毛泽东对游击战理论和实践的天才发展,尖锐地提出现代国际政治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该书副题表明其对《政治的概念》提供了历史证明。《游击队理论》在“911事件”之后更显意义,现已成为诸多学科的经典文献。

 


展开
精彩书评

  施米特的论著颇具学识且富有洞见。

  ——哈耶克

 

  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列奥·施特劳斯

 

  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宪法和公法领域*重要的人”。

  ——阿伦特

 

  施米特是“韦伯传统下伟大的社会哲学家”。

  ——雷蒙·阿隆

 

  施米特是“韦伯合法的儿子”。

  ——哈贝马斯

 

  施米特蒙受的是数世纪以来不为人们所承认的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命运。

  ——赫尔穆特·舍尔斯基

 

  施米特“如今甚至开始盖过韦伯的光芒”。

  ——《法兰克福汇报》

 

  罗马失火时,弹琴固然要不得;然而,这个时候研究水力学理论却完全正当。施米特属于那种“研究水力学理论”的人,他是具有罕见信念的思想家……

  ——雨果·巴尔

 

  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现代性所作出的前沿性和总体性的攻击,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知识上的影响。由此带来的知识和理论上的碎片,不断地为欧洲以及欧洲以外的知识群体中的政治思想者所捡拾。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尚没有哪个思想家像施米特一样有如此多的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群。

  ——扬–维尔纳·米勒

 

  基于对魏玛共和国民主制度的分析,施米特全面思考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局限,成为整个20世纪*重要、*精彩的自由主义批评家。我们可以把施米特看作是尼采以来西方“价值重估”、道德超*和通过颠覆和消解传统而不断自我肯定的总体方向上的*后一个重要路标。

  ——张旭东

 

  今天的知识界,从德国到欧美乃至中国,施米特的思想幽灵正在徘徊游荡,吸引了分属不同意识形态与知识谱系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当然,施米特在世的时候绝不是默默无闻的学者,但对学术思想界而言,他在*近二十年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生前*为鼎盛的时期。如果在当代谈论西方思想,特别是政治哲学和法学,我们似乎逃不开施米特幽灵的纠缠。

  ——刘擎

 

  施米特的价值不在于他的答案,而在于他的问题,没有人能绕过去。左翼和右翼、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独裁者和“游击队员”,所有与他争辩的人都成了向他学习的弟子,无法绕过他那巨大的、悖论性的、危险的存在。在这张名单上,仅我们熟知的就有罗尔斯、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德沃金,一直到齐泽克、阿甘本和哈特及内格利。

  ——严搏非


  施米特“如今甚至开始盖过韦伯的光芒”。

  ——《法兰克福汇报》

 

展开
精彩书摘

  

  《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节选)

 

  从列宁到毛泽东

 

  据专家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的游击队箝制了约20个德国师,对战争胜负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联的官方历史记载如捷尔普乔夫斯基(Boris S. Telpuchowski)关于 1941—1945 年伟大卫国战争的书,描述了破坏敌军后方的英勇的游击队员。在俄国广阔的空间和数千公里的漫长战线上,作战的每个德军师都不可或缺。

 

  斯大林关于游击队的基本观念如下:游击队必须始终战斗在敌后,其著名口号是——在敌后是游击队,在前线是兄弟般的合作。斯大林成功地将全国和地区性的巨大抵抗潜力——基本上为防守性的、依托乡土抗击外来征服者的爱国主义力量——与国际共产主义世界革命的攻击性结合起来。这两个异质值的结合,主宰着今天全球的游击斗争。其中,由于其坚定的目的性并以莫斯科或北京为靠山,共产主义因素大都占据优势。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抗击德国人的波兰游击队,被斯大林以残酷方式作了献祭。1941—1945 年间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不仅是全国共同抗击外国征服者的战争,也是共产党和专制王朝的游击队之间惨烈的内部斗争。在这种兄弟阋墙之中,铁托借助斯大林和英国战胜并消灭了自己的南斯拉夫国内敌人——英国人支持的米哈依洛维奇(Mihailovitch)将军。

 

  毛泽东是当代革命战争最伟大的实践者,同时也是革命战争最著名的理论家。他的某些作品“在今天是西方军事学校的必读物”(亨勒[Hans Henle]语)。毛泽东自1927年以来便积累了共产党的行动经验,随后利用 1932 年日本人的入侵,系统地阐发了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的内战的所有现代方法。始于 1934 年 11 月的“长征”,跋涉 12000 多公里,损失惨重,从华南直抵蒙古边界,积累了一系列游击战战绩和游击队经验。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组合成为一个以游击队员为核心的农民和士兵政党。具有重大意义的巧合是,毛泽东〔关于游击战〕最重要的文章是在 1936—1938 年间写成的,当时,西班牙正通过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抵抗国际共产主义的控制。在这场西班牙内战中,游击队没有起重大作用。相反,毛泽东取得对其国内敌人——国民党和蒋介石将军的胜利,完全仰赖抗击日本人和国民党的游击战经验。

 

  毛泽东对我们的论题最具重要性的表述,在 1938 年的一篇文章里,这就是《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不过,为一睹这位新的克劳塞维茨战争学说的全貌,必须引用毛泽东的其他文章。 事实上,〔毛泽东的游击战论〕连贯而系统地自觉延续了普鲁士总参谋部军官的概念。只不过,拿破仑一世的同时代人克劳塞维茨,还不可能料到今天对共产党中国人的革命战争成为理所当然的那种整体程度(Grad der Totalitat)。毛泽东的典型观点来自下面的比喻:“在我们的战争中,一方面是武装的人民和游击队的游击战,一方面是红军,这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臂膀,或者说得更实际一些——民气即全民皆兵的士气。敌人就害怕这个。”

