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女皇武则天传
0.00     定价 ¥ 3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2130186
  • 作      者:
    李玉红
  • 出 版 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8-01
收藏
产品特色
作者简介

李玉红,山东省菏泽市骨干教师,菏泽市牡丹区优秀教师,菏泽市第三中学历史教研组长。1995年毕业于聊城示范学院历史教育专业,1995年至今一直工作于教学教研一线。多次执教公开课,广受好评。在菏泽市、区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平时注重有关史学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对中国古代帝王史尤为关注。

展开
内容介绍

武则天(624~705),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的女皇帝,67岁即位,是继位年龄较大的皇帝。她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称其为“神都”,史称“武周”。在位15年,是寿命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武则天在位期间,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贬逐老臣、任用酷吏、私蓄男宠,史书对她的这些行为都大加鞭鞑。武则天是史上饱受争议的皇帝,她的一生可谓是毁誉参半,犹如她的无字碑,功过是非任后人评说。本书从人性的角度还原了完整的、真实的武则天和她的时代。

展开
精彩书摘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泰山封禅后,朝廷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对高丽的战争。当年四月,高宗一行回到京师,五月,高丽内部矛盾爆发,失利的一方向唐朝求援,六月,朝廷派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出兵辽东,十二月,又派老将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全权指挥对高丽的战争。

由于战争的需要,宰相班子也频繁调整,武则天似乎丝毫插不进手。封禅大赦令中规定,被判为长流的罪人不在赦免之列,不得放还。李义府正是长流的罪犯,得知这个诏令之后,他一气之下,忧愤而死,这使担心他再度入朝掌权的朝士们大大松了口气。武则天对此也无可奈何。这一年,随着几位老宰相的辞职和病故,具有军事才能的刘仁轨被提拔为宰相,任右相(中书令)。刘仁轨曾经在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担任给事中时,负责审查帮助李义府枉法占有囚妇的毕正义,得罪了李义府,被贬出去担任青州刺史。显庆五年征辽东时,他以青州刺史监统水军,李义府强令他逆风浮海运粮,结果翻船。李义府派人审查,并对高宗说:“不斩刘仁轨,无以谢百姓!”当时有人替他说了句公道话,他才免于一死,以白衣平民的身份从军立功赎罪。封禅泰山时,刘仁轨带领新罗、百济、耽罗、倭国东方四国的酋长前往赴会,高宗大喜,提拔他为大司宪(御史大夫)。高丽战事后,高宗便提拔他为宰相。

战争未在短期内结束,以后的几年中武将在统治核心中占优势地位。咸亨年间(公元670年—673年)的宰相主要有由兵部尚书入相的侍中姜恪、屡建战功的刘仁轨和痴于丹青的阎立本等人,还有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李敬玄、赵仁本等人。后几人都有一定的资历和声望, 非武则天所能左右。例如张文瓘以敢于进谏著称,他性格严正,诸司奏议,多所纠驳,深得高宗的信任。赵仁本也是敢于拒绝许敬宗请托的人。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二月,姜恪在镇守河西的职位上去世,从高丽前线回来后已因病退休的刘仁轨被召回,征拜为太子左庶子向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对战争国策起主导作用的宰相。武将在朝廷中占优势,导致了文士出身的大臣力量有所削弱,这对武则天是很不利的。毕竟武则天在战争事务和军人集团中插不进手。而武则天的盟友李勣和许敬宗分别在公元669年和公元672年去世,这更使武则天处于不利的境况。

武则天要摆脱宰相,除了安插自己的亲信、建立第三权力中心等策略外,还必须在政治体制上做一些变革,通过调整制度来达到控制人事的目的。那么,政治制度为什么限制了武则天独揽大权呢? 

