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医中鸿儒,本草巨擘:李时珍传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8044882
  • 作      者:
    王玉德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有五个特点:1.时值李时珍诞辰五百周年之际,此书有纪念性;2.面对时下的中医与养生热,此书有实用性;3.借鉴了众多的学术成果,此书有总结性;4.从生态与文明的角度开展研究,此书有创新性;5.读者定位为中学生以上,此书有可读性。
展开
作者简介
王玉德,男,1954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为湖北省科技史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神秘文化等。著有《长江流域的巫文化》《长江流域的古国旧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共有七章:介绍了李时珍的人生、家庭与后人;分析了李时珍生活的时代与社会;论述了李时珍的科学思想与方法;解读了《本草纲目》中的医药理论、药物与药方;讲述了李时珍的脉学书籍与传说;透视了李时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评论了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深远影响。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时值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诞辰五百周年之际出版,有很深的纪念意义。同时,本书的著者王玉德教授从生态与文明的视野出发,借鉴了当前学术界研究李时珍的研究成果,写出了一本通俗的描述李时珍生平经历的图书。本书的出版,有助于青少年读者了解古代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历程,培养和锻炼青少年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历史悠久的中华医学与湖北医学
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份。全国每个省每个地区都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湖北位于华中腹地,是中国中部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华医学的摇篮之一与兴盛之地,地灵人杰,在湖北产生李时珍不足为奇。
1.炎黄医学
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炎,指炎帝神农。黄,指黄帝。炎黄在中华文明的创建中有奠基性的作用,对医学也有巨大贡献。历史上,对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都被纳入到炎黄文化之中。从事中医中药事业的人,由于职业的关系,比起普通百姓,对炎黄更增加一份崇敬。古代的中医大夫都必须精熟《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这两本书一本是本草学的早期代表作,一本是医学哲学的代表作。没有这两本书垫底子,就不可能构建中医大厦,也不可能铸就真正的中医大夫。
这里,就从《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谈谈李时珍与炎黄文化。
(1)神农尝百草
传说湖北是神农炎帝的故乡,李时珍一生非常崇敬神农,《本草纲目》中多次出现“神农”一词。明清以降,有人从赞誉的角度,把李时珍比喻为神农,把《本草纲目》比喻为《神农本草经》。因此,有必要说说神农与《神农本草经》。
先秦时期的经典《世本》记载神农有许多发明。如:“神农和药济人。”这是说,神农调和各种药物,为人治病。
汉武帝时,《淮南子》把神农尝百草一事描述得很细致,卷十九《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蜾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气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盖闻书传曰:神农憔悴,荛瘦癯,舜口黑,禹胼胝。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这是说,民众在生活中,难免生病,神农告诫民众,选择合适的地点生活,他为了给民众治病,亲尝百草,每天多次中毒,仍然坚持药理,身体憔悴,忧百姓之忧而忧。
东汉班固修撰的《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七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早就丢失了,我们现在难以知道这些书的内容。“食禁”,当与饮食禁忌、身体健康有关。
魏晋之时,《列仙传》记载神农的本领得自于赤松子,其文:“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这说的是神农有老师,是赤松子把神奇的本领教给了神农。
晋人把神农的名称归功于尝百草。《捜神记》卷一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搜神记》,旧题干宝撰。原书至宋已散佚,现存有明刊本。明代胡元瑞从《法苑珠林》等类书中辑录而成。
南朝的学者还把神农尝百草的地点具体化,说是在湖北随县的永阳。《异苑》卷二记载:“随县永阳有山,壁立千仞,岩上有石室,古名为神农窟。窟前有百药丛茂,莫不毕备。又别有异物,藤花形似菱菜,朝紫,中绿,晡黄,暮青,夜赤,五色迭耀。”《异苑》,南朝刘宋人刘敬叔(420—497年)撰,中华书局1996年有刊行本。
