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世励志经典:给财富注入生命的人 诺贝尔
0.00     定价 ¥ 3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820729
  • 作      者:
    于元
  • 出 版 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父亲伊曼纽尔喜欢研究炸药,在父亲的熏染下,诺贝尔也迷上了炸药研究。

       1841年, 8岁的诺贝尔进了学校,但他只读了一年,这也是他一生中一次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这期间,父亲去了俄国研制炸药。1842年,他们全家迁往俄国的圣彼得堡。父亲给他请了家庭教师,教他俄文。通过刻苦攻读,诺贝尔通晓了俄语、法语、德语和英语,并能用这些语言写作。诺贝尔17岁时,父亲鼓励他去各个国家旅游和学习,增长知识和见闻。于是,诺贝尔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求学旅行,第一站是瑞典,接着到了丹麦、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结束后,他回到彼得堡,开始在父亲的工厂帮忙。在帮忙的过程中,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一举成为轰动世界的人,他拥有了无数的金钱,开了好多工厂。

       他一生未婚,但至少谈过三次恋爱。初恋是在俄国,但女孩拒绝了他的求婚;第二次他爱上了自己的秘书,但秘书另嫁他人;第三次是一场持久的异地恋,18年里,他们互通书信,在信中他将女孩称为“诺贝尔夫人”,但最后依旧无果而终。

       诺贝尔去世的时候,身边并无亲人。他列好了遗嘱,并给自己信任的助手写了信。遗嘱中,他表示要将自己的全部遗产当作奖金,赠予那些对人类有极大贡献的人士,于是“诺贝尔奖”就此诞生。

       诺贝尔是一个个性独特、心地善良、才华出众、敏感、孤独、成功、伟大,但又充满悲剧性的人。他一生成果斐然,但孤独而终,他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人类的进步事业,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的探索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勇气,值得每一位读者尊重和学习。


