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乐评人自我修养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8041027
  • 作      者:
    汉斯立克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8-01
收藏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艺术经典书系。
2.著名奥地利美学家、乐评家汉斯立克代表作,将音乐自律论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音乐美学领域自律论与他律论两大流派并存的思想局面,激励了音乐美学的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爱德华·汉斯立克
1825-1904

来自奥地利的颇具世界影响力的音乐美学家。早年在布拉格和维也纳学法律和哲学,获博士学位。师从音乐家瓦茨拉夫·托马谢克,系统学习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后来成为维也纳大学音乐美学及音乐史教授,还建立了音乐科学这一门独立学科。其著作《论音乐的美》(即本书《乐评人自我修养》)围绕“音乐特有的一切规律都以其独立的美的形式为中心”等音乐自律论观点展开,形成了西方音乐美学领域自律论与他律论两个流派并存的思想局面,激励了音乐美学的发展。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原名《论音乐的美》,是西方音乐美学领域的巨著。作为音乐自律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汉斯立克在书中认为“音乐之美并不依靠,也不需要从外部引入的任何主题”,而“音乐美学主要和根本的任务就是将被情感侵占的统治权,重新归还到美的合法主权之下”,即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音乐的精髓在于乐音及其运动,而音乐美的本质与其表达的情感及内容无关。
展开
精彩书评
为什么你不能用语言描写音乐?因为音乐之纯粹,超然于形象和思想之上。甚至情感也只是清澈可见的河底,声音的激流在河上涨落翻跃。
——德国诗人盖贝尔

无论音乐是多么适合歌词,我们还是会单独地听到音乐本身,因此音乐应该有独听的价值。
——德国音乐家摩·霍普特曼

音乐对我有着无比的力量!豪普特曼的歌喉,席马诺芙斯卡丰富多彩的音调,还有雅格乐队的表演打开了我的心扉,就像是打开了握紧的拳头去迎接一位朋友。
——歌德

与其对音乐作品所产生的模糊和继发的效果进行详述,我们更应该努力深入地探求作品本身的精神,并且通过音乐固有的本质的规律来解释其效果。
——汉斯立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章 音乐之美