 

  众所周知,“全民皆兵”也是组织抵抗拿破仑的战争的普鲁士总参谋部职业军官们的用语。克劳塞维茨便属于这些军官之列。我们看到,当时正规军接纳了某一特定教育阶层的强大的民族能量。那时即便最激进的军事思想家也区别战争与和平,将战争看成可以与和平清楚区分开来的非常状态。克劳塞维茨是一支正规军的职业军官,他本来不大可能像列宁和毛泽东一类职业革命家可能做的那样,如此系统地将游击战逻辑贯彻到底。在涉及游击战时,毛泽东还有一个具体的因素,使他比列宁更接近事物最深层的内核,获得最大限度地完成其思想的可能性。一言以蔽之,毛泽东的革命比列宁的革命更植根于本土。与1917年11月列宁领导的在俄国夺得政权的布尔什维克前辈们相比,中国共产党人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经历了20多年战争,直到1949年才控制中国。差别不仅表现于〔共产党人〕内在的群体结构,而且表现在共产党人与所控制的国土和人民的关系。鉴于受依托乡土的游击战所规定的巨大现实,关于毛泽东宣传的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或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论辩,几乎是次要问题,正如古代中国哲人是否表达过与毛泽东类似的见解的论辩是次要问题。这是一群具体的、经游击战洗礼的“红色精英”。费舍尔(R. Fischer)一语中的,他指出,从全国范围来看,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是少数,“其领导是多由流亡者组合而成的理论家”;至1949年,以规模浩大的游击战为基础,毛泽东及其战友们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与本国的敌人国民党战斗了20年之久。从出身来看,也许像来自彼得堡和莫斯科的俄国布尔什维克一样,中国共产党人是城市无产者;但当掌握权力之时,中国共产党人便带来经受过沉重挫折的深刻经验和组织能力及其原则:“转移到农村环境,在那里以崭新的、不曾预见的方式发展”。这是苏俄和中国共产党人之间“意识形态”差别最深层的起因所在。不过,毛泽东的环境本身也有一个内在矛盾,这个矛盾将一个无空间限制的全球共同的绝对的世界敌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敌人与一个可划分地域的、中国和亚洲在抗击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时的实际敌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世界(One World),即一个地球、一个人类与一个在其自身和相互间理性地达致平衡的多数大空间(Groβräume)的对立。毛泽东在一首题为《昆仑》的词里表达了对一个新的大地法(Nomos der Erde)的多元论观念,其中说(据施奈德[Rolf Schneider]的德译文) :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在毛泽东的具体处境中,各种类型的敌对关系交汇在一起,上升为一种绝对的敌对关系。与白人殖民剥削者的种族性敌对关系、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敌对关系、与同一人种的日本入侵者的敌对关系、在长期的激烈内战中日益增长的与自己民族弟兄的敌对关系,并没有相互抵消或者制约,而是在具体情况下得到证实和加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成功地将植根于民族乡土的游击战与国际共产主义的阶级敌对关系联系起来。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已领先斯大林许多年。以其理论的自觉性,毛泽东也超越了列宁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公式。

  毛泽东的游击队理论的思想基础简洁有力。战争的意义就在敌对关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以,政治始终包含着——至少从可能性上看——敌对关系的成分;如果和平本身包含着战争的可能性——可惜从经验看正是如此,那么,便也包含着潜在性敌对关系的因素。问题只在于,敌对关系是否可能受到限制和规范,即敌对关系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这只能由战争指挥者本人自己冒险作出决断。对于从游击队方面思考问题的毛泽东而言,今天的和平只是一种实际的敌对关系的表现形式。即便在所谓冷战中,也仍然存在敌对关系。因此,冷战并非半战半和,而是实际的敌对关系以不同于公开暴力的另类手段进行的与事态相适应的活动。只有软骨头和幻想家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


展开
目录

  增订本说明(刘小枫)

  编者说明(刘小枫)

 

  政治的概念[1932](刘宗坤译)

  重版序[1963](吴增定译)

  一、国家的和政治的

  二、划分敌友是政治的标准

  三、战争是敌对性的显现形式

  四、国家是政治的统一体,因多元论而出问题

  五、决断战争和敌人

  六、世界并非政治的统一体,而是政治的多样体

  七、政治理论的人类学始基

  八、伦理与经济的两极导致的非政治化

  1932年版跋

  增补附论(李秋零译)

 

  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1929](刘宗坤译)

  一、嬗变的中心领域的阶段后果

  二、中立化和非政治化阶段

 

  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1963](朱雁冰译)

  前言

  引论

  理论的发展

  晚近阶段的视角和概念

 

  附录(卢白羽 温玉伟 译)

  与施米特谈游击队理论(什克尔 著 卢白羽 译)

  《政治的概念》 西班牙文版(1941) 前言[1939](施米特 著 温玉伟 译)

  《政治的概念》 意大利文版(1971) 前言(施米特 著 温玉伟 译)

  《从囹圄中获救》 西班牙文版前言(施米特 著 温玉伟 译)

  隐微的“增补附论” ——敌人概念和“人本学信念” 疏解(梅林 著 温玉伟 译)

  人名译名对照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