展开
作者简介

  于元,吉林省人,自由撰稿人,著有多部历史著作与人物研究专著。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宗旨。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励志经典系列图书之一。本书以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诺贝尔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人生轨迹,重点描写了他发明炸药的前后经过,以及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各样的事情。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难免有曲折,在研究的过程中,诺贝尔受过伤,失去了亲弟弟,几次被强行禁止研究,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安全的炸药,因此被誉为“炸药之父”。诺贝尔的一生创造了价值,拥有了别人不可企及的财富,但他也是孤独的,甚至死去时身边都没有亲人在侧,死后,他将巨额财产以奖金形式留给后来为人类事业做贡献的人,“诺贝尔奖”因此而来。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伟人的童年
  1.降生
  1833年10月31日,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降生了。
  瑞典又称瑞典王国,是北欧最大的国家。由于瑞典纬度较高,天气寒冷,因而农业比重较小,但工业发达且种类很多。
  斯德哥尔摩地处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交汇处,被称为“北方威尼斯”。1463年,斯德哥尔摩被定为瑞典首都,并逐渐发展成为瑞典的第一大城市。在老城区,大街小巷都用石头铺路,最宽处不过5至6米。瑞典王宫、皇家歌剧院、皇家话剧院、议会大厦,以及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等中世纪的建筑都聚集在老城区。而在新城区,则是高楼林立,街道整齐,临湖一带的景色极为优美。
  在瑞典斯科纳省的东诺贝洛夫,一位名叫奥鲁夫的农民有个喜好音乐并渴求知识的儿子——彼得.奥鲁夫逊。17世纪70年代,他离开农村,到瑞典北部的乌普萨拉去学习。1682年,他进入乌普萨拉大学法律系攻读。在取得法律学位之后,他被任命为乌普萨拉附近一个县法院的法官,并在1696年同鲁德伯克的女儿温德拉结了婚。
  彼得.奥鲁夫逊的大儿子——外科医生伊曼纽尔.诺贝利叶斯(1757—1872)在战争时期作为军医服役时,将自己的姓改为诺贝尔,他是一位发明家,也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祖父。
  1815年,外科医生的儿子——14岁的伊曼纽尔·诺贝尔当了一名船员。上船后,随着货船穿过北海,沿着大西洋南行,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了地中海。无边无际的大海开阔了伊曼纽尔的胸襟,在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见闻增长了他的知识,船上各种性能的机械他更是爱不释手。
  1818年,在海上度过3年动荡的生活后,伊曼纽尔回到故乡,进了一所建筑专科学校读书。在校期间,他对制图和机械很感兴趣,曾三次获得建筑师奖,并一直靠奖学金读书。他在校期间设计的高楼和大桥很受欢迎。
  伊曼纽尔赶上了好时代,这时正值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在位期间。1818年2月5日,贝尔纳多特成为瑞典国王,史称“卡尔十四世”,在位时间直至1844年。他是一位温和的统治者,为瑞典的现代化做出了许多贡献。卡尔十四世对外主张与俄国友好,开展两国贸易,调解边界纠纷;对内则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民族团结。19世纪20年代以后,在卡尔十四世的努力下,瑞典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卡尔十四世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军事、财政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瑞典的国际地位。
  毕业后,伊曼纽尔在斯德哥尔摩参与了许多建设项目和市政建筑工程。他还设计了活动木屋,造过各种式样的浮桥。从此,作为一名建筑师,伊曼纽尔开始崭露头角。
  1828年,伊曼纽尔发明了“诺贝尔机械运动器”,这是一种将循环运动改变为前后运动的机器。根据这种机器的原理,后来造出了具有十个滚轮的碾压机。这项发明受到国家的认可,很快取得了专利。不久,他还研制出性能各异的机床。
  渐渐地,伊曼纽尔迷上了研究、实验和发明,他一头钻进实验室,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人们见他那股着迷劲,都称他为“发明狂人”。这时,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卡罗琳.安德里特看中并嫁给了他,这便是诺贝尔的母亲。
  卡罗琳出身于瑞典北部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她温良贤淑,很有智慧,深受邻里喜爱,不仅是位好妻子,更是位好母亲。她虽然身材瘦小,却精力充沛,似乎永远不知道疲劳为何物。
  结婚后,他们搬进一座舒适的公寓,伊曼纽尔有了自己的工厂。在随后的五年里,他们生了两个儿子:罗伯特和路德维希。
  1833年,一场大火烧掉了伊曼纽尔的工厂。意外事故使伊曼纽尔破产了,于是全家不得不搬进郊外一所又小又破的房子,诺贝尔就诞生在这里。
