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8690261
  • 作      者:
    (伊拉克)艾哈迈德·萨达维
  • 译      者:
    黄绍绮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8-01
收藏
产品特色
作者简介

艾哈迈德•萨达维(Ahmed Saadawi)是伊拉克小说家、诗人、编剧。他于1973年出生在巴格达,曾做过纪录片导演,著有诗集《糗作周年纪念日》(Anniversary of Bad Songs)(2000),以及3本小说——《美丽的国度》(The Beautiful Country )(2004)、《事实上,他要么做梦,要么游荡,要么死亡》(Indeed He Dreams or Plays or Dies)和《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Frankenstein in Baghdad)(2013)。

萨达维获得过很多奖项。2010年,作为39位40岁以下的*优秀的阿拉伯作家之一,萨达维入选“贝鲁特39”(Beirut39)。

萨达维也是**个赢得I.P.A.F.(阿拉伯国际小说奖,阿拉伯国家*负盛名的文学奖项,有“阿拉伯布克奖”之称)的伊拉克作家,他的同胞和其他阿拉伯作家将这次获奖看作巴格达的“复苏”。

2018年,凭借作品《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萨达维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


展开
内容介绍

《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是伊拉克小说家艾哈迈德·萨达维的长篇小说。冲突不断的巴格达,几乎每天都有袭**生,本书的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作者套用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经典角色,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伊拉克的奇特故事。 


伊拉克战争后的2005年,巴格达由美军占领接管,拾荒者哈迪把爆炸遇难者的残肢收集在一起,重新缝合成一具新的身体。当一个孤独飘荡的灵魂入驻这具身体的时候,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哈迪称它为“无名氏”,当局视它作“头号罪犯”,其他人把它叫做“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开始了复仇之战,报复那些杀死过它或者是曾将它炸成碎片的人,无名受害者变成了无名的加害者……


展开
精彩书评

萨达维运用卡夫卡风格的故事桥段与魔幻现实主义笔法,传达出伊拉克人超现实而宛如梦魇的日常。

——《纽约时报》文学评论家 普利策奖得主 角谷美智子


弗兰肯斯坦是一个强有力的隐喻,但小说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萨达维罕见地将宽容、残暴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并用他记者的敏锐眼光和漫画师的辛辣笔调将之呈现在纸上。

——《新共和》



反思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英语小说大多局限于呈现美国士兵的精神创伤,在萨达维的故事里,西方世界退居成了背景,阿帕契直升机的轰鸣声阵阵,却从未现形。那些支离破碎的伊拉克居民才是主角。

——《经济学人》

 


对读者来说,阿拉伯文学是媒体报道的无价之宝,是对政治、文化理论的演绎,它让读者体会到阿拉伯作家的无限创造力和他们对个人经历的深刻体悟。

 ——《纽约客》



叙事手法极为高明,为当代阿拉伯小说开启了新的重要一页。

——阿拉伯国际文学奖评委



一翻开就放不下!这部具有黑色幽默的战后巴格达寓言,深刻探究了暴力与复仇背后的残酷逻辑。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Phil Klay



作者以优雅的文字、简洁的段落,带我们坠入巴格达这座“鬼魅之城”——在此,逝去之人总会归来,而正义转瞬即逝,再怎么良善的动机都会腐化……

——《书单》杂志星级书评



一部I.P.A.F.获奖作品,以饱受战火折磨的伊拉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离奇故事。它的作者被称为“巴格达文学新星”,这是他第一部被译成英语的作品。

——《纽约时报》



《弗拉肯斯坦在巴格达》将玛丽•雪莱于1818年发表的恐怖小说《弗兰肯斯坦》搬到了现代的战争场景下,有评论说这本书反映了“伊拉克人对于亲眼目睹战争暴力而产生的无助感”。

——《新闻周刊》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发疯的女人


1


爆炸发生在起亚巴士驶离两分钟之后,那是丹尼尔的母亲伊利希娃女士所搭乘的巴士。巴士里的人们都焦急地探出头,朝事发地点望去。他们卡在车阵之中,眼神带着不安,望着骇人的黑烟冉冉上升。黑烟笼罩在巴格达市中心泰伊兰广场旁的车站上空。车里的人看到许多年轻人跑向事发地点,几辆汽车撞上了安全岛,还有几辆撞在一起,司机的脸上满是无助与惊恐。人声纷杂交错,远方传来尖叫、喧闹和长长短短的汽车喇叭声。 伊利希娃在七号胡同的那些邻居太太们将会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伊利希娃老太太离开了拜塔温区,因为她要去科技大学旁的圣奥迪什教堂做礼拜——那是她每周日早上的既定行程,因此才会发生爆炸。许多邻人认为这位女士拥有神的恩典,只要有她在,所在的区域就能避开恶事。那么,今天早上发生的这一切,似乎也都解释得通了。

那时伊利希娃坐在起亚巴士上,自顾自地沉吟着,就好像聋了一样,好像她并不存在,也没有听见身后约两百米处的惊人爆炸。她在靠窗座位上蜷着弱小的身子,空洞洞地望出去,想着嘴里的苦涩滋味,还有从几天前开始盘踞在她心头的一抹阴霾。

也许到了圣奥迪什教堂弥撒后的用餐时间,这苦涩滋味就会不见了。她将在电话里听见女儿们的声音,还有她们子女的声音。心头的幽影将会消退一些,她迷蒙的双眼也得以照见光明。约西亚神父通常会在他的手机铃声响起后,告诉她玛提尔达打来了。又或者,她要等上一个小时,等众人轮流使用电话的时间过后,才请神父亲自为她拨号给玛提尔达。这是她每周日都要做的事,至少这两年来皆是如此。