音乐之美,是音乐自身所特有的。之所以这样说,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是,音乐之美并不依靠,也不需要从外部引入的任何主题,而是由所有的乐音组成,这些乐音是富有艺术地组合在一起的。乐音具有令人愉快的属性,其中的巧妙协调,和音对比,飞跃而起,重又接近,力量增减,在这种自由而畅通的形式中,给我们心理上展现出富有想象力的画面。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悦耳的声音,而节奏是其灵魂。广义的节奏,是匀称结构的合谐;而狭义的节奏,是在既定的小节内几个组成部份之间有条不紊的互动。作曲家需要塑造成音乐艺术的生活原料是极其丰富,无法估量的,这也正是音符的全部音阶以及它们能够形成无数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的内在可能性和适应性。旋律是仍未穷尽的,或者说,是无穷无尽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音乐美的源泉。和声有着无数的方式去改变,转位,和增强音乐,给原材料不断地带来新的完善;而节奏,做为音乐有机体的动脉,是二者的调节器,通过它的丰富变化,提高了音色的魅力。
有一个问题:所有这一切材料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音乐思想。就是说,一个音乐思想,在音乐中得到完整的重现,不仅仅是具有内在美的客体,而且本身就是自足的,并不是一个用来表达人的感受和想法的工具。
音乐的精髓在于乐音及其运动。
阿拉伯图案是一种装饰艺术,也能隐约地象征和表达出音乐是如何展现了美的形式,尽管其中不牵涉到明确的情感。我们看到的是错综复杂的华饰,时而弯折而成优雅的曲线,时而上升变为陡峭的蜿蜒;一时会相对而生,一时会相反相离;因而可与大大小小的弧相匹配;明显是无法测量的,却又是均衡匀称的;其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副本或对应物;总而言之,各种零散奇特的东西,却构成了完美的整体。观察其中宽阔而精致的线条,是如何互相追逐的;它们是如何从一条柔和的曲线上升到一个高度,然后又降下来;它们是怎样地扩展和收缩;在静止和移动中的奇异转换,惊艳了观察者的眼晴,阿拉伯图案因而也显得更加高贵华丽。而且,如果我们设想这幅逼真的阿拉伯图案是富于创造力的天才所作,其中展示出了他积极的精神力量,他的艺术想象力非常丰富,如流水般不停地注入这些运动形式的核心,这种效果,我们认为,和音乐之美也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
年轻的时候,我们也许都曾经为万花筒不断变化着的色彩和形态感到喜悦。音乐也是一种万花筒,只是对音乐形式的欣赏,需要有很高的思维能力。音乐也会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色彩和形态,时而让人感到清晰的对比,时而几乎无法察觉的渐变;彼此之间有逻辑地相联,却总是给人全新的感受,就如同形成了一个完整而自在自足的整体,不受任何外来附加物的约束。主要的区别在于,音乐万花筒是有创造力的人直接构思的作品,而光学万花筒只是有着灵巧结构的机械玩具。而且,如果我们跨越了这个类比的界限,将一种艺术的方法强加于另一种艺术,认真努力地将单纯的色彩提高到音乐的层级上,我们就会走进一个境地,在那里会得到这样一些幼稚愚蠢的想法如“色彩钢琴”,或者“视觉风琴”,尽管这些措词也很明显地证明,两种现象其实在形态上都有着共同的根源。
如果有多愁善感的音乐爱好者,认为以上的类比会降低这门艺术的身价,那我们的回答是,这要看这些比喻是否恰当。对一个课题本身做研究,并不会降低其身价。音乐中存在的运动属性和连续的形式变化,是与万花筒很相似的,也让这个比喻非常适合,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确实也可以为音乐之美,找到更加高贵的比喻如建筑,人体和风景,因为这些事物都具有轮廓和颜色的原始之美,不过这些比喻同时也忽略了做为理性基础的心灵。
人们过去没有看到纯音乐中充满着美,这多半应归咎于对感性事物的轻视,旧的美学体系往往偏重道德和情感,也即黑格尔说的“理念”,而忽视感性。每一种艺术都是从感性出发,并在自身局限中运作。所谓“情感论”忽视了这一点,轻蔑地将倾听行为推到一边,直接就进入到情感中。他们说,音乐是心灵的食粮,而没有意识到听觉器官的作用。
的确,贝多芬并不是为了“内耳”或“鼓膜”——或称为耳朵——而作曲。人类想象力的自身构造,能够接受到听觉印象的影响(与此相关,器官这个词的含义,不仅仅是通向外在物理世界的渠道),因而能够在乐音形式和音乐结构中感到愉快,意识到它们的感性本质,在对美的直接和自由的关照中生生不息。
要定义这种独立自在的,特别的音乐之美是极其困难的。音乐在自然中既没有原型,也不表达确切的概念,所以要谈论音乐,就不得不用枯燥的技术术语,或者是诗意幻想的语言。音乐的王国,的确“不在这个尘世上”。所有幻想性的描写,特征刻画,和委婉表达,或者是比喻意义上的,或者就是错误的。对其他艺术来说还只是描写,对于音乐就已经是比喻了。在谈到音乐时,我们只能形成关于音乐的概念,也只能从音乐自身来理解和欣赏音乐。
我们不能仅仅从声响的美,或者各部份的匀称,来理解什么是“为音乐所特有的”,这些都不是重要的,我们也更不能说音乐是“刺激耳朵的乐音游戏”,或类似的措辞,这种说法一般是用来强调缺少精神意义的。然而,强调音乐之美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将精神内涵排除在外;相反,我们认为这才是根本的;因为我们不会把“美”这个词用到任何缺少精神内涵的地方;在从形态学的渊源来追溯美的本质时,我们也希望人们能够理解,精神因素是与这些声音形式联系密切的。在音乐语言中,“形式”这个术语有着特别的意义。由声音所塑造出来的形式并不是空的;并不是一团被包裹着的空虚,而更象是一口井,充满着的是有创新天赋的人富于生命力的创造。如果与阿拉伯图案相比,音乐就象是一幅画,画的主题是我们不能用语言来定义的,也不能将其包含在任何一类理论中。在音乐中也有意义,和逻辑的推理,但都需从音乐自身的存在来理解;音乐象是一种我们可以说也可以理解的语言,但是我们不能去翻译。我们说乐曲中有“思想”,这是含有深刻认识的,正如在语言中一样,一个有判断力的人会很容易地区分真正的思想与空洞的词句。德国人会有“乐句”这个词,来表示乐曲中的部份内容在逻辑上的结束,我们知道,一个乐句的结束,也是如同一段写的或说的话的结束,尽管各自有着不同的逻辑。
某种大自然的基本法则,同时支配着人类有机体和乐音现象,音乐的逻辑就建立在这个基本法则之上,并给我们带来一种满足感。音乐中根本的法则是“和声进行”,它与绘画和建筑中的曲线相似,在其主要形式中包含着重要的发展核心,还有连接各个音乐现象的环节的原因,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能对此给予解释。
所有的音乐要素之间,都通过天然的亲和力以某种神秘的方式相互联系,由于节奏,旋律与和声也受到它们无形的影响,人类创造的音乐一定要符合其规律,任何与之冲突的结合都会显得任性和丑恶。尽管还没有准确的科学论证,每一个有经验的听众都会本能地感受到音乐中的亲和力,一首乐曲是有机的和逻辑的整体,还是会让人感到荒诞与不自然,都会被直觉地感知出来,不需要用某个特定概念做为评判的标准。
从这种音乐内在的,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上的否定理性中,也产生了将美的积极形式赋予给它的可能性。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基于情感的美学
第二章 音乐的主题不是“表现情感”
第三章 音乐之美
第四章 音乐的主观印象之分析
第五章 音乐的审美倾听与病态接受之对比
第六章 音乐与自然界的关系
第七章 音乐中的“形式”与“内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