  诺贝尔出生后身体十分虚弱,动不动就感冒发烧,有时候还伴有痉挛。
  母亲对弱小的诺贝尔呵护备至,为他费尽了心血。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诺贝尔总算侥幸地活了下来,并一天天长大了。但他一直身体虚弱,面色苍白。
  斯德哥尔摩靠近北极圈,冰雪多,气温低。体弱的诺贝尔怕冷,一年四季总是待在屋子里,很少到室外去。
  父亲伊曼纽尔对诺贝尔的影响很大,诺贝尔会说话后,伊曼纽尔常把他抱在膝上,给他讲科学家的故事。这让诺贝尔对发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科学家也无限崇拜。他总是在想那些别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事,一心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制造出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东西,成为一名科学家,为人类造福。
  这样,父亲成了诺贝尔的启蒙老师,使诺贝尔最终走上了发明之路。
  2.父亲去俄国研制炸药
  伊曼纽尔发现人们在开凿运河、开采铁矿的时候都是采用人力去挖土凿石,既费时又费力。于是,他萌生了一种想法,把火药制成炸药炸开河道、山石,使运河、隧道、矿山和道路等工程建设彻底改变落后、缓慢的面貌,同时也可以为自己打开一条生财之道,好还清办工厂时的巨额贷款。
  于是,伊曼纽尔在住宅后院搭了一个小棚子,整天躲在里面搞研究。左邻右舍见他足不出户,挖空心思地琢磨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纷纷议论说:“伊曼纽尔可能患精神病了……”
  1837年的一天早晨,后院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声音震得左邻右舍的窗格子一阵乱响。受惊的邻居聚了过来,对伊曼纽尔的实验提出了严重的抗议。
  这时,伊曼纽尔正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见邻居一片恐慌,便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这种爆炸规模极小,没太大的威力,不会发生任何危险的。”
  可是,邻人们不依不饶,告到了市政府。由于这次爆炸,市政当局禁止伊曼纽尔继续进行火药实验了。他的债主们本来指望实验成功可以收回贷款,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于是,他们又开始威吓他,说要起诉他,除非他能提出新的保证。
  此前,伊曼纽尔本来就有离开瑞典到外国去创业的念头,不过一直不愿向妻子提起,因为这样做无异于逃避困境,放弃自己做丈夫和父亲应尽的责任。如今,市政当局发了禁令,打破了他想发明炸药弥补经济损失的一切希望,于是他出国创业的念头重又浮现于脑际,而且越来越强烈了。
  此前,俄国政界人物哈尔特曼博士率领商业代表团访问斯德哥尔摩时,伊曼纽尔同他有过接触。伊曼纽尔想使俄国军队对他的实验感兴趣,哈尔特曼博士对他的这种想法加以鼓励,甚至建议他迁居芬兰,在那里继续研究火药,并同彼得堡建立联系。
  在伊曼纽尔看来,要改变逆境,只有按哈尔特曼博士的指点去做了。于是,伊曼纽尔对妻子说:“我想离开瑞典,到俄国去闯闯!可是,要去的地方一切都是未知数,不可能拖家带口去冒险。”
  伊曼纽尔的妻子卡罗琳比丈夫小两岁,为人极为明智。她深信丈夫是一个富有天才的发明家。既然在瑞典没有出路,那就应该让他到俄国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几天后,伊曼诺尔要出发了,妻子带着孩子到码头送行。这时,诺贝尔已经4岁了。他抱着爸爸的腿,心里十分难过。
  父亲怜爱地看看这个瘦弱的孩子,拍拍他的头,将他搂在怀里说:“乖,听妈妈的话,爸爸很快就接你们去俄国。”
  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父亲登船后,渐渐远去。
  3.羸弱的男孩
  父亲远赴俄国后,母亲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地生活着。
  在几位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母亲在家附近开了一家小店,卖牛奶和蔬菜。由于她对人热情,周围的人都乐于帮助她,经常光顾她的小店。小店的生意一直不错,但微薄的利润也只能维持一家四口人的基本生活。
  在母亲的呵护下,诺贝尔三兄弟相处和睦。大哥和二哥已经上小学,只有诺贝尔还待在家里。看到两个哥哥天天上学,诺贝尔羡慕不已。有一天,诺贝尔问妈妈说:“妈妈,我能去上学吗?”母亲看了看他那瘦弱的身体,禁不住用双手拍着他的双肩,轻轻地告诉他说:“孩子,只要你把身体养好,上学的日子很快就会来到的。”
  1841年4月,地处北国的斯德哥尔摩开始进入春天。河里的冰渐渐解冻,水鸟欢快地忙了起来;河畔的白杨树迎风招展,长出嫩绿的叶子;花儿在无边无际的原野上吐出花蕾,要向人们展现万紫千红了。
  8岁的诺贝尔终于要上学了,他高兴极了。诺贝尔背上书包,进了两个哥哥所在的圣雅各布小学,这是斯德哥尔摩最好的小学,也是诺贝尔一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唯一一所学校。
  这个学校的学生穿着都很讲究,可诺贝尔家的三个男孩穿的却是洗得褪了色的粗布旧衣服。妈妈对他们说:“衣服虽然不太好,但只要你们心地善良,意志坚强,努力学习,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妈妈也就放心了!”
  在学校里,诺贝尔因为身体的原因常常缺课。但他聪明过人,勤奋认真,因而学业非但不落后,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优秀。