唐代司马贞为《史记》补写的《三皇本纪》记载医药始自神农:“娲氏没,神农氏作……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段材料说到“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待考。
《资治通鉴外纪》“神农氏”条对神农尝百草有详细的记载:“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魷之肉,多疾病毒伤之害。神农以为人民众多,禽兽难以久养,乃求可食之物。相土地燥湿,肥硗、高下,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教民播种五谷。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窳实而食之。又尝百草酸醎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天下号曰神农。”
宋代郑樵《通志》对“神农本草”作了具体的解释,其卷一《三皇纪第1》“炎帝”条记载:“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民不粒食,未知耕稼,于是因天时,相地宜,始作耒耜,教民艺五谷,故谓之神农。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
元代忽思慧撰《饮膳正要》卷一《炎帝神农氏》记载:“炎帝神农氏……时人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而食赢魷之肉,多生疾病。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种五谷,以养人民。”这就把神农在饮食方面的贡献作了论述。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一说:“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意为正是因为神农在农业上有杰出的贡献,所以他自然而然就获得了“神农”这个称号。在上古文化中,“神”是一个好现象,是高大尚的符号。
显然,神农尝百草,史不绝书,越记越详细,反映了人们对神农的热爱,对神农精神的赞勉。神农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是为民服务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积极奉献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勇于创造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祖国医学而言,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李时珍对神农事迹是了解的,对神农精神是敬佩的,可以说,神农的传说,对李时珍是有深入影响的。如果反观李时珍一生,不难发现他身上的神农精神,他是明代鄂东真实的神农!
把神农与李时珍相联系,始于明代董其昌。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董其昌担任湖广提学副使,因而有机缘为楚刻本《本草纲目》撰序。他的序写得非常精辟:“郡国立医,学祀三皇,神农、黄帝是皆有当于医,庖羲氏则未有知其繇来者也……《本草》为神农氏之《易》可也……余尝驱车楚之随州,过厉山见有神农祠,则又大医王之自出,又读张文潜《明道杂志》云:‘蕲州庞安时随症絜方辄有神验,乃知医统故在楚,楚又著于蕲矣。然神农之佐有桐君雷公,所著书已湮灭不传,而庞安时惟伤寒一论传于世,又未尝进御为君父之効。’今读李君《纲目》而古今之医有所总萃焉……余故衍三坟之旨而推本《易》,敢曰能为神农之言哉!”
董其昌以书画知名,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仰慕神农,专程前往距武昌几百里的随州寻访神农遗迹。他的这段序文把李时珍比作神农,奈人寻味。董其昌的序文收在董其昌撰写的《容台文集》之中。
(2)《神农本草经》
再说说《神农本草经》,此书简称《本草经》或《本经》,得名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在《神农本草经》等书的基础上编写的。《神农本草经》是《本草纲目》的源头之一。
《神农本草经》的真正作者不详。上古的书籍,经常有托名于黄帝或炎帝的情况。秦汉以来的学者,宁信其真,不疑其伪。如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说:“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以为信然。”其后的颜之推等也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任何一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神农本草经》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诩等郡县名,而五千年前的神农氏时代是没有这些地名的。远古的神农不可能撰写出后世的地名。他们之所以乐意认定神农作其书,是为了强化其书的地位,扩大其影响,便于流传。就像现在西方的一些学者,虽然知道没有上帝,但仍然愿意崇敬上帝,有胜于无,把上帝作为精神寄托,能够满足精神的一种需求。古人把《本草经》托名于神农,其理相同。作为一本有相当价值的书,总不能不署作者名,于是以神农之名冠之。何况,神农在上古确实在医药方面作过探索,有过卓越的贡献,是完全有资格署名的。
《神农本草经》非一时一人完成的,是一些隐姓埋名的医学家完成的。其书的知识产权有神农的一部份。没有无数个神农,就没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四卷,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早的药物学专著,其知识系统得自于战国秦汉,由无名氏托名于神农编著。