两年前她的女儿并不会定期联络,就算打来也是打教堂的市话。但自从美军轰炸了巴塔尔•阿拉维亚大厦,攻占巴格达,切断电话通讯数个月,整座城市便弥漫着死亡的瘟疫,每周确认伊利希娃的平安便成了非做不可的事情。最初,在那艰困的几个月之后,通话都是通过卫星电话,那是一个日本人道救援组织捐给圣奥迪什教堂和约西亚神父的,神父是个年轻的亚述基督教徒 。后来有了手机通讯系统,神父才买了手机,大家改用这部手机通话。弥撒结束后,教徒排队等着与世界各地的亲友联络,等着听见儿女的声音。教堂位于卡拉奇•阿玛纳区,当地居民往往是为了与海外亲人免费通电话而进到教堂里。他们之中有不同教派的基督徒,也有穆斯林。后来手机流行起来,拥有手机的人日渐增加,约西亚神父的重担才减轻了些。不过伊利希娃老太太仍维持星期天讲电话的仪式。

伊利希娃通常会用她皱巴巴的手握着诺基亚小手机,手心里都是汗水。她会将手机靠在耳边,听见女儿们熟悉的声音,心中的阴霾才会一扫而空,灵魂才得以平静。中午过后,等她又回到泰伊兰广场,一切已完全平静下来,就像她早晨经过时一样。街道清干净了,烧毁的汽车拖吊走了,死者被送去让法医验尸,伤者则送到金迪医院接受治疗。碎玻璃零星散落在地,有些电线杆被浓烟熏黑了,柏油路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坑洞,以及老太太微弱的视力所不能看见、不会注意到的事物。

但是今天的弥撒结束后,她却多待了一个钟头。她坐在教堂附设的活动厅,妇女们在桌上排好餐盘,摆上大多是从自家带来的食物,她也上前和大家一起吃了点东西,好让自己分心。神父又拨了一次电话给玛提尔达,当作是不带期盼的最后尝试,但她的电话还是不在服务范围内。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玛提尔达弄丢了手机,或者手机遭窃,在她所居住的澳洲墨尔本的某个商场被偷了,然后她刚好没有把约西亚神父的电话号码另外记下来……又或者是其他原因。神父并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但他持续和伊利希娃说话,试图安慰她。

当众人陆续离开教堂,老执事纳迪尔•夏慕尼自告奋勇要开他老旧的俄国伏尔加汽车送伊利希娃回家,但她却没多说什么。已经两周没有联络了,她不再感受到想听见那熟悉声音的强烈思念,也许是习惯了吧,又或者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只有在两个女儿面前,她才能谈论丹尼尔。其他人都不愿用心听她诉说二十年前丢失孩子的事,只有她的两个女儿愿意听,还有殉道者圣乔治骑士——她经常对他的圣灵祷告,并将他视为她个人的神圣守护者。愿意听她叨叨絮絮的友好名单还可以加上她的老猫“纳布”,它总是在掉毛,常常在睡觉。 要是她对教堂里其他女士谈起她在战争中失去的儿子,她们都会越来越冷漠。这位老太太没有新的东西好说了,她总是不断重复一样的话。邻居太太们对她也是一样的态度。有些人已记不得丹尼尔的样貌,尽管她们知道有这个人。再怎么说,这些年来实在死了太多人,她们的回忆里早已塞满死者的名字,而丹尼尔不过就是过往记忆中的逝者之一。然而,伊利希娃仍无比坚信她的孩子依然活着,东方亚述教会墓园里埋葬的只是她孩子的空棺。但随着年岁过去,支持她这说法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她不再对人说起她执着的念头,她只是等着,等待电话彼端传来玛提尔达或希尔达的声音,不管老太太说的话有多么不合理,她们都能接受。两个女儿明白,母亲必须仰赖对死去儿子的思念才能继续活下去,没有必要对她解释太多,也不妨顺着她一下。

老执事夏慕尼开着伏尔加汽车来到拜塔温区的七号胡同巷口,再走几步就到她家门口了。整个街区非常宁静,死亡的庆典在数个钟头前就已告一段落,但死亡的痕迹仍清晰可见。也许这是这个街区至今发生过最强烈的一起爆炸。老执事胆颤心惊地驾着车,没跟伊利希娃说什么,径自把车停在电线杆旁。他看到一摊摊的血迹和电线杆上连着头皮的毛发,残碎的肢体距离他的鼻子和浓密的白色髭须只有几寸之遥,一种可怕的感觉涌上心头。

伊利希娃下了车,默默与他挥手道别。她走进宁静的胡同,一路听着自己缓慢的步伐踩踏街道上石子和垃圾的声音。她打开家门时,老猫纳布抬起头望着她,像是在对她说:“什么?怎样?”而她早已准备好响应。 更重要的是,她已准备要好好向她的守护骑士圣乔治抱怨一番,因为他昨晚允诺她三件事:听到好消息、心灵得以平静、从痛苦中解脱——三件事里会有一件成真。


展开
目录

结案报告

第一章 发疯的女人

第二章 骗子

第三章 迷魂

第四章 记者

第五章 尸体

第六章 奇怪的事件

第七章 亚力酒与血腥玛丽

第八章 秘密

第九章 录音

第十章 无名氏

第十一章  调查

第十二章  七号胡同里

第十三章  犹太废墟

第十四章  侦调局

第十五章  迷魂

第十六章  丹尼尔

第十七章  爆炸

第十八章  作家

第十九章  凶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