  在学校里,诺贝尔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天,老师见到诺贝尔的母亲,对她说:“诺贝尔聪明好学,功课一直很好,尤其是作文。虽然他父亲是搞建筑的,但他以后恐怕会和父亲走不同的路,极有希望成为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大哥罗伯特和二哥路德维希一到休息日就出去卖火柴,把挣到的一点点钱交给母亲维持生计。
  诺贝尔也想跟着哥哥一起去卖火柴,因为他心里明白,只要自己能多卖掉一根火柴,就能让辛苦的妈妈少挨一分累。可惜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什么活也干不了,连走路都感到疲惫不堪。
  母亲对三兄弟说:“妈妈不愿意让你们占用学习时间去挣钱,对你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读书。你们不要担心钱的事,要去学习你们感兴趣的东西。”不论做多大牺牲,也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诺贝尔父母的一致想法。
  诺贝尔的少年时代,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就在家里读自己喜爱的书和课本,有时还画画儿,写作文,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地方便问母亲。由于诺贝尔常常生病,一般孩子那种活泼的生活与他是无缘的。
  诺贝尔下决心努力学习,但他常常伤风感冒,逼得他不得不请病假。就是在学校,他也不好动,不爱讲话,因为他实在没有多余的力气。沉默寡言的他自然朋友少,可这一切并没有妨碍他的学业。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河水为什么会从高处向低处流?”这个问题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深奥了点,没想到诺贝尔站起来说:“那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道理是一样的。”老师说:“你能解释一下吗?”诺贝尔解释说:“从前,有一个叫牛顿的科学家。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一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正好打在他的头上,于是他想到了地球有引力的道理。”关于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诺贝尔是从哥哥的画册里读到的。他从小就爱看书,常常抱着书专心地看,静静地想,明白了好多道理。老师继续问:“那么,你讲的故事和河水流动有什么关系?”诺贝尔解释说:“因为地球有引力呀!无论什么东西都从高处往低处移动。苹果从树上往下落,河水从高处往低处流,都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地球有引力!”一个8岁孩子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令老师瞠目结舌。妈妈听说这件事后,心中不由得暗暗高兴。她和诺贝尔的两个哥哥从小就看好诺贝尔,认为他聪明,他身上时不时地会闪出智慧的火花,大家对他期望极高。果然,诺贝尔不负大家的期望,表现出惊人的天赋。
  第一学期结束时,诺贝尔所有功课,以及品行都得了高分。在全校同年级82名学生中,得同样高分的只有另外两名学生。妈妈高兴极了,喜悦的泪花在她眼中闪烁。身体那么瘦弱,又缺了那么多课,竟然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
  斯德哥尔摩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一座水上城市,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即使天气和身体状况都好,能够到学校去,回家后的诺贝尔也已经没有出去玩的余力了。他没有朋友,没有玩伴。风和日丽的日子,诺贝尔喜欢独自走到室外,极目远眺,那郊外的景色令他陶醉。在浓浓的双眉下,诺贝尔一双蓝色大眼睛炯炯有神。天上的朵朵白云,地上的一草一木,都令诺贝尔感到惊奇。诺贝尔在孤独的环境中,渐渐地养成了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并且从中体验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后来,他曾对朋友说:“我在少年时代就研究过大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
展开
目录

目录

一伟人的童年

1.降生001

2.父亲去俄国研制炸药004

3.羸弱的男孩005

二俄国二十一年

1.诺贝尔的大学009

2.求学之旅016

3.皇家金质奖章021

4.父亲破产028

5.亲情的召唤034

三重返故乡

1.硝化甘油取代黑色火药044

2.父子工厂046

3.弟弟遇难048

4.硝化甘油股份有限公司054

5.从湖上工厂到陆上工厂056

四德国五年

1.在德国建厂059

2.美国之行065

3.固体火药072

4.硝化甘油走进英国080

五巴黎十八年

0831.进军法国

0872.定居巴黎

0943.爆炸胶

0974.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1015.无烟火药与自杀机

1076.离开法国

六意大利五年

1091. 圣雷莫实验室

1122.力挽狂澜

1153.回归祖国

七诺贝尔之死

1201.两位最信任的人

1252.站在时代的前列

1273.与世长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