第1,《神农本草经》是对古代中草药的第1次系统总结。书中搜集了汉代以前本草与医学的相关信息,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涉及到的疾病有170余种,遍及内外妇眼喉耳齿等科,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
第二,《神农本草经》是对中医药临床经验的总结。书中有一些朴素的医学理论,如“七情和合”,还有药物的配伍规则“君臣佐使”原则。书中对药物性味有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所谓 “七情和合”,就是药物之间有关系,《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就是药物配伍理论中“七情和合”的源头,指药物配伍中的特殊关系。《神农本草经·序录》提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此处首先告诫人们,有病必须早治;其次强调了疾病的痊愈与否,不能完全依赖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机体的防御机能和在药物干预下机体驱邪愈病的内在能力。
第三,《神农本草经》开创了本草药物分类的先河。书中把药分为三类,每类120种。三品是按照“毒”性区别的。上品,无毒,用于养命延年。中品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用于治病与养育生。下品,有毒,用于治病。每品中有玉石、草、木、人、兽、虫、鱼、果、米谷、菜十类划分。后世的《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都继承了《神农本草经》的体例。
第四,《神农本草经》体现了中医药文化。在道家神仙不死观念的主导下,《神农本草经》收入了服石、炼丹、修仙等内容,并把一些剧毒的矿物药如丹砂、雄黄等列为上品之首,认为长期服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书中注重数字的整体性,收药物365种,这个数字与一年365天有关。书中还有三大类、十小类、120种,都是先民习惯采用的吉数或成数。不过,这些数字也造成一些局限性,为了附会一年365日,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而当时人们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已远远不止这些。这365种药物被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应天、地、人三界,既不能反应药性,又不便于临床使用。
其实,《神农本草经》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汉代重视医药学。《汉书·郊祀志》记载:公元前31年,朝廷设有“本草侍诏”的官职,作用是负责搜集本草药物,并宣传普及本草知识。
南朝陶弘景编《神农本草经集注》,把有关神农本草的资料汇编在一起,方便学人学习,颇受欢迎,流行长达二百余年。
该书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唐代由政府组织编修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收药850余种。书成之后,颁行全国,被称为世界上第1部官颁的药典。五代孟蜀广政年间编有《蜀本草》二十卷。宋代在开宝年间、嘉佑年间、元佑年间都分别修编了《本草》。
清代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卷,刊于1736年。徐大椿在30岁时,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读《本草》。他选辑《神农本草经》中主要药物100种,如丹砂、滑石、菊花、甘草、车前子、黄连、五味子、松脂、牛黄、葡萄、干姜、当归、百合、牡丹、半夏、大枣、橘柚、水银、白木、决明子、防风、柴胡、核桃仁等,仍依上、中、下“三品”,结合临床加以简要的注释。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3)《黄帝内经》
谈到祖国医学,不能不谈黄帝。《周易·系辞上》记载:“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神农部族之后有黄帝时代的到来,社会为之一变。
如果说神农炎帝开创了中药治病时代,那么可以说黄帝开创了全方位的医学时代。黄帝身边聚集了许多名医,如僦贷季善方脉,岐伯尝草药治百病,俞拊精通外科,马师皇长于兽医,还有雷公、桐君、鬼臾区都懂得医道。我国现存早的、系统的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就是托名于黄帝,以黄帝与岐伯、雷公讨论的方式撰写。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每部分有81篇文献。如《素问》有《上古天真论篇》《四气调神大论篇》《生气通天论篇》,直到《方盛衰论篇》《解精微论篇》。《灵枢》有《九针十二原》至《痈疽》。这162篇文献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现存文献中,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早记载《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有许多问题还存在争议,如:其书的作者到底是谁?是不是出自一人一时之手?成书年代是否在战国秦汉之际?为什么称之为《内经》?书中的“素问”、“灵枢”是何意思?
