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粹撷芳/纵横精华(第一辑)
0.00     定价 ¥ 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503976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纵横》自1983年创刊以来,以“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和视角,记录和反映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故事及社会人生;追求内容的史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统一。第一辑是对自1983年以来《纵横》所收文章进行碎片化整理,汇集了反映我国文化发展、薪火相传的精彩文章。《国粹撷芳/纵横精华(第一辑)》主要收录了自清末以来,京剧艺术出现的历代大家的艺术人生故事。
展开
精彩书摘
  《国粹撷芳/纵横精华(第一辑)》:
  谭鑫培的最后归宿
  刘嵩崑
  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的马鞍山麓,有一古刹“万寿禅寺”(习称戒台寺),在该寺的脚下有一墓地,坟园四角竖有青石界桩,上刻“英秀堂谭宅茔地”,墓内主人即于此长眠88年的“伶界大王”谭鑫培。
  谭鑫培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1847年4月23日),迄今已158年。祖籍湖北省武汉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原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曾艺名小叫天,堂号“英秀”,寓所位于京城宣武区大外廊营北口内路西1号,是一所三进的宅院,早年宅门外右上方曾嵌有一红色木牌,上有三个清隽的金字“英秀堂”。谭氏每逢外出均乘坐马车,现在门外东墙上仍存有当年用的拴马环。其后裔小培、富英、元寿、孝增几代人均居住这处谭门老宅。自其父谭志道(艺名谭叫天)始,至正岩、谭娜,谭门为七代梨园世家,从艺者有40人之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在京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谭鑫培原以武生为主,“同光名伶十三绝”画像所绘谭鑫培剧像,就是他《恶虎村》中扮演黄天霸的形象,是13位名伶中唯一的武生演员,后遵其师程长庚之嘱,改演文武老生,程大老板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果不出程氏所料,谭鑫培广益多师博采众长,终成一代梨园巨匠,被誉为“伶界大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赴日学过摄影技术的泰丰照相馆经理任景丰,购置了一架法国制造的手摇摄影机,试图拍摄无声的小电影,当时人们称它为活动的“相片”。任景丰与谭鑫培交往颇深,两人商定在位于谭宅以北的琉璃厂附近的土地祠(后曾为南新华街小学,今为幼儿园)庭院中,利用自然光为时年58岁的谭鑫培拍摄了其代表作《定军山》剧中黄忠之“请缨”“舞刀”“交锋”三场的精彩片段镜头,摄影师为刘仲伦。它虽是仅三本的黑白无声电影,但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首部影片。
  1917年4月,谭鑫培在总统府堂会上演出了《天雷报》。因戏台与扮戏的屋子不相毗连,来往换装走动频繁,受了风寒,第二天便一病不起。当时广东督军陆荣廷来京,步军统领袁德亮、警察总监吴炳湘出面,4月8日下午在王府井大街迤东金鱼胡同那家花园(今和平宾馆旧址)设宴为陆督军接风,并安排堂会戏助兴。凡堂会戏必少不了谭鑫培,当局几次派人到谭宅,都被谭以病魔缠身而婉言谢绝。这下可恼怒了当局,并传出话来:“他不就是个唱戏的吗?不识抬举!打发人三番五次请,这个请字就是给你脸,可你姓谭的竟然敬酒不吃吃罚酒哇!好,今天是非把你‘请’来不可!”当局派了几名巡警荷枪实弹奔往大外廊营,闯进门后不由分说,从病榻上把谭氏拽起,谭鑫培见这个阵势,不去是不行了,只得抱病前往。到了那府一看所贴戏码大吃一惊,当即出了一身冷汗,竟是《洪羊洞》,这是喜事堂会最忌讳的一出戏。此戏演的是杨六郎归天的故事,又叫《三星归位》,谭鑫培的恩师程长庚临终前唱的就是这出戏。当时只有琴师徐兰沅到场,鼓师刘顺、大锣陈宝生、小锣汪子良、月琴孙惠亭、三弦程春禄等,均未到场,武场只得临时东拼西凑。再看台下陆荣廷早已离席而去,面对此情此景,谭老板心中万分难受,“他们这哪是听戏呀!是拿我当招牌。”经商定此戏仅演“病房”一折,当时谭是在心情极端悲愤中演出的,唱得声腔悲惨凄凉催人泪下。这出《洪羊洞》既是谭鑫培的拿手戏,又是平生最后演的一出戏,世人皆谓之“绝唱”,实为一语双关。
  谭鑫培下场后就伏案昏迷过去,许久才苏醒过来,有人将其送回家中,病情自此日益沉重,内热始终不退,据说又偏偏吃了一剂热药,犹如火上浇油,临终时口鼻均已见血。1917年5月10日上午8时,一代京剧宗匠伶界大王谭鑫培病逝于大外廊营寓所,享年71岁。
  谭氏后人遵其遗嘱,以常服成殓,身着三色长袍,外罩淡黄色马褂,头戴瓜皮小帽,足蹬云履。“接三”之日前来吊唁者干余人。灵前童男童女的服饰均用绸缎布料制成,车马采用黑绒制作。“三七”过后,移灵松筠庵。
  ……
展开
目录
谭鑫培的最后归宿/刘嵩崑
梨园争说“大锣王”/甄光俊
清江浦走出的京剧百年三杰——京剧名人王瑶卿、周信芳和宋长荣/何永年
京剧大师周信芳艺事片段/沈鸿鑫
“武生泰斗”杨小楼的民族气节/刘嵩崑
“活武松”盖叫天/龚义江
京剧名角金少山与《连环套》/顾炳兴
与王琴生谈梅兰芳和京剧艺术/梅绍武
唯愿国粹褒四海——记梅兰芳的顾问齐如山、张彭春/谭伯鲁谭幼竑
祭父双甲子——怀念我的父亲梅兰芳/梅葆玖
清梅余韵久绵长——怀念梅葆玖先生/吴迎口述于洋采访整理
程砚秋生命中的三个重要人物/戴霞
“卿云楼主”王玉蓉/刘嵩岜
我的梨园往事/宋宝罗口述徐忠友整理
忆父亲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创新/李浩天口述高芳采访整理
我的京剧学艺生涯/马崇仁口述马龙撰文
怀念张学津/马崇仁口述高芳整理
追忆恩师张学津/穆雨口述于洋整理
台上是好角台下是强人——记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莉/甄光俊
张派门墙里的幸运儿——记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赵秀君/甄光俊
亲历音配像工程(一):李主席说“我头一个想到的就是你”/马崇仁口述高芳整理
亲历音配像工程(二):“有生之年多做点事吧”/迟金声口述高芳整理
亲历音配像工程(三):我和君秋的“音配像”往事/谢虹雯口述杨玉珍整理
亲历音配像工程(四):把谭派艺术的精华保留下来/谭元寿口述于洋整理
亲历音配像工程(五):我是“音配像”的积极分子/孙毓敏口述高芳整理
亲历音配像工程(六):“给程派配像,我是尽忠尽孝尽义了”/李世济口述于洋整理
亲历音配像工程(七):为京剧事业尽忠,为创业前辈尽孝/叶少兰口述高芳整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