根据唐朝的制度,各类奏事的表状和以皇帝名义签发的诏敕,都要经过门下和中书两省的传递、起草、审查、署名,宰相对重大事件有至关重要的发言权。两省办公的衙署位于宫禁之内,离皇帝很近,形成了对皇权行使过程中的有效监督。而现在,也就成了对武则天插手朝政最大的制度上的障碍,武则天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发生了龙朔三年四月的移宫事件。

建一座宫殿,换一个地方,能起到调整制度的作用吗?这还要从唐朝皇城和宫城的布局说起。唐代长安城和洛阳城都有宫城和皇城。宫城在北,皇城在南。宫城为皇室居住之所,皇城为执政官署所在地。宫城的皇室控制皇城的政府,皇城的政府则统治包括外郭城在内的全国各地以及和域外的交往。这样的安排布置虽非隋唐两代首创,隋唐两代却也有所增益。前代宫署之间,往往杂有民居,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内唯列府寺,不使杂人居住,更显得统治的威严。

唐中枢三省并立,中书、门下掌管皇朝政令的制定和颁布,尚书则司执行。职务不同,三省的衙署也就不必皆在一处。长安城内的尚书省在皇城承天门街之东、第四横街之北。门下外省和中书外省分别在承天门街之东、第二横街之北和承天门街之西、第二横街之北。门下省和中书省实际上是在宫城之内太极殿前的东西两侧,而太极殿则为帝王听政视朝之所,门下省和中书省设在此殿之前。

这次移宫的最大一个改变就是中书、门下两省不再在禁内,宰相议政和两省处理奏章等都已被撵到了禁外进行,这是唐代中枢结构的一个重大改变。这样,宰相的权位大为降低,皇权得以扩张。

从武则天移宫可以看出,她调整制度的一个大思路——在国家大政方针决策上,削弱宰相的参与权力,把谋议从外朝转入内廷,即权力的由外向内收拢。这种思路和做法,在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仍继续运用, 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移政事堂于中书省。

唐太宗在位时,为了保证君权的专断,又防止因专权而害政,并防止臣下间为争权而误国,完善了三省分权制。由中书省出旨,尚书省奉行,门下省封驳,类似于决策、执行、监督。一切重大政务“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表状在奏达皇帝之前,要经过宰相的审议筹划,皇帝只是批准或否决,否决之后仍然要由宰相大臣或皇帝与宰相大臣一起商量处分,皇帝并没有独立于宰相之外的决策机构,君相在决策程序中处于一种一体化的格局之中。

武则天时期,随着国家新事务的不断出现,百官上于皇帝的议、表、状等论事文书大量增加。中枢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是由宰臣总括百官所议上奏。在这里,宰相对百官的议状没有参谋筹划权,只是汇总,经过中书省进奏交由皇帝裁决。宰相在议政决策方面的权力大为下降。


展开
目录

目    录

天朝史鉴/1

前 言 / 1

第一章 皇后之路 / 1

第一节 才女入宫 / 3

第二节 如意娘 / 11

第三节 妩媚惑主 / 15

第四节 血腥宫廷 / 20

第五节 废王立武 / 28

第二章 走向天后 / 35

第一节 整肃外朝 / 37

第二节 母仪天下 / 46

第三节 姓氏录 / 52

第四节 迁 都 / 58

第五节 息兵富民 / 64

第六节 二圣临朝 / 72

第七节 天后专权 / 84

第三章 变 局 / 91

第一节 天皇之死 / 93

第二节 临朝称制 / 98

第三节 废帝杀子 / 110


第四章 斗 争 / 121 

第一节 李敬业反 / 123 

第二节 裴炎之狱 / 127 

第三节 打击宗室 / 134 

第四节 武氏家族 / 140

第五章 则天皇帝 / 149 

第一节 女 皇 / 151 

第二节 神道设教 / 162 

第三节 用人有术 / 172 

第四节 控 权 / 184 

第五节 酷 吏 / 193

第六章 还李归唐 / 205 

第一节 谁是天子儿 / 207 

第二节 李武并贵 / 215 

第三节 面首惹祸 / 227 

第四节 女皇末路 / 23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