《黄帝内经》,一般认为是托名于黄帝。但是,在河南的新郑、新密等地发现多处岐黄遗迹与传说,于是有人说不是托名黄帝,而是确有黄帝与岐伯两位圣人的对话。先有遗迹?还是先有对话?遗迹或许是后人根据对话编造出来的。
尽管《黄帝内经》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它是公认的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性著作。学习中医的人,不可不读此书。其中论述了人体生理与解剖、脏象经络、阴阳五行、病因症候、诊法与防治、针灸、养生、医德等广泛的医学内容。以诊断为例,此书提出了四诊的方法,如望,望以目察。若望其精神萎靡、目光暗淡,说明其人患病。《灵枢·五色》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闻,闻以耳占。从声音推测心理,从心理推测病情。《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言语兼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者也。”问,问以言审。《素问·移精变气论》云:“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反复探问病者的心理状况,以便确定病情。切,切以指参。《素问·大奇论》云:“肝脉骛暴,有所惊骇。”从脉搏的跳动可了解病者情绪及身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说的是情绪与疾病有关。
《黄帝内经》的内容有很强的哲理性,可以说是一部医学哲理书。如天人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道、气、形神等深邃的哲理,都渗透在字里行间。此书把人体与地理、气象、时间联系在一起,体系了中华民族的系统思维。《灵枢·师传》说:“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这样的哲学思想有普遍的意义。
《黄帝内经》虽是以讨论医学为主,但涉及的内容甚广,如天文、历算、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道德、社会等。如《阴阳应象大论篇》揭示了自然现象与人体现象的相似之处,反映了古朴的天人思想。又如《灵枢·官能》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可见,《黄帝内经》涉及的内容广泛,堪称中国医学文化的百科全书。此书现存版本的文字散乱,各篇长短不一,写作文风也不一致,医学专门的术语很多,如果没有古文字和阴阳五行哲学的学术功底,一般人是很难读懂原文的。今人傅维康、吴鸿洲撰《黄帝内经导读》,对《黄帝内经》作了全面的介绍,值得参阅。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炎黄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代称,代表了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反映了文化发生与构筑时期的记忆。炎帝与黄帝,未必只是一两个人物,或许就是部落首领的连续性符号。李时珍与炎黄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医学文化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是在中医中药方面的知识结晶,为李时珍医学的基石。每一个成功人物,都离不开无数先人打下的基础。李时珍正是善于继承先贤的成就,学习先贤的精神,才创造了新的卓越。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李时珍其人其家/1
一、李时珍的人生/2
二、李时珍的家庭与后人/16
第二章 李时珍生活的时代与社会/23
一、历史悠久的中华医学与湖北医学/24
二、独具魅力的黄冈蕲春文化/35
三、特定的环境铸就中医药生态学家李时珍/44
第三章 李时珍的科学思想与方法/51
一、李时珍的天人、气说思想/52
二、李时珍的阴阳、五行思想/58
三、李时珍的创新、预防思想/68
四、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74
五、分析比较的逻辑方法/78
六、旁征详考的文献方法/81
第四章 李时珍与他的《本草纲目》/91
一、《本草纲目》的卷帙与内容/92
二、《本草纲目》中的医药理论/99
三、《本草纲目》中的药物与疾病/107
四、《本草纲目》的出版与译介/116
第五章 李时珍笔下的“自然王国”/125
一、《本草纲目》中的天地万物/126
二、《本草纲目》中的无机物/143
三、《本草纲目》中的动物/157
四、《本草纲目》中的植物/174
第六章 李时珍的其他医籍与传说/191
一、李时珍的脉学书籍/192
二、有关李时珍的传说故事/198
第七章 李时珍与传统文化/203
一、李时珍的儒学修养/204
二、李时珍的孝道与医道/207
三、李时珍与养生文化/209
四、李时珍谈食物/217
五、李时珍谈人体/226
六、李时珍文化遗产的利用/246
第八章 李时珍的影响与评论/253
一、李时珍对后人的影响/254
二、后人对李时珍的研究/256
三、后人对李时珍的评价/261
四、对传统医学的反思与期待/271